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志愿服務是近年來備受學校、家長關注和青睞的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項目。多年來,山西省圖書館少兒館不斷摸索創新,圍繞圖書館社會教育,打造了以“義務小館員”和“親子志愿家庭”兩項社會實踐活動為主體的、富有特色的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模式。該模式以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為紐帶,客觀上實現了圖書館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動,促進了圖書館社會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關鍵詞:圖書館 社會教育 未成年人 文化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9-00-02
引言
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吸納志愿服務人員的做法由來已久,同時也是社會認知度和認可度較高的未成年人志愿服務項目。鑒于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多年來圖書館志愿服務多以圖書分類整理、場館文明監督等力所能及的任務為主,后加入了閱讀推廣等內容。總體來說,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內容和形式仍較為陳舊,缺乏持續吸引力,亟待創新改進。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可從多維主體出發,利用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構建圖書館社會教育體系。
一、圖書館社會教育體系的構建
1.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的內涵
2007年發布的《北京市關于大力推進首都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決定》中,北京市學習型組織建設指導委員會首次提出“終身學習服務體系”,并將其建設主體歸結為社會、政府、組織、學校、家庭[1]。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圖書館作為服務型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的重要主體,在學習型社會建設中,兼具社會、政府、組織的角色和職能設定,是與學校、家庭并重的社會教育部門。
圖書館社會教育的目標,首先在于推進公共文化普遍化、均等化,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其次,將“終身教育和學習”的理念植入人心,明確圖書館是實現自我成長必不可少的工具,是社會教育的理想場所。第三,整合社會教育資源,為社會成員提供與時俱進的、類型完善的社會教育服務。公共圖書館可以借助其完全的公益屬性,集結優質社會教育資源,設計符合大眾需求的課程,幫助社會成員實現憑借個人能力無法實現的學習目標,促進社會教育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構建以公共圖書館為核心的社會教育體系
進入21世紀,公共圖書館的免費開放為社會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傳統的“以教學為主,教學、課外活動、咨詢與輔導等并舉”[2]的學校教育及以家庭為基礎的習慣養成教育在時代的變革下,凸顯出各自的不足,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相互依賴與職責推諉現象屢見報端。在未成年人教育問題上,僅僅依靠學校和家庭各司其職已無法滿足當前的教育環境需求。圖書館社會教育可以彌補學校、家庭教育的缺失,幫助學校和家庭教育開辟新局面,實現新發展,形成廣覆蓋、全場景、接續性的全民教育環境。公共圖書館的全民性使其在社會教育各領域、各層面的教育針對性和持續性上大有可為,構建以圖書館為核心的社會教育體系已是題中之義。
隨著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的推廣,圖書館在提供全面、創新、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必將產生與社會各類文化藝術機構、教育培訓部門等的交流合作,其中既有非營利機構,也有盈利機構,教育資源豐富多樣,即公共圖書館掌握著學校、家庭力所不及的、品類齊備的文化教育資源。
二、山西省圖書館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的實踐與創新
山西省圖書館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以“親子志愿家庭”和“義務小館員”兩大項目為載體,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成員設計與圖書館業務相關的文化志愿服務任務。“義務小館員”開創于1988年,“親子志愿家庭”始于2014年,二者在實踐中緊密相連、互鑒創新。
1.義務小館員
“義務小館員”活動綿延三十余年,現已形成每年春季、暑假、秋季、寒假四次集中招募的個人參與模式。招募對象通常為10-18周歲的未成年人。每位“義務小館員”基礎服務總時長設計為18小時,單次服務3小時,即完成6次基礎服務即可圓滿結束一期服務。其中,寒暑假期恰逢中小學統一長假,為方便報名者集中安排時間,服務時間設為一周;春秋兩季則安排在周六日。目前已形成了規范化的流程:網上報名、面試選拔、崗前培訓、“上崗”服務、考勤統計、發放證明、表彰大會等。此外,隨著中小學校參與志愿服務熱情的提升,山西省圖書館每年會接收到大量的師生團體咨詢參與志愿服務。通常,圖書館會與學校負責人溝通,視在校學生的具體情況排定服務時間,進行統一安排。據近年統計數據,“義務小館員”已達到年均1.2萬人次的服務規模。在志愿服務內容方面,“義務小館員”經歷了從單純的圖書整理、文明監督、讀者指引到立體化、多角度培育的轉變。2016年“義務小館員”項目將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與少兒圖書館閱讀推廣相結合,為小館員提供包括社團活動、公益培訓、多平臺閱讀指導等80余次專場活動。參與者在服務讀者、奉獻他人的同時,也收獲了別樣的文化體驗,極大地增強了獲得感、歸屬感,對志愿服務的興趣進一步增強,持續參與度大大提升。
