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華
摘 要: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先輩們思想情感的體現。對職業教育而言,學習古詩詞對加強高職學生審美教育有重要作用。本文簡單介紹了古詩詞中的意境,通過分析高職學生古詩詞審美教育現狀,重點討論了以古詩詞意境感發力加強高職學生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以供諸位參考。
關鍵詞:古詩詞 意境 高職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9-0-01
中國古代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其語言生動、簡潔、典雅、典雅,意境悠長而深邃。在當前的古詩教學中,我們通常注重古詩的文化史和內容意義,忽視學生對古詩本身的審美體驗。事實上,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能力是推動學生積極欣賞和分析古詩詞的有效教學方法。[1]
古詩詞不僅凝練著生動的語言、婉轉的音韻,也向人們傳達著各種不同的情感,同時,又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為人們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不同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古詩詞中存在的審美因素及意境是不同的,站在教育改革發展的視域下來看,這些審美因素及意境對建立學生審美意識、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豐富學生審美情感、加強學生審美教育有重要作用。而當前無論是何種層次的教育,都要求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在專業學科中融入審美教育。[2]因此,我們應當不斷完善古詩詞分析鑒賞教學,通過古詩詞意境感發力加強學生審美教育。
一、古詩詞中的意境及感發力概念
筆者認為,學習古詩詞的關鍵在于體會意境。所謂意境,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情感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它不同于意象,意象是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具體物象,是具體的、客觀存在的,而它是抽象的,需要深入體會的。意境有雄渾壯闊的,如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有蒼茫遼遠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閑適恬淡的,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除此之外,還有凄涼悲壯、清幽明凈、孤寂冷清、恬靜優美、幽僻冷寂、高遠深邃的,如“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3]在鑒賞古詩詞意境的過程中,先要找出其中的意象,再通過意象構建出詩人描繪的畫面,然后對詩人營造的意境進行概括,最后體悟古詩詞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例如,賞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中體現的意境,第一步找出野、天、樹、江、月、人等意象;第二步構建詩人描繪的畫面,“日暮時刻,曠野無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空似乎比近處的樹還要低,夜晚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第三步概括意境,“創設了曠遠、清冷的意境”;第四步體悟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羈旅在外落寞惆悵的情懷。”[4]
孔子曰:“詩可以興。”葉嘉瑩先生在繼承前人對詩歌“興”論認識的基礎上,豐富了“興”的內涵。她認為:“就作者而言,所謂興者,自然是見物起興所引起的一種感發;就讀者而言,所謂興者,則是指讀者在閱讀時由詩可以興所引起的一種感發。”她提出的“感發”說就是貫穿了作者創作、讀者品讀的整個過程,作者因興發感動創作詩詞,讀者因品讀詩詞產生興發感動。[5]事實上,不同古詩詞所呈現的相同意境的區別是非常細微的,是有很多層次的。它所承載的感情、內容、表現以及每一個字傳達的作用與質量都是重要的。一首好的詩詞,一定要形成一種感發的力量,也就是要擁有感發力。所謂感發力,一指情感于中而發之于外,二指感動啟發。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感發力會帶領他向意境前進,以一種細微且敏銳的感覺牽動他的感情。
二、高職學生古詩詞審美教育現狀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多種外來文化沖擊著學生長久以來所堅持的主流價值觀,影響著學生文化自信的建立。相當一部分學生被網絡及社會中充斥的利己主義與享樂主義思想所侵蝕,樂于追求物質生活的極大滿足,而忽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雖然《中國詩詞大會》系列節目激起了一陣學習古詩詞的熱潮,勾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欲望,而各大高校也順勢對古詩詞教學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仍舊未能改變當前高職學生古詩詞審美教育情況。具體表現為,學生不會深度感悟古詩詞所表現的思想情感,也不會去體會古詩詞中蘊含的豐富意境美,而是將古詩詞的吟誦與書寫當做是炫技,當做自己驕傲的資本。不少教師受素質教育影響也未能充分認識到古詩詞對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學時只播放PPT,不對古詩詞做深入講解。
