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楓 李文淵 (江蘇省宜興市農業農村局土肥站 214200)
自2014年以來,根據《江蘇省補充耕地質量評定規范》《江蘇省補充耕地質量評定技術規程(試行)》和江蘇省無錫市補充耕地質量評定流程等文件精神,江蘇省宜興市在提升本地補充耕地地力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通過質量評定,宜興市累計新增補充耕地近萬畝。但通過對宜興市新增補充耕地的土壤養分含量、理化性狀、剖面組成、立地條件、土壤管理等各項指標進行評價發現,新增補充耕地的地力以五級為主。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提升宜興市補充耕地的綜合產能,更好地促進宜興市農業向綠色、優質、高效發展,筆者擬對補充耕地的地力現狀進行匯總分析,并對如何提升補充耕地的地力進行探討,以供周邊地區參考借鑒。
宜興市補充耕地在改造前多數為坑塘水面,填埋復墾土以非客土為主。據2014—2018年宜興市補充耕地地塊類型統計可知,補充耕地總體以水田為主,水田栽培制度以稻麥輪作為主,水田面積平均占比為86.37%,幅度在71.67%~100%;旱地面積平均占比為13.63%,幅度在0~28.33%。見表1。

表1 宜興市補充耕地地類狀況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補充耕地農業生產條件符合性評價的關鍵指標,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植物生長起著重要作用。2014—2018年宜興市補充耕地土樣檢測結果表明,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8.91 g/kg,幅度為6.00~59.30 g/kg,其中,有機質含量達一級標準的平均占比9.59%、達二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0.96%、達三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8.36%、達四級標準的平均占比49.80%、達五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1.30%,有機質含量在三級標準及以下(有機質含量中等偏低)的占比79.46%,見表2。上述結果說明,宜興市補充耕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總體偏低,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較大。

表2 宜興市補充耕地土壤有機質歷年含量比例
土壤全氮含量代表了土壤的氮素總貯量和供氮能力,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標之一。2014—2018年宜興市補充耕地土樣檢測結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平均為1.20 g/kg,幅度為0.03~6.01 g/kg,其中,全氮含量達一級標準的平均占比9.19%、達二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7.50%、達三級標準的平均占比30.04%、達四級標準的平均占比32.46%、達五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0.82%,全氮含量在三級標準及以下(全氮含量中等偏低)的占73.32%,見表3。上述結果說明,宜興市補充耕地的土壤全氮含量以中等偏低為主。

表3 宜興市補充耕地土壤全氮歷年含量比例
土壤有效磷含量反映了土壤的磷素總貯量和供磷能力,是土壤磷素養分供應水平高低的評價指標。2014—2018年宜興市補充耕地土樣檢測結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為20.42 mg/kg,幅度為0.10~429.00 mg/kg,其中,土壤有效磷含量達一級標準的平均占比39.99%、達二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7.91%、達三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9.60%、達四級標準的平均占比8.58%、達五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3.92%,土壤有效磷含量在三級標準及以下(有效磷含量偏低)的占42.10%、在二級標準及以上(有效磷含量相對中等偏高)的占57.90%,且2014—2018年補充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達一級標準的平均占比呈明顯上升趨勢,見表4。

表4 宜興市補充耕地土壤有效磷歷年含量比例
土壤速效鉀含量反映了土壤當季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鉀量。2014—2018年宜興市補充耕地土樣檢測結果表明,土壤速效鉀含量平均為165.61 mg/kg,幅度為19.30~1 981.00 mg/kg,其中,達一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7.45%、達二級標準的平均占比22.27%、達三級標準的平均占40.51%、達四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8.8%、達五級標準的平均占比0.97%,土壤速效鉀含量在三級標準以上(速效鉀含量中等偏高)的平均占比80.23%,見表5。上述結果說明,宜興市補充耕地的土壤速效鉀含量中等偏高。

表5 宜興市補充耕地土壤速效鉀歷年含量比例
土壤緩效鉀含量反映了土壤潛在的供鉀能力。2014—2018年宜興市補充耕地土樣檢測結果表明,土壤緩效鉀含量平均為268.54 mg/kg,幅度為59.7~728.0 mg/kg,其中,土壤緩效鉀含量達一級標準的平均占比36.29%、達二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8.49%、達三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8.66%、達四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4.26%、達五級標準的平均占比12.29%;從補充耕地土壤緩效鉀含量等級分布狀況看,2014、2017年土壤緩效鉀等級占比最高在一級,分別達55.56%和76.47%,2018年土壤緩效鉀在三級及以下(含量中等偏低)的占96.15%,見表6。上述結果說明,宜興市補充耕地的土壤緩效鉀含量在年度間、田塊間差異較大。

表6 宜興市補充耕地土壤緩效鉀歷年含量比例
pH是土壤重要的理化性質之一,不僅影響土壤養分的有效性,而且與作物的生長密切相關,不同作物生長的適宜pH范圍也有所不同。2014—2018年宜興市補充耕地土樣檢測結果表明,土壤pH平均為6.88,范圍為3.80~8.97,見表7。

表7 宜興市補充耕地土壤pH歷年含量比例
為提升補充耕地地力,目前,宜興市在補充耕地區域內實施了商品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適度替代、綠肥種植、農機農藝融合(深耕深松、秸稈機械適度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示范應用等技術集成模式,這些技術措施均能顯著改善和提升補充耕地的基礎地力。現將其中應用效果較好的“稻綠輪作+有機肥+配方施肥”模式和“稻麥輪作+秸稈還田(機械耕翻)+配方施肥”模式的具體實施情況介紹如下,以供類似地區參考借鑒。
該模式是冬季種植綠肥,在水稻栽插前耕翻綠肥、增施商品有機肥,在整個水稻生長期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據2015—2017年的相關試驗,2015年補充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5.5 g/kg、全氮含量平均為0.67 g/kg,經過實施“稻綠輪作+有機肥+配方施肥”模式后,2016、2017年補充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分別為26.1、32.0 g/kg,全氮含量平均分別為1.57、1.72 g/kg,見表8。由此說明,應用“稻綠輪作+有機肥+配方施肥”模式,能顯著提高補充耕地的有機質含量和全氮含量,進而提高地力。

表8 補充耕地稻綠模式養分含量狀況
該模式是實施稻麥輪作,并統一采用秸稈還田、機械深耕深松,基肥以有機無機復混肥為主,在稻、麥種植過程中均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據2017—2018年的相關試驗,2017年補充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9.3 g/kg、全氮含量平均為1.14 g/kg,經過實施“稻麥輪作+秸稈還田(機械耕翻)+配方施肥”模式后,2018年補充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32.2 g/kg、全氮含量平均為1.72 g/kg,見表9。由此說明,應用“稻麥輪作+秸稈還田(機械耕翻)+配方施肥”模式,能顯著提高補充耕地的有機質含量和全氮含量,進而提高地力。

表9 補充耕地稻麥模式養分含量狀況
耕地是寶貴的土地資源,近年來,宜興市新增補充耕地近萬畝,雖然通過全面推進補充耕地地力提升,以及占補平衡、量質并舉,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補充耕地的土壤地力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集成的地力提升模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今后宜興市還要繼續提高補充耕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全氮含量,以平衡土壤養分,實現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多措并舉,提升補充耕地產能,更好地促進宜興市農業向綠色、優質、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