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林(蘇州市體育運動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6)
跆拳道是一項時尚的運動項目,在我國大城市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以休閑娛樂為主的跆拳道運動增強了國人的身體素質、防衛意識,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然而,與群眾體育不同,競技跆拳道的核心目的是提高運動能力并創造佳績。跆拳道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運動選材、訓練方法的階段性選擇、運動訓練監控和醫務監督等。在確保運動員科學選材和訓練的前提下,本文通過生理生化指標監測青少年女子跆拳道運動員冬訓期間的訓練效果,客觀了解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為教練員的針對性訓練提供理論支持。
蘇州市振吳實驗學校7名跆拳道女運動員,年齡為13~17歲。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蘇州大學中文數據庫,并在CNKI高級檢索中輸入“運動”“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等關鍵詞,檢索文章。
1.2.2 實驗法
冬訓前、中、后期的最后一天進行指尖血采集,時間設為清晨7∶30,地點為蘇州市體育科學研究所二樓。通過血常規測試儀檢測運動員的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水平;通過生化測試儀測驗運動員冬訓前、中、后期的血尿素(Urea)和肌酸激酶(CK)水平。

表1 訓練強度計劃

表2 冬訓前、中、后期白天訓練計劃

表3 冬訓前、中、后期晚上訓練計劃
冬訓前期跆拳道女運動員的白細胞水平和中期無顯著差異(P>0.05);冬訓前期、中期運動員的白細胞水平與后期無顯著差異(P>0.05)。

表4 運動員冬訓階段白細胞水平
冬訓前期跆拳道女運動員的紅細胞數量明顯高于冬訓中期(P<0.01),顯著低于冬訓后期(P<0.01)。冬訓中期跆拳道女運動員的紅細胞數量明顯低于冬訓后期(P<0.01)。

表5 運動員冬訓階段紅細胞水平
冬訓前期跆拳道女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含量顯著高于冬訓中期(P<0.05),明顯低于冬訓后期(P<0.01)。冬訓中期跆拳道女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含量顯著低于冬訓后期(P<0.01)。

