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玲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生態文明的思想深入到人們的心目之中,該思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反思,是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審視。在黨的十八大中,習近平總書記就針對我國的環境問題提出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觀點以及思想,經過不斷的實踐,逐漸凝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本文主要圍繞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淵源進行探討。
關鍵詞:特色社會主義 生態文明 理論淵源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9-0-01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習近平圍繞生態文明的建設提出了許多的思想與觀點,這些觀點與思想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以馬克思主義為知道,對我國現在的發展狀況進行了辯證的分析,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思想。當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思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需要對其主旨以及脈絡進行深入的了解,對其理論淵源進行深入的剖析。基于此,圍繞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淵源進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以馬克思主義中的生態思想為核心
在對人類與自然關系進行深刻剖析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人們定位以及識別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理論啟示,并提供了實踐指導。而這就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理論源頭。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主要包括三個部分,(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人主動去改造自然、(3)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時間上來看,這三部分有著順延性,從野蠻時代逐漸向文明時代不斷的進化。馬克思認為:“所謂人的肉體生活與精神生活與自然界相聯系,其實就是自然界同自身的聯系,因為人并不是獨立而存在的,人也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生產力主要表現為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至于生產關系,則主要是人與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關系,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會形態中,人類屬于從屬地位。在一開始階段,人是自然界的附屬物,同時,人的生存需求也來源于對自然界的不斷認知。在黨的十八大中,勾勒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藍圖,指出要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保護環境。故此,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這一屬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生態思想的根基。
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唯物史觀與辯證法構成其哲學基礎,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了方向。為辯證分析生態與其他社會因素的關系提供了指導。通過對人與自然之間通過發展不斷打破平衡并且建立新平衡的過程進行科學的論證,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動態的辯證存在。雖然我國在此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是鄧小平認識到我國的底子薄,并對發展的內涵與外延有了深入的思考。自黨召開十八大一來,習近平在前人科學認識的基礎上,對唯物史觀以及辯證法進行了運用,對創新、協調、綠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釋,強調“之所以會存在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他強調要樹立大局觀、設立環保機構檢測監察執法。
綜上可知,作為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新成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與其有著一定的承襲性,這決定了兩者之間有著一定的理論淵源關系。
二、以古代傳統文化為源脈
1.順應自然
管仲認為,但凡一個明智的君主要做到六務四禁,六務之二便是不失天時,注重地利,在四禁中,春天之禁為“無殺伐,無割大陵。”在《禮記》論到“國君春天不圍澤……士不取麛卵”。上至國君,下至臣民等,都通過設置具體的行為警示,來形成順應時令節氣變化的壓力。古人一方面強調要減少人力的干預,使萬物都能夠自由的生長,要等它們長達之后再去抓捕,這些都是為了讓萬物得到充分的增長,以減少人力對自然的不必要破壞。
2.均衡理念
古人強調在對人民進行安頓時,要根據地勢高低廣狹來確定城邑的規模,要根據土地的寬窄來決定居民的多少,也就是只有當地理環境與居民的數量等各種要素相互匹配時,才能夠有助與發展。隨著城邑的發展,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各地居民的秉性才藝也會發生演化,人們在不斷適應自然的同時,也在學習與自然磨合,并且憑借自己的力量來對自然進行改造,進而形成“各美其美”的民俗風情。
3.改造自然
在《晏子春秋》中就曾記載,齊國遭遇大汗,過了下雨的季節卻仍然沒有下雨,于是景公召集群臣,打算向百姓征稅去祭祀靈山,晏子在聽到這個提議之后說道“不可,祠此無益也……彼獨不欲雨乎?”在晏子看來,這個時候要想戰勝自然災害,已經不能夠單單聽命于天,而是需要發揮人的作用,人能夠發揮優勢去改造自然。
4.保護環境
管仲認為,君主需要注意“山澤不救于火……國之貧也”,“谷不宜其地,國之貧也。”該觀點將環境保護與國家的安危一起進行討論,由此可見重視程度。古人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維護自然秩序的穩定,第一是預防。也就是保護環境要有計劃。第二是有度。為了擴張自己的軍事實力,唐太宗下令只要是中男以上,即便沒有滿18歲,只要身體素質較好,就應當征收入伍。魏征則表示強烈的反對,并說“臣聞竭澤而漁……明年無獸”,也就是說為了短期的利益,來耗盡自然資源,那么受損的終究還是人類。第三是節制。也就是要抵御誘惑,堅持底線。第四是節約。
古人對自然的敬畏,構成了習近平生態思想中的人類必須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這一主旨,這與現實融合外化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切實行動。
結語
綜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而繼承與發展的,是基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而形成的,具有豐富的理論淵源。因此,在今后的社會發展中,我們需要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切勿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獲取發展。
參考文獻
[1]戴麗.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淵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04:113-118.
[2]洪銀興,劉偉,高培勇,金碚,閆坤,高世楫,李佐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筆談[J].中國社會科學,2018,09:4-73+204-205.
[3]杜玉華.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及其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