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鵬
摘 要:本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為支撐,將農業現代化發展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相結合,著力研究破解“未來誰來種地?未來種什么地?未來如何種地”等難題,真正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美麗,助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現代化 探究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9-0-0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時代的主題,質量和效益已成為新時代農業發展的主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農業現代化,尤其是對于湖南農業大縣、羅霄山片區貧困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湖南“南大門”宜章縣來說,具有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要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構建農業現代化體系
產業振興是鄉村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深入開展科技興農、質量興農行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農業現代化。第一,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切實保障糧食安全,要建設好現代糧食作物科技示范園區糧食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展示園區;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展示輔助園區;在展示園區內設立試驗篩選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區;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區;,推動全縣糧食生產發展。要建設好優質稻、飼料玉米、馬鈴薯等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現代農業生產設施設備水平,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第二,構建生態高效農業孵化體系。完善農村市場流通體系,要突出梅田、黃沙、巖泉、里田等節點市場建設;加快城市專業市場建設。第三,構建現代農業經營服務體系。培育展翔農業、和宜農業、加法農業、和田冷藏等龍頭企業,優化京港澳高速公路宜章服務區現代物流園服務功能,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第四,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發揮好國家重點產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蔬菜生產重點縣和長江流域冬春菜、湘南—贛南—桂北臍橙優勢產業帶的既有基礎優勢,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發展壯大一批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時鮮果蔬、良種畜禽、特色農產品重要生產基地,力爭把全縣農業建設為結構合理、產業化程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綜合效益好的現代化農業雛形。
二、要在推進農村土地改革中優化土地要素配置
堅持農企姓農,積極培育現代農業市場主體,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避免重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鄉鎮企業老路和帶來嚴重的非農化問題?一是土地確權。我國正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土地確權登記基礎上堅持集體所有權和穩定承包權并放活經營權。確權確地塊確到戶以后,要仔細跟蹤研究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繁榮、流轉要價過高和農產品競爭力提升等新情況、新問題。二是土地平整。積極爭取政策,做好土地平整,改善現代農業生產條件。三是環境保護。實現綠色發展,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強化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綜合治理耕地重金屬污染,嚴格監測產地污染,推進分類管理,開展修復試點。在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四是外部影響。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對非農領域將明顯影響,要研究新型城鎮化,將戶籍制度改革等配套政策和土地制度改革結合起來。
三、要在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中優化資本要素配置
農村資金要素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決定性影響,推進降成本、降杠桿,著力破解農民、農企貸款難和貸款貴問題。一是推進“金融下鄉”。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嚴重不足,導致在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農村資金通過銀行存款等途徑大量流失轉移到城市,農民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及其生活所需要的資金要么無法得到滿足,要么經濟負擔過重,嚴重壓抑農業農村新供給的形成。積極引導國有大型銀行、保險、資本機構再回農村、支持農業、幫助農民。二是鼓勵合作金融。農村的正規金融嚴重缺乏,短期內很難根本解決,鼓勵發展合作金融應是重要方向。境外多數國家或地區經驗表明,農村合作金融是滿足農村資金需求的最有效途徑。三是壯大地方金融。支持村鎮銀行、農商銀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做大做強。鼓勵金融創新,開發更多適應“三農”需要的產品。
四、要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中優化勞動力要素
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培育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徹底解決“未來誰來種地”問題。一是落實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補充人口紅利。二是注重教育扶貧,全面提高本土農民的知識、文化素質,從而提升人力資本。三是吸引人才。“三農”最緊缺的就是人才,創造條件吸引有“鄉愁”情結的人返回農村創業、創新。四是勞務流動。積極發展農業生產性和服務性服務業,促進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動,解決農民就業,實現農民離土不離鄉就有收入增加。
五、要在農業轉型發展中以創新提高綜合競爭力
供給側解決我國農業發展難題,關鍵是結構調整、方式轉變和深化改革,這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他涉農主體要能夠圍繞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任不斷創新,改變習慣性做法,共同推動我國農業發展轉型升級。一是爭取政策支持。積極爭取“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政策。二是農村電子商務。推進信息化與農業深度融合,加快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需求為目的,農產品供給者必須改變單純地局限于農業生產的傳統做法,需要將一、二、三產業融合,注重電子商務和物聯網發展,延長農產品供給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如何滿足消費需要升級。三是注重產品品質。從數量向質量與效益轉變,打造特色產品,提高質量品質,形成特色品牌。四是鄉愁鄉情鄉土。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打造一批地方特色農業莊園、文化游樂公園等。要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相適應。采取補助、貼息、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原則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村改善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條件,建設魅力村莊和森林景區。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傳承和利用,注重歷史文化名村(鎮)、傳統村落整體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傳承鄉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