2.親子志愿家庭
“親子志愿家庭”是山西省圖書館2014年推出的“面向6至9周歲小朋友及其家長開設的志愿服務體驗活動,融合習慣養成、互助實踐、親子互動、職業體驗和閱讀推廣于一體。一個完整的親子志愿家庭活動周期包括入館儀式、崗前培訓、實習體驗、上崗服務、表彰大會、集體生日六個環節,期間穿插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專場公益培訓、線上線下親子閱讀輔導等“福利”。自開展以來,已吸引了1200余組家庭、2500余人參加[3]。”2019年,“親子志愿家庭”進行了形式與內容的創新升級。一個考核年度內,每組家庭在完成閱覽室基礎服務時長的前提下,實行項目積分制。積分活動目前分為四類:一,參加內部社團活動,如媽媽沙龍、繪本劇社團、小作家社團、故事媽媽(爸爸)社團;二,參加親子教育講座;三,參加志愿宣傳小分隊,深入幼兒園、學校等公共場所宣傳圖書館文明禮儀及閱讀推廣活動,定期在圖書館舉行面向少年兒童的志愿培訓及體驗活動;四,組織面向親子志愿家庭成員的外出活動、趣味運動會或其他親子閱讀項目。此外,組織成立了“親子志愿家庭聯合會”作為該項目的自治組織,統籌策劃內部社團活動、對外宣傳、招募、培訓、考核工作。一系列嘗試均意在提升親子志愿家庭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將公共文化資源更好地向全社會共享,推動實現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三、利用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推動圖書館社會教育發展
1.當前推動社會教育與未成年人志愿服務相結合意義非凡
圖書館社會教育的全面推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有切合實際的著力點,以點帶面,全面布局。鼓勵未成年人參與文化志愿服務,創新培育涉及家庭、學校、企業等諸多社會要素的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項目,是一種效益良好的實踐模式。
以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帶動社會教育,可盤活社會教育資源,調和公共教育供需矛盾。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有云:“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從圖書館的角度出發,彌合公共文化資源供給與需求間的鴻溝,對公共文化教育資源實行一體化運作,是其持續不懈的追求和目標。
一個人從未成年人成長到自食其力、為人父母直到生命的終結,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離開了原生家庭、青蔥校園,每個人都要通過社會教育進一步完成自我的發展。社會教育本就是多元化教育。主流社群可以通過繼續教育完成這一過程,而非主流社會群體,如社會弱勢群體的繼續學習和提升的地理空間和資源空間,都需要公共圖書館這樣的機構去提供。社會教育的理想結果是全社會沒有人不讀書,所有人會讀書。從未成年人志愿服務向外輻射帶動,將最大程度地將社會教育的主客體聯結起來,鐫刻社會教育行穩致遠的深遠意義。
2.利用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構建圖書館社會教育體系
未成年人正面臨著多重人生角色的轉換,山西省圖書館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的實踐和創新為學校、家長、學生創造了走出固有圈子的機會,擺脫了傳統的圖書館認知。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場所。事實上,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對于公共圖書館的認知程度依然很低,有的甚至將它等同于“書店”,缺乏對公共圖書館服務和資源的基本認識,參與和利用公共文化服務更是無從談起。這些家長在對未成年人開展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更加不可能意識到公共圖書館的重要性,從而造成對未成年人公共圖書館素養提升的忽視。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在通行的升學壓力下,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有待提升,課程內容和形式的革新迫在眉睫。各類校外社會實踐基地的興起和建立為其指出了一種方向,圖書館就是其中之一。
通過參與山西省圖書館的文化志愿服務,青少年在珍惜公共資源、維護公共秩序、增進人際交往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獨立、互助意識顯著增強,自主學習和自助學習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出來;學校在開辟學生的“第三課堂”的嘗試上又邁出了一大步,不斷探索館校合作新模式,增進師生互動交流、反饋調試,也為推進中小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和誠信建設覓得了良好平臺;家長在與子女共同服務的同時增進了對圖書館的了解,獲得了科學的閱讀方法,收獲了專業的教育知識,實現了綜合素質的升級。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將更有能力引領和指導孩子。
綜上所述,山西省圖書館創新利用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務構建圖書館社會教育體系的實踐具有推廣和借鑒意義,是公共圖書館社會教育發展的一條新路。
參考文獻
[1]楊樹雨.中國學習文化與學習型社會建設探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11-112.
[2]沈祖榮.中國全國圖書館調查表[G]//丁道凡搜集編注.中國圖書館界先驅沈祖榮先生文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1:1-9.
[3]樊樹誠. 郭艷雯,一切為了小讀者,服務一切小讀者[N].新華書目報,201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