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媛
摘 要:形成性考核制度的實施,使學生責任意識明顯增強,實驗的參與度、小組協作意識明顯提高,有效的改善了實驗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形成性考核 機能實驗學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1
機能實驗學是以動物實驗為載體,由生理、病理生理、藥理等相關機能學科的實驗融合形成的一門醫學實踐課程體系[1];醫學生在實驗室通過實驗動物模型制備、機能指標的測定進行學習,同時利用已有的醫學知識對動物生理機能進行評估,觀察實驗動物病理生理機能指標改變、藥物治療干預后生理機能體征改變等。
機能實驗學大部分實驗過程連續且不可中斷的,并側重于各項過程中的過程性技能操作,結束后依照計錄的數據,分析、討論完成報告。目前,機能實驗學的考核方式多傾向于采用終結性考核評價,比如學期末理論統考和一對一技能操作考核等[2]。其優點是考核流程操作簡單工作量小,相對適用于理論課程;但并不適用于機能實驗這樣以實驗動物模型制備、機能觀察為基礎的實踐課程,比如導致教師和學生過多的關注期末考核,忽視了日常課堂實驗操作過程本身。在終結性考核評價中學生的學習成績一次定成敗,無法反映其平時的學習過程和狀態無法,同時也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反饋以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因此為了進一步改善教學質量,以考促學,針對該課程探索并實施了形成性考核評價方案。
形成性考核是指在具體實施教學過程中同步化、動態化的對學生實施過程評價,可重復可反饋,進而達到促進學習和改善學習的效果;促使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動手操作,增強小組協作、調動了學生融入實驗進程。因此采用形成性考核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并提高其積極參與實驗、協作和應用知識的興趣和能力。
在前期實施的基礎上,對形成性考核評價實施方案修進行了修訂和試行,具體內容包括:考勤、提問、操作流程、實驗結果、自評和組內互評、實驗報告、期末理論考核和期末操作考核等項目。總評成績為百分制,具體各項分值比例如下:
一、考勤
占總成績的10%,考察課堂考勤。機能實驗學為實踐課程,課堂考勤是必不可少的。遲到、早退一次扣除1%,曠課一次扣除2%、二次扣除5%、三次10%。病假、事假酌情考慮。發現一次不積極參與實驗項目扣除1%。
二、提問
占總成績5%,反映課前知識儲備情況。由教師隨機抽取學生提問,鼓勵人人參與,主動回答,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同時也鼓勵學生實驗實施過程中針對操作步驟提出自己對實驗的疑問,可以是組間討論的模式,也可以由教師引導課堂討論。
三、實驗操+實驗結果
占總成績10%。以小組為評價對象,評價小組協作情況和實驗最終結果。鼓勵通過團隊協作共同實驗任務,團隊成員之間分工協作并按次序輪換;教師依據實驗操作流程分階段逐一進行評價,考察實驗操作過程中的準確性、熟練程度、儀器擺放、團隊協作、實驗結果、衛生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
四、組員互評
占總成績5%,在期末考核前實施。各小組內成員進行自評和匿名評價其他組員,最終成績由教師匯總計算和結合課堂表現。自評得分有利于學生自主反映自身參與本課程的積極度和滿意度,而組內匿名評價有利于反映更真實的反映團隊協作情況。
五、實驗報告
占總成績20%,由教師根據實驗報告內容和質量進行主觀評價和打分。實驗報告的撰寫,是學生完美再現實驗過程的有效載體,是對實驗流程的再回顧,是對實驗過程的再梳理和總結,并加深其對實驗技能操作的理解和掌握。實驗報告書寫的好壞可直觀反映學生對實驗項目整體的認識和掌握。教師在批改實驗報告的同時,可獲取學生學習的得失,從而在下一次實驗前有針對性的對實驗報告進行講評,通過反饋與改進讓學生不斷完善自身的學習過程。
六、期末理論考核
占總成績10%,閉卷考試。考試時間安排在參加期末操作考核之前的十五分鐘。考核實驗總論和已開設實驗項目的理論知識、操作要領、器械使用、溶液配制等,題型包括選擇題和填空題兩類。
七、期末操作考核
占總分值的40%,此項考核采用一對一的模式。兩位教師一組,按學號次序逐一考核學生,并當場作出評分,二者評分相加為該考生總分。考核內容包括:哺乳類實驗動物器械使用,動物捉拿,家兔耳緣靜脈給藥、動靜脈插管術、氣管插管術,小鼠灌胃、腹腔注射等。教師依據學生操作的流暢程度、時間、準確性評分,考核完畢后應向學生公布操作考核得分并指出不足之處,如學生不滿意操作成績,可安排一次隨堂補考并按比例折算成績。
機能實驗學形成性考核并非是機械的把終結性考核的內容拆分到整個課程的方方面面,而根據不同的實驗項目,適當改變過程性考核的方式方法。形成性考核的精髓是通過多個環節的考核和評價,及時根據反饋的信息進行修改,對教師可起到不斷反思教學、改進教學的作用;對學生起到對其自身的問題及時發現和糾正,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改進,并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每個學生個體參與實驗操作的積極性提高,小組內的協作和團隊意識就進一步涌現和形成,實踐教學的質量就得到穩步提高。
在形成性考核實施過程中,教師師資的培養與考核觀念的轉換是最重要的,教師可通過自身的努力提高,也可借助學校的渠道外出進修、參加培訓和講座等方式提高。形成性考核制度的實施同時也使教師工作量顯著增加,教師數量相對不足,如不能夠及時在實驗操作中達到每個小組參與并且指導,將導致實驗步驟操作的成功率下降,甚至實驗整體失敗,而DT-TM 輔導教學模式將是未來的趨勢之一。形成性考核制度的實施為各機能學科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溝通和相互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極大的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校機能實驗學形成性考核制度尚處于探索階段,師資隊伍建設亟待加強,不足之處有待于今后工作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丁潔,夏天嬌,徐力致. 醫學機能學實驗教學改革中的問題及對策[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3):462-463.
[2]趙善民,何顯教,王彩冰,等. 基礎醫學考試改革與應用實踐[J]. 基礎醫學教育, 2014, 16(8):61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