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摘 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傳媒行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傳統媒介與新媒介相互取長補短,使得新聞傳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本文主要圍繞“融合新聞”及其挑戰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媒介融合 新聞傳播 “融合新聞”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9-0-01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傳播也取得快速發展,現如今,傳媒形態有了較大的變化,這使得傳媒產業的整合與重組成為當今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在這種背景下,新聞傳播也在與時俱進,從各個方面發生改變,以“融合新聞”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這也成為新聞傳播變革的必然趨勢。
一、“融合新聞”的現實基礎分析
“融合新聞”,美國學者將其稱為“多樣化新聞”,其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利用多媒體手段來開展新聞傳播活動。在本世紀初期,美國就開始了“融合新聞”的嘗試,以下兩大公司最先開始了這項實驗,一個是Media General Inc,另一個則是The Tribune Company。這兩個公司都構造了“融合新聞”的平臺,并且該平臺的類型各不相同,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在世界其他地區,例如:新加坡等,“融合新聞”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獲。
“融合新聞”并不是突然出現的,它是在“融合媒介”的基礎上逐漸產生的。大眾媒介隨著時代的發展改變了以往獨立經營的模式,而是逐漸轉向多種媒介聯合運作,特別是在新聞信息的采集上,大眾媒介相互聯合行動,可以減少資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這樣新聞生產成本也就會有所降低。此外,不同類型的媒介相互合作還有一個較大的優勢,那就是對已經占有的媒介市場,還能夠起到一種保護的作用[1]。例如,因為受到網絡媒介以及電視媒介的侵襲,報紙媒體的廣告銷量下降非常顯著,單獨運營的報社難以應付這一情況。但是,如果實現了媒介集團的融合,那么不同媒體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合作,能夠實現資源的重整,能夠聯手做大區域市場。
“融合媒介”還有一層需要大家重視的含義,那就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數字技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再加上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各類型的媒介實現了真正的融合。尤其是各種新媒體的紛紛涌現,更是使“融合新聞”成為一種可能。無論是手機報紙新聞,還是電子雜志新聞等等,都是孕育“融合新聞”的土壤。許多新媒體都加盟到新聞傳播陣營之中,這使得它們在新聞傳播中發揮著較大的作用,另外,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傳統媒介對新媒介的借助也成為了一種習慣,例如,通過手機上的各種軟件來獲得新聞線索,通過手機來搭建直播平臺,引導受眾參與到其中等等。傳統媒介通過網絡傳播的途徑,逐漸演變為新媒體,例如:手機報紙、網絡廣播等等,這些新媒體其實就是“融合媒介”的成果[2]。
由此可見,在世界范圍內,“融合新聞”與“融合媒介”尚處于一個初步的探索階段,但是必然會成為新聞傳播的未來發展趨勢。
二、“融合新聞”所帶來的變化分析
1.新聞傳播主體發生了改變
在以往的新聞傳播時代,傳統大眾媒介扮演著壟斷的角色,而新聞媒體在獲取信息時,主要是政府機構或者企業組織等提供,新聞信息的采集與發布也是由專門從事該行業的新聞工作者負責的。盡管有許多媒介另辟蹊徑,開設了熱線電話以及來信來訪渠道,以便及時吸取來自民間的信息,但是從數量上來看,與前者相比,相差較大[3]。隨著新媒介的出現,普通民眾也可以參與到新聞傳播之中,他們通過手機、博客等,將自己的觀點發表其中,甚至于許多現場新聞報道,都是來在于普通民眾,而不是由職業記者進行報道。由此可知,在新媒體紛紛涌現的時代,新聞傳播的主體發生了改變。
2.工作流程發生了改變
在本世紀初期,“融合新聞”開始出現,其主要是以媒介組織結構之間的合作為前提的,是以工作流程的改變為前提的。例如,在2000年,美國媒介綜合集團投入巨資建立了“坦帕新聞中心”,將屬下的電視臺WFLA—TV還有坦帕論壇報等集中運行。集團設立了“多媒體、新聞、總編輯”,對三類媒介的新聞報道進行負責,這樣一來,在新聞的采編方面,這三類媒介實現了聯動。那么未來的“融合媒介”,究竟會以哪種組織結構完成采集,以哪種工作流程完成制作,目前還難以回答。
在我國,這種嘗試其實也早就已經開始。例如,我國的河南報業集團,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報網互動的嘗試,《河南日報》與河南報業網兩者通力合作,主辦了《焦點網談》這一欄目,在每星期二與星期四,在報紙上刊登兩個整版。而報社的工作人員協助網站開設以下幾個欄目,如《記者連線》、《總編在線》等,至于網站,則為報紙提供征稿園地。經過實踐證明,報網的互動能夠打破傳播地域的限制,能夠促進提升媒介的影響力,繼而帶來較大經濟效益。