三、以古詩詞意境感發力加強高職學生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
1.以今引古
作為教學內容的古詩詞無一不是傳世名作,但由于缺少一定的社會生活體驗,而教師普遍沒有將古詩詞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再加上古詩詞中所用的語言表達和當前所用的語言表達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所以相當一部分無法透徹地理解內容豐富、語言晦澀難懂的古詩詞,如《長恨歌》、《琵琶行》、《蜀道難》、《離騷》、《夢游天姥吟留別》等,也不能夠充分感受到古詩詞所蘊含的意境美。因此,教師應當從學生熟悉的事物與生活現象入手,以今引古,激發學生探索古詩詞、挖掘古詩詞中審美因素的興趣。[6]
2.指導鑒賞
以古詩詞意境加強高職學生審美教育,教師應當從學生實際出發,優化教學方法,整合教學內容,并對學生鑒賞古詩詞做系統的指導,從而使學生發現古詩詞意境美的價值。此外,教師也應當將意境美的探索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反復推敲古詩詞中的精妙用詞,同時增強課堂教學的沉浸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逐漸學會站在意境美的視角下對古詩詞進行賞析,感悟其中蘊藏的家國及個人情懷,進一步加強學生審美教育。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所講的對教學方法的優化,不是隨潮流盲目變更,隨意引入情境教學、翻轉課堂、TBL、分層教學等教學方法,而是根據教學習慣對傳統的吟誦法、評點法等進行改善,在其基礎上進行有效創新。
3.比較異同
不同詩人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對同一意象的感悟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同一意象極有可能展現出不同的意境。因此,為了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美、審視美、創造美,教師應當對同一意象或者是同一詩篇的教學進行拓展遷移,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某一單一古詩詞的教學,通過比較異同引導學生體會相同意象不同意境的差異美,從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不斷完善審美教育。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毛澤東《卜算子·詠梅》“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引入陸游《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再如,在秋天意象古詩詞教學中,以他人描寫的悲涼壯闊的意境與劉禹錫的“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進行對比,使學生了解到同一意象在不同表現手法下所體現的不同意境。
4.情景交融
古詩詞多采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詠物言志的表現手法,還有大部分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但也是通過描述一定意象或者景色而表達感悟的,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等。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對古詩詞這一特點加以重視,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將情感融入到具體的意象或者是景色當中,強化古詩詞的意境。一方面,緊抓詩詞中的關鍵字、詞,引導學生反復品讀、反復推敲,逐漸感悟詩詞中表現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優化學生思維方式,以多樣化的語境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地賞析古詩詞意境,促進學生深度理解并把握詩人的弦外音。
結語
古詩詞的意境多種多樣,在不同表現手法下,同一意象可能表現出不同的意境,不同意象可能表現出相同的意境。就高職審美教育而言,教師采取以今引古、指導鑒賞、比較異同、情景交融等教學手段,應當充分發揮古詩詞的意境感發力,引導學生學會感悟古詩詞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學會探索發現古詩詞的意境美,通過古詩詞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人格,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谷誼楠.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透過古詩詞的文本感受古詩的魅力[J].學苑教育, 2015(11):43.
[2]黃慶清.信息技術點睛 文本中的美更燦爛:信息技術輔助古詩詞審美教學的探索[J].中小學電教(上), 2014(12):42-44.
[3]吳梅玉.讓古詩文教學奏響美的旋律:淺談古詩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 新課程(上),2008(4):55.
[4]郭碧香.體情入境,感受詩美:談古詩詞意境的審美[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30):93.
[5]劉生蘭.再現古詩意境提高學生審美素質:語文意境教學淺談[J]. 新課程學習(中旬),2014(6).
[6]陸立立.入情入境 悟詞之美:從課例《如夢令》談古詩詞審美教育[J].科普童話(新課堂),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