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驊磊(河南大學 體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1995年美國康復專家Cray cook和訓練學專家Lee Burton結合臨床實驗研究和個人經驗,提出與功能性運動相關的功能動作篩查測試[1]。功能動作篩查測試是以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等基礎科學為理論導向而提出并實踐的一門全新學科[2]。功能動作篩查是基于功能性的本體感受和動力鏈弱鏈原則,通過受試者完成篩查動作的情況,發現受試者身體出現的動作受限和不對稱性。它用以查看運動員的關鍵性基礎動作模式,識別使運動員處于較高受傷風險的危險信號或補償動作,制訂訓練計劃時根據運動員所呈現出的薄弱環節針對性地設計動作方法,從而激發運動員潛在的運動能力,同時減少傷病在運動和訓練中出現的頻率。
功能動作篩查的重點不是力量、耐力或爆發力等方面的問題,而在于人體的靈活性、穩定性及動作控制能力。靈活性和穩定性是身體素質的基礎,為更高級的技術動作提供支撐。功能動作篩查是一個先考慮動作質量,再考慮動作數量的測試系統,其目的是確保運動員在完成大負荷運動前的動作正確、合理。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羽毛球專項30名學生(男26名,女4名),平均年齡21.1±5歲,受試者之前均未接受過功能動作篩查測試。
功能動作篩查測試項目共7項,分別為深蹲、跨欄架、直線弓步蹲、肩部靈活性、主動直腿上抬、軀干穩定俯臥撐、旋轉穩定性。其評分標準分為3分、2分、1分、0分4個等級,總分為 21 分;能完成功能動作篩查測試動作得3分;動作難度降低情況下能完成測試或在完成過程中出現動作代償得2分;不能完成測試起始動作或執行動作后不能回到起始姿勢得1分;出現疼痛得0分。其中,5項測試身體左右側不對稱性,分別對兩側進行單獨評分,若兩側評分不一致,最后得分取兩側評分中最小值。
由于本測試由2名評分者對受試者功能動作篩查測試的結果進行評估,因此,需檢驗2名評分者對同一受試者評估結果的信度[3]。通過Spss 20.0對2名評分者的評估結果進行Spearman相關系數分析得出結論:相關系數r=0.832,P<0.01,說明2名評分者的評分結果具有高度相關性,且相關關系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在對受試者結果的分析中只采用一名評分者的評估結果進行分析。
功能動作篩查測試結果發現:30名受試者的功能動作篩查測試平均得15.4分,其中最大值為19分,最小值為10分。功能動作篩查測試中明確指出,得分≤16分,受試者易出現運動損傷的情況。本次測試有18人得分≤16分,占60%,說明受試者中一半以上存在運動損傷風險。功能動作篩查測試得分超過16分的12人中,5人得17分,6人得18分,1人得19分,表明此12名受試者雖不存在較大的運動損傷風險,但其在機體不對稱性、動作代償及動力鏈等環節仍存在問題。
深蹲測試的主要目的是評價髖、膝、踝關節的雙側對稱功能活動能力,以及通過舉木桿過頭頂評估肩和胸椎的對稱性和關節的靈活性。測試發現:僅有9名受試者在該項測試中得3分,占總人數的30%,14名受試者得2分,3名受試者得1分,還有4名受試者得0分。這說明有30%的受試者在肢體靈活性和身體核心部位穩定性及對稱性方面不存在問題,56.7%的受試者存在一定問題,有4名受試者存在運動損傷。其中,1人左肩存在傷病,1人右肩存在傷病,2人胸椎存在傷病。
跨欄步測試的主要目的是評估受試者髖、膝、踝關節的穩定性和兩側肢體的靈活性,以此揭示不同步態動作的代償問題和對稱性問題。30名受試者中只有3人的測試結果為兩側不對稱,即左右腿的評估分值不同。這3名受試者均為右手持拍球員,做殺球動作時,習慣于左腿發力,造成其左腿測試結果優于右腿。僅2名受試者測試得3分,25名受試者得2分,3名受試者得1分。雖然大多數受試者的兩側肢體對稱性基本不存在問題,但93.4%受試者的髖、膝及踝關節存在問題,集中體現在膝關節和踝關節的穩定性較差,測試過程中未能較好保持身體的平衡性;少數受試者的髖關節靈活性較差,使其在測試過程中腿部活動受限,需利用其他部位的動作代償來完成測試。由于受試者測試分值普遍較低,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運動損傷隱患。
直線弓箭步測試的目的是評價受試者髖部的穩定性和活動能力,股四頭肌的柔韌性,膝、踝關節的穩定性,以及機體的動態穩定性。測試可知:有8名受試者的左右腿測試得分不一致,且6名受試者左側腿的穩定性優于右側,另2名受試者則是右側腿的穩定性優于左側,但其中1名受試者的持拍手為左手,進一步說明羽毛球訓練易造成練習者腿部關節穩定性不對稱。9名受試者得3分,20名受試者得2分,1名受試者得1分。通過測試發現,70%的受試者在關節穩定性和肌肉柔韌性方面存在問題,造成直線弓箭步得分低的原因主要集中在髖部與踝關節的穩定性方面。髖關節作為上下肢的連接部位,也是日常訓練中最易忽略的部位,通過功能動作篩查測試及時發現訓練中易忽略的部位及其應注意的細節,促進訓練更加合理、科學。