3.新聞傳播方式的改變
與傳統大眾媒介相比,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介實現了載體性能的改變,而這就為新聞變革提供了更大的平臺。現如今,普通民眾可以通過自己的博客撰寫日志,可以通過微博評論欄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發起網絡群聊,這樣就能夠對任何人進行新聞傳播。故此,新聞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再是以往的以傳統媒介為主導的單向傳播方式,而是以普通民眾與專業傳媒機構共同參與的傳播,這實現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有機結合。
另外,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網絡媒體紛紛出現,其融合功能也在逐漸增強。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接收新聞還是發布新聞,其手段也變得更加的多樣化。在新聞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將會普遍采用多媒體的方式,并且在終端介質上,實現聽說讀寫錄的自由組合。需要注意的是,傳播手段的不斷變化,就會使新聞內容的整合難度有所加大,那么如何對內容進行定位,如何選擇合適的表現方式,如何對傳播流程等加以控制,也就成為眾多新聞媒介必須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三、“融合新聞”所帶來的挑戰
1.對媒介的規制以及內部的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如上文所述,“融合新聞”并非橫空出世,而是以“融合媒介”為基礎逐漸產生的,所以對于一些融合媒介的管理體制,需要進行改變,要打破以往行業分割的藩籬,以推動跨媒體的發展。在媒介集團的內部,也需要對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對組織機制進行相應的改變。因為在以往的新聞傳播中,主要是以單一的媒介形態為基礎,因此在技術的運用上,會非常有限。例如,報紙新聞主要是圖片傳播以及文本傳播,至于電視新聞,也主要是以聲音與圖像傳播為主。在這種背景下,各媒介的新聞采編流程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但是,“融合新聞”需要將這種限制進行打破,要在全方位的技術運用上,對新聞傳播進行整合,然后建立一個全新的制作流程。如此一來,采編管理不能夠像以前一樣各行其事,而是需要跨媒介的合作。新聞采集雖然是一次性完成的,但是新聞的加工方式是多元化的,另外新聞的發布渠道也是多元化的,這使得新聞信息資源不會被過度的浪費,而是能夠得到全方位的深度開發。在“融合新聞”的背景下,就需要更精準的媒介定位,以確保自己所制作的新聞產品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能夠滿足不同對象的需求。除此之外,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還需要與公眾分享以及互動。例如,在進行突發新聞報道時,如果欄目組運用“融合新聞”的這個思路去進行報道,那么派往現場的就不能夠是某一個攝影師或者記者,而應當是一個小組,一個團隊,他們屬于一個專業的記者團隊,有負責文字報道的,也有負責新聞錄像的,還有負責現場新聞圖片的等等。
2.使新聞從業工作者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融合媒介需要以下兩類人才,一種是高層次管理人才,他們能夠進行整合傳播策劃的工作;另一種是全能型記者編輯,他們能夠對多種技術手段進行運用,以實現對新聞的采編。與傳統媒體的管理者相比,第一類管理人才是精通各種類型媒介的專家,他們能夠對這些技術進行使用,以便將新聞內容最好的呈現到受眾眼前。因此,他們需要懂新聞、懂技術,還需要懂管理,屬于策劃類人才,而這種類型的人才并不是高校就能夠培養出來的,必須要深入社會磨練,要在媒介競爭中摸爬滾打才能夠獲得相應的經驗。至于第二類人才,其特點在于技術全面。他們可以為網站寫稿,也可以拍攝節目,還能夠為報紙寫文字稿件等等。但是,在我國,這種類型的人才非常的缺乏,需要加大培養力度,否則會制約融合新聞的發展。
四、結語
綜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行業發生了較大的變革,融合新聞在媒介融合的基礎上逐漸出現,是未來傳播行業的發展趨勢。而它的出現使得新聞傳播的各方面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新聞傳播主體發生了改變、新聞傳播方式的改變等等。此外,它的出現對媒介的規制以及內部的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使新聞從業工作者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因此,要想促使融合新聞的實現,推動我國新聞傳播的發展,我國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試論“融合新聞”及其挑戰[J].國際新聞界,2006(5):31-35.
[2]盧錚.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報業組織變革[D].復旦大學,2012.
[3]周鋼.困境與裂變:省級黨報集團融合發展戰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