張曉珂,趙艷利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患者極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如不及時治療還可誘發糖尿病足和截肢,從而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1]。目前尚無治療DPN的特異性藥物,臨床治療主要以控制血糖和營養神經為主,但臨床療效有限。DPN屬于中醫“消渴筋痹”“痹證”等范疇,認為該病發生與陰津虧損、氣血不暢致脈絡痹阻有關,故臨床治療以溫經散寒、活血通脈為原則[2]。筆者以52例DPN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應用當歸四逆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DPN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院收治的104例DPN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2例。對照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51~77歲,平均(65.40±5.79)歲;病程6~13年,平均(8.23±1.65)年。觀察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52~76歲,平均(65.29±5.94)歲;病程5~15年,平均(8.40±1.8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臨床資料完整;西醫診斷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關于DPN的診斷標準[3],患者有明確糖尿病病史,且DPN出現在糖尿病確診后,以下5項檢測中(溫度覺異常、足部感覺減退、振動覺異常、踝反射消失、神經傳導速度有2項或2項以上減慢)至少滿足2項;中醫診斷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臨床診療指南(2016版)》中的相關標準[4],辨證為氣虛血瘀型;非其他疾病或藥物引發的神經功能障礙;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嚴重肝腎、心肺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急性糖尿病并發癥者;入組前1個月內服用過相關治療藥物者;嚴重感染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惡性腫瘤者;精神障礙者;藥物過敏者。
兩組患者入組后均通過糾正飲食、給予降糖藥物積極控制血糖水平至合理范圍[空腹血糖(FPG)<8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10 mmol/L]。
2.1 對照組 給予抗氧化、營養神經等常規治療,甲鈷胺[葵花藥業集團(冀州)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233]1.0 mg加入100 m L 0.9%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注射用硫辛酸(江蘇奧賽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176)600 mg加入250 m L 0.9%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4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當歸四逆湯。組成:當歸、桂枝、大棗各15 g,白芍12 g,通草10 g,細辛、甘草片各5 g,每日1劑,加水1000 m L,煎至250~300 m L,分早晚兩次溫服。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①病情嚴重程度:采用密西根神經評分(MNSI)評估,該量表共包含足部外觀、潰瘍、踝反射、震動感、輕觸覺5個維度,共計1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重;②神經傳導速度比較:采用全功能肌電誘發電位儀檢測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運動和感覺傳導速度;③治療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腱反射與膝反射恢復正常,神經傳導速度上升>5 m/s;有效:臨床癥狀有明顯好轉,神經傳導速度有所上升,但不足5 m/s;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病情加重。
3.3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MNSI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MNS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MNS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后密西根神經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后密西根神經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2 5.71±0.58 2.33±0.36△▲對照組 52 5.63±0.67 3.75±0.47△
(2)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運動傳導速度均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s)

表2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正中神經運動傳導速度觀察組 52 治療前 39.11±1.55 41.09±1.64 40.67±1.85 42.44±2.13治療后 44.97±2.42△▲47.28±2.27△▲48.25±2.41△▲ 49.87±2.67△▲對照組 52 治療前 39.05±1.48 40.95±1.75 40.56±2.01 42.39±1.96治療后 42.93±2.25△ 45.04±2.04△ 46.28±2.29△ 47.95±2.42△組別 例數 時間腓總神經感覺傳導速度正中神經感覺傳導速度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
(3)治療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23%)高于對照組(78.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療效比較(例)
(4)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順利完成治療。
DPN的發生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高血糖狀態下多元醇通路被異常激活,大量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經細胞中積累,從而破壞神經細胞內外滲透壓平衡,最終導致大量神經細胞腫脹、壞死,引發神經損傷。此外,炎癥反應、胰島素抵抗、血管內皮功能紊亂、神經營養因子水平異常等因素也參與了DPN的發展過程[5]。隨著現代中醫藥的不斷發展,中醫關于DPN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現代中醫將DPN歸于“消渴筋痹”“痹證”范疇,認為該病是在消渴基礎上發展而來,主要病機為陰虛血瘀,陰虛為本,瘀血為標,瘀血阻絡貫穿整個病理過程,故臨床治療應以補氣活血、化瘀通痹為主要原則[6]。當歸四逆湯是中醫傳統名方,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全方由當歸、大棗、桂枝、白芍、細辛、通草、甘草配伍而成。其中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大棗補中益氣、補脾和胃、益氣生津;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白芍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細辛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通草清濕利水;再輔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甘草。諸藥聯用,共行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功效[7]。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聯合當歸四逆湯治療DPN臨床療效較好,治療后觀察組MNSI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運動傳導速度均快于對照組(P<0.05),表明當歸四逆湯對改善DPN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具有積極作用。這與陳威妮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現代藥理學研究亦證實,當歸四逆湯中含多種揮發性油、有機酸、多糖、氨基酸、甾醇類、單萜類、黃酮類及生物堿類物質,在改善神經末梢及全身血液循環、抗炎鎮痛等方面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9]。周曉晶等[10-11]研究結果還顯示,當歸四逆湯可通過影響坐骨神經GLO1活性、上調基因表達等方式影響DPN大鼠的神經傳導速度。
綜上所述,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當歸四逆湯治療DPN臨床療效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神經傳導速度。但本研究亦有一定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未進行遠期隨訪,未能了解兩組患者遠期療效的差異性,且本研究未對相關生理、生化指標進行分析,后期可擴大樣本量進行研究,明確當歸四逆湯在DPN治療中的相關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