肩部靈活性測試主要對雙肩活動范圍、內收肌內旋和外展的綜合活動能力,以及肩胛骨、胸椎的伸展能力進行評估。測試發現:8名受試者的左右肩得分不一致,其中7名受試者的右側得分高于左側,1人在右肩測試過程中出現疼痛,所以,該受試者右側得0分,故左側得分高于右側。從測試結果來看,只有26.7%的受試者左右肩不對稱,但從測試現場記錄發現,大部分受試者的右肩靈活性均好于左肩。測試結果顯示,21名受試者得3分,8名受試者得2分,1名受試者得0分。說明羽毛球專項學生在肩部活動范圍、肩胛骨和胸椎的伸展能力及肌肉內收外展綜合能力上不存在太大問題,但不少受試者內收肌存在一定問題,集中體現在外展活動能力優于內收活動能力。0分受試者的右肩疼痛是由于長期的專項訓練,該受試者表示重復多次的力量性殺球練習使其右肩出現疼痛。這說明羽毛球日常訓練中應注意規避運動損傷風險,學生在缺乏一定肌肉力量時進行大力量殺球,極易造成肩關節損傷,影響其肩部的靈活性及穩定性。
主動直腿上抬測試的主要目的是評估腘繩肌與比目魚肌的柔韌性,保持骨盆穩定性和異側腿主動伸展的能力,判斷屈髖的主動靈活性及另一側伸髖的程度。18名受試者得3分,9名得2分,3名得1分。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受試者在肌肉柔韌性、骨盆穩定性及異側腿伸展能力方面不存在較大問題。得2分的受試者,其主要問題是肌肉柔韌性較差,但骨盆穩定性及異側腿伸展能力沒有較大問題。得1分的受試者,其問題不僅是柔韌性差,而且2名受試者在測試過程中無法保持骨盆穩定,1名受試者的異側腿主動伸展存在問題。測試發現,7名受試者的左右腿得分不一致,其中3人右側得分高于左側,其余4人左側得分高于右側。右側得分高于左側的3人均為右側2分、左側1分,而4名左側得分高于右側的受試者均為左側3分、右側2分。右側腿得分高于左側者的主要問題是骨盆穩定性較差及異側腿伸展能力較弱;而左側腿得分高于右側是由于受試者的起跳發力腿為左腿,右腿得分低也主要是由于柔韌性較差。
軀干穩定俯臥撐測試主要是通過上肢進行對稱運動,對軀干在矢狀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定性作出評價,對核心部位反射穩定性進行評估。測試發現:12名受試者得3分,說明受試者的核心穩定性表現較好,不存在過多問題。13名受試者得2分,其中7名受試者在標準動作下各肢體部位沒有同時撐起,而是手臂先于軀干和下肢撐起;另6名受試者則是在降低難度的情況下完成測試。出現以上2種問題,說明受試者的核心穩定性較差,需通過上肢肌肉力量的動作代償來完成測試,保持核心的穩定性。4名受試者得1分,說明其核心穩定性極差,已不能通過其他部位的動作代償來完成測試,其應加強核心穩定性練習。
旋轉穩定性測試是上肢和下肢同步運動時,對軀干多個面的穩定性作出評價。此運動模式需要適宜的神經—肌肉協調性及軀干上下動力鏈的傳遞,以此評估動力鏈中是否存在軟弱鏈環節[4]。測試發現:30名受試者中僅2人出現左右不對稱的情況,其中1人是由于右側旋轉穩定性得分為3分,優于左側的2分;另1人是在降低難度的測試過程中左側身體極難保持穩定,最終測試結果是右側為2分、左側為1分。28名受試者的測試得分左右一致,其中27名受試者得2分,1人為1分。這說明大部分受試者軀干保持多平面穩定的能力較差,得1分者不僅在穩定性上存在問題,且在軀干上下動力鏈的傳遞中存在弱鏈環節,需要動作代償來完成測試。
通過對高校羽毛球專項學生進行功能動作篩查測試得出:長期的羽毛球專項訓練增加了學生發生運動損傷的風險,極易造成學生左右軀體不對稱,導致一側肌肉力量、穩定性和靈活性等優于另一側。就目前而言,高校羽毛球專項學生的訓練安排不專業,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反映出目前的訓練和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技術發展不利,缺乏體能與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通過功能動作篩查測試,對受試者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予以解決,尤其應通過功能性訓練幫助受試者提高身體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針對受試者肩部出現的問題,建議日常訓練后進行拉伸訓練,同時采用增強穩定性和靈活性的訓練方式,如平板支撐、彈力帶游泳式及藥球砍削等訓練動作。針對受試者背部(即胸椎、肩胛骨)穩定性和靈活性不足,可通過彈力帶劃船式、彈力帶交錯站立俯身交替劃船及藥球過頭摔砸等訓練動作,增強其穩定性,提升其靈活性。針對受試者的髖關節穩定性問題,可通過瑞士球雙手扶球俯臥撐、瑞士球腹背運動及瑞士球反向腹背運動等訓練動作加以解決。針對受試者核心穩定性較差的問題,建議使用彈力帶低至高砍削動作、彈力帶高至低砍削動作及藥球短距離掄動等訓練動作,增強其核心穩定性。針對受試者腿部柔韌性差的問題,建議加強日常訓練后的拉伸練習。針對受試者膝、踝關節穩定性不足的問題,建議進行自重雙腿下蹲、自重交替弓步、交替分腿跳及蹲跳等訓練動作,增強膝、踝關節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