表6 運動員冬訓階段血紅蛋白水平
冬訓前期跆拳道女運動員的肌酸激酶水平與冬訓中期無顯著性差異(P>0.05)。冬訓前期、中期跆拳道女運動員的肌酸激酶水平與冬訓后期亦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7 運動員冬訓階段肌酸激酶水平
冬訓前期跆拳道女運動員的血尿素水平與冬訓中期無顯著性差異(P>0.05)。冬訓前期、中期跆拳道女運動員的血尿素水平與冬訓后期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8 運動員冬訓階段血尿素水平
作為人體的“衛士”,白細胞經常被用來檢測運動員的免疫功能。自然生理狀態下,白細胞一天中會出現較大范圍的變動,因此,白細胞的測試工作放在冬訓前期、中期和后期階段的最后一天早上7∶30進行。研究發現,運動量和運動時間會影響白細胞的數量[1]。某種強度和持續一定周期的運動,可使白細胞數量增多,中性粒細胞數量增多往往最明顯[2-4]。
由表4可知,在冬訓前期,跆拳道女運動員的白細胞含量與冬訓中期和后期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在冬訓3個訓練階段內,跆拳道女運動員的免疫水平比較穩定,未出現炎癥和免疫水平低下的狀況。通過了解可知,運動員未出現感冒癥狀。在冬季訓練階段,訓練強度呈現“低—高—低”的走勢,雖然訓練強度不同,但隊員白細胞數量穩定且正常。可見,運動員免疫機能狀況良好,能適應冬訓不同階段的訓練強度安排。
正常人體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呈現當中薄、邊緣厚的形態,其主要作用是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緩沖血液pH值。一般認為,一次性短時間大強度運動可明顯提高紅細胞的數量,而長期系統的運動訓練使紅細胞數量較正常人低[5]。
觀察表5發現,冬訓中期跆拳道女運動員的紅細胞數目明顯低于冬訓前期。可見冬訓中期運動強度增加后,運動員的紅細胞數呈下降趨勢。冬訓后期青少年跆拳道女運動員的紅細胞數量顯著高于冬訓前期和中期。冬訓后期訓練強度降低后,運動員的紅細胞數量增加到最大值。用紅細胞評定運動員機能狀態時,如果紅細胞處于較低水平,則預示著運動員出現過度疲勞狀況[6]。檢查運動員的紅細胞值發現,冬訓期間運動員的紅細胞數在(3.5~5.0)×1012個/L范圍內,運動員機能狀態良好。伴隨冬訓階段訓練強度的增減,運動員紅細胞數出現相應的降低和升高現象,用紅細胞指標反映運動強度的變化有一定的“靈敏性”。
血紅蛋白即血紅素,是紅細胞中的含鐵蛋白質,可評估機體氧運輸能力和貧血狀況[6]。在運動訓練中,血紅蛋白含量隨運動強度的變化而變化。宋剛等[7]研究表明,在為期60天的周循環集訓中,訓練第20天,女子中長跑運動員血紅蛋白含量較訓練前出現顯著性降低。這可能是由于紅細胞過度溶血引起的,其中一些血紅蛋白也開始合成新的RBC。徐國琴等[8]對30名學生進行為期4 周的遞增負荷跑步實驗發現,4周的遞增負荷實驗結束后受試者Hb值均顯著性下降,女性受試者下降更為明顯。這表明長期高強度跑步訓練易降低血紅蛋白值。
表6結果表明,隨著訓練強度的增加,跆拳道女運動員冬訓中期的血紅蛋白含量明顯低于冬訓前期;運動強度降低后,冬訓后期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含量顯著高于冬訓前期和中期。在冬訓運動強度逐漸提升的情況下,運動員的血紅蛋白逐漸降低,這是機體出現的一個應激反應。冬訓后期訓練強度開始降低,血紅蛋白含量開始回升并出現最大值,可見,運動員機能改善良好,有氧代謝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肌酸激酶(CK)是骨骼肌中的一種關鍵能量代謝酶,用于評估運動員的肌肉損傷程度[9]。當CK值小于300 U/L時,運動員狀態良好;在300~500 U/L范圍內,運動員狀態表現一般;超過500 U/L,身體機能表現較差,多表現為運動疲勞[10]。
在運動訓練中,運動項目和強度對CK值產生很大影響。佘軍標[11]對不同項目運動員的CK值進行為期11個月的研究發現,自行車運動員CK值最高,舉重運動員和田徑運動員CK值次之,跆拳道運動員CK值最低。康蓮等[12]對高原短跑訓練的運動員進行研究,采取2種不同負荷(定量負荷和極量負荷),發現運動員極量負荷后即刻CK值最高,其次是定量負荷即刻CK值,安靜狀態的CK值最低。可以看出,CK值的大小與運動強度成正比,且不同運動強度對身體的刺激不同。
由表7可知,冬訓前期青少年跆拳道女運動員的肌酸激酶含量和冬訓中期、后期無顯著性差異。冬訓前期,運動員訓練強度相對恒定;從冬訓中期開始,訓練強度增加,運動員晨血清CK值沒有明顯增加;冬訓后期,訓練負荷調整后,運動員晨血清CK平均值增加,但沒有顯著升高。結合教練員提供的信息,冬訓中期采血前一天,運動員進行了調整性訓練,因此,CK值未出現明顯變化。可見,用CK值反映階段性運動訓練效果不太明顯,但作為日檢測指標評價時很有針對性。冬訓各個階段最后一天,運動員CK值均低于300 U/L,說明運動員機能狀態良好。
尿素是蛋白質和氨基酸分子的代謝產物,通常用于評定訓練量的大小[13]。運動員的血尿素水平受負荷量的影響,運動時間小于30 min的訓練,血尿素無顯著變化;進行30 min以上的訓練,血尿素水平升高明顯。監測運動員對訓練負荷的適應性時,可通過運動員的晨血尿素水平來判斷[6]。晨血尿素值在4~7 mmol/L時,表明運動員訓練負荷安排合理;超過8 mmol/L,則身體表現不佳,主要表現為運動疲勞,表明運動量過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評估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態時,有必要提前了解運動員的飲食狀況。因為如果運動員飲食不均衡,以高蛋白飲食為主,很可能促使血尿素值假性升高,導致運動監控不準確。
表8結果表明,冬訓前期青少年跆拳道女運動員的血尿素含量和冬訓中期、后期無顯著差異。整個冬訓階段運動員飲食均衡,故排除飲食對血尿素的影響。冬訓階段運動強度出現變動,但運動量未嚴格規定,總體上和運動強度相“吻合”。從結果中發現,運動員的晨血尿素水平各個階段均保持在4~7 mmol/L,說明運動員機能狀態良好,能適應冬訓各階段訓練負荷量的安排。
在冬訓階段的生理生化監控中,用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指標反映階段性訓練效果有一定的“靈敏性”。 用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指標反映階段性運動訓練的效果不太明顯,但作為日檢測指標評價時很有針對性,能很好地檢測個人身體機能狀況。生理生化指標的檢測可間接反映運動訓練效果,建議結合跆拳道專項體能指標進行綜合評估,使監測更加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