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莉婷, 沈 潔(蘇州市體育科學研究所, 江蘇 蘇州 533; .蘇州市體育運動學校,江蘇 蘇州 5006)
男子十項全能項目被稱為“鐵人”項目,它集速度、耐力、爆發力與技巧為一體,是田徑比賽中綜合性最強、要求最高的項目。其比賽時間密度高、強度大,要求運動員在3天完成10個項目的比賽,且每個項目所需素質與技術動作要領各不相同。較其他田徑項目而言,目前我國的十項全能運動仍處于比較落后的位置。為擴大十項全能后備人才力量,在2018年江蘇省第19屆運動會中,組委會對原17~18歲組男子七項全能項目做了調整,增加了100 m、撐竿跳高與標槍3項,各項目設置同成人十項全能標準一致。查閱文獻發現,有關青少年十項全能項目的研究寥寥無幾。本文旨在探究青少年十項全能成績分布特征,從中發現規律,豐富我國青少年訓練理論,為基層教練員提供科學的訓練理論指導。
2018年江蘇省第19屆運動會青少年十項全能運動員。
運用訪談法、文獻資料法與數理統計法對十項全能運動員的成績特征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顯示,進決賽的5名運動員前4名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4 700分),沒有運動員達國家一級運動員水平(6 320分)。從單項達級情況看,跳高、400 m跑達級情況較好,撐竿跳高、1 500 m跑及3個投擲類項目達級情況較差。
統計5名運動員的決賽成績發現,從均值來看,得分由高至低的項目依次為100 m跑(733.20分)、跳高(687.40分)、跳遠(682.00分)、110 m欄(672.40分)、400 m跑(651.20分)、鉛球(423.00分)、撐竿跳高(393.40分)、標槍(370.60分)、鐵餅(368.80分)、1 500 m跑(270.80分)。
離散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跳高(137.94)、400 m跑(113.61)、110 m欄(102.69)、撐竿跳高(98.13)、鐵餅(93.11)、100 m跑(89.20)、標槍(74.80)、跳遠(58.65)、鉛球(36.31)、1 500 m跑(9.83)。
從全距來看,得分差距由大到小依次為跳高(309分)、400 m跑(295分)、110 m欄(240分)、撐竿跳高(226分)、標槍(206分)、100 m跑(197分)、鐵餅(189分)、跳遠(158分)、鉛球(89分)、1 500 m跑(20分)。
偏度系數由小到大的項目依次為400 m跑(-0.82)、跳高(-0.68)、跳遠(-0.44)、110 m欄(-0.38)、標槍(0.20)、100 m跑(0.41)、1 500 m跑(0.56)、鐵餅(0.61)、撐竿跳高(0.91)、鉛球(1.91)。
速度素質在全能項目中相當重要,有7項運動直接受速度的影響[1]。100 m跑、110 m欄、400 m跑得分率分別為13.958%、12.801%、12.397%,分別排在得分率的第1、4、5位。得分最高的100 m跑與得分最低的1 500 m跑之差高達462.40分。100 m跑屬于速度爆發型項目,也是十項全能比賽中的第1項,此時運動員體力充足,易出好成績。而1 500 m跑屬于耐力型項目,也是十項全能賽程的最后一項,前2天的大強度比賽導致青少年運動員體力不支,且1 500 m跑項目對運動員的身體負擔較大;再者,前9項比賽后名次基本已定,很難激發運動員的動力,導致該項目成績差。從離散程度與全距來看,跳高、400 m跑、110 m欄得分差距較大,可能存在極值;而1 500 m跑、鉛球得分差距較小,說明運動員實力相當。從偏度系數來看,400 m跑,跳高、跳遠、110 m欄呈左偏態分布,說明此類項目競爭較為激烈。而撐竿跳高與鉛球項目偏度系數較其他項目高,說明這2個項目整體水平較差。總分的偏度系數為0.39,呈右偏態分布,說明青少年男子十項全能項目總體水平較差。
對5名選手的單項成績與總分做優勢分析計算并初值化,在此基礎上,以個人的總分為減數,各項目得分為被減數,每個項目依次相減,取差的絕對值,得到5名運動員成績在同一時刻的絕對差值(表1)。可以看出,5名運動員100 m跑項目差距較小,而撐竿跳高、1 500 m項目差距較大。這可能與青少年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有關,青少年速度素質的發展敏感期較早,而耐力相對較晚[3]。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由增長階段過渡到穩定階段的先后順序依次是速度、耐力、力量,也就是說,青少年的速度素質最先接近于成人[4]。 撐竿跳高項目是本次省運會新增項目,且該項目在十項全能項目中技術難度最大,對運動員身體素質要求最高。加之很多教練員都是第1次進行撐竿跳高教學,訓練水平參差不齊導致該項目成績差距較大。

表1 十項全能決賽5名運動員成績在同一時刻的絕對差值
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求出總分與各單項的灰色關聯系數,公式如下:
每一個點的絕對差值,記為Δ0i(k);兩級最小差,記為Δmin;兩級最大差,記為Δmax。這里的Δmin=0,Δmax=0.25(表1);Ρ為分辨系數,Ρ>0,通常取0.5。
作為總分與單項得分關聯程度的數量表示,ri為關聯系數集中的一個值,即平均值。
關聯度ri公式如下:
最后得出總分與各單項成績的關聯度(表2)。按關聯度大小排序為100 m跑>鉛球>110 m欄>跳高>跳遠>鐵餅>標槍>400 m跑>撐竿跳高>1 500 m跑,即100 m跑、鉛球、110 m欄對全能總分貢獻度較大,1 500 m跑、撐竿跳高、400 m跑相對而言對全能總分貢獻度小。根據層次分類原理,可將10個項目分成3項,即大力發展層類、可挖掘層類與限制發展層類[5]。大力發展層類項目為1 500 m跑、撐竿跳高、400 m跑與標槍;可挖掘層類為跳高、跳遠與鐵餅;限制發展層類為100 m跑、鉛球、110 m欄。

表2 十項全能運動員的各單項成績與全能成績總分的灰色關聯度
由表2可以看出,各項群對全能總分的貢獻程度大小排序為:速度類項群>投擲類項群>跳躍類項群>耐力類項群。由此可知,青少年十項全能運動員在跳躍類項群與耐力類項群上的進步空間很大,進行此類項群強化訓練,能使總分有所突破。
如表3所示,1 500 m跑與跳遠項目呈正相關,與其余8項均呈負相關;除1 500 m跑外,其余9項均兩兩呈正相關。相關性有顯著意義的項目有:100 m跑與鐵餅(r=0.987,P<0.01);100 m跑與撐竿跳高(r=0.934,P<0.05);撐竿跳高與鐵餅(r=0.964,P<0.01);跳遠與標槍(r=0.944,P<0.05);1 500 m跑與110 m欄(r=-0.934,P<0.05)。整體看來,只有鐵餅、100 m跑和撐竿跳高有顯著相關性,而其他7個項目的獨立性較強,相關關系較弱,難以找出規律。具體來看,鐵餅屬于投擲類項群,100 m跑屬于速度類項群,撐竿跳高屬于跳躍類項群。在素質要求上,以跳躍為主導的訓練能夠發展運動員的速度與爆發力;速度類項群的充分發展,對撐竿跳高的助跑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但3個項目在技術動作上并沒有關聯,不存在直接的相關關系。

表3 十項全能決賽5名運動員運動成績相關分析
通過對幾位教練員訪談發現,十項全能教練員多為退役不久的運動員,還處在從運動員到教練員的轉型期,經驗不足。國內鮮有青少年十項全能方面的研究,訓練只能靠教練員自己摸索。本次省運會在原來男子七項全能的基礎上新增加100 m跑、撐竿跳高與標槍3項,且各項目設置(如跨欄高度、投擲類項目的重量等)、評分與成人十項全能標準一致。青少年并非是“微型的成年人”[6],本次大賽對男子十項全能規則的修改,使得運動員在15~16歲甚至更小年齡階段進行專項化訓練,以適應省運會的新要求。相關研究指出,在青少年身體素質敏感期對其進行素質訓練并不會使這項素質獲得顯著提高或相比成年人有額外的提高[7]。本次比賽中十項全能運動員的傷病情況與后續發展有待進一步研究。
青少年十項全能比賽中撐竿跳高、1 500 m跑及3項投擲類項目運動員水平普遍較差。通過灰色關聯度分析發現,100 m跑、鉛球、110 m欄成績對總分的貢獻度大,而1 500 m跑、撐竿跳高、400 m跑對總分的貢獻度小。各項群對全能總分的關聯度大小排序為速度類項群>投擲類項群>跳躍類項群>耐力類項群。
由于教練員的訓練重點不同及運動員的個體差異,難以找出10個項目的相關規律。
教練員要善于發現并總結運動員的特點,提升劣勢項目,鞏固優勢項目,促使訓練效益最大化。相關部門應創造學習機會,加強基層十項全能教練員的業務能力,提高其執教水平。青少年開展十項全能項目是否合理,過早專項化對運動員后續發展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