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順
鄒元輝2018年12月出版的《歷程》是描繪國企職工工作與生活的長篇小說。小說一開始從楊昌祥對未來的惶恐與迷茫入筆,作為被拆遷棉場的黨支部書記,固執地認為只有懂農活才能生存繁衍。于是堅持帶年僅6歲的大業和4歲的小業起早去剛開發的荒地種莊稼,手把手教兩個兒子干農活。如此艱辛的勞作,換來的也不過是五斗櫥、“三五牌”臺鐘、鋤頭、簸箕、咸菜、泡飯等生活場景。作者的開局非常妙,平鋪式地把1974年人們現實的生活狀態寫了出來,把當時人們生活的艱難展現了出來,更把當時人們的傳統落后觀念及內心恐懼并抵制改革寫活了。此時的中國,種植農作物的肥料還靠人工鏟草皮、割青草、採樹葉、撈浮萍、挑糞便、燒木梗等落后又低效的方法來保障,這和后面寫到職工外出培訓時,網兜裝的只是霉干菜和腐乳,可謂是因果關系,真實反映了中國走工業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
小說隨后引出了另一重要人物——江南煉油廠革命委員會書記兼革命領導小組組長齊民奎,這位老革命雖比楊昌祥年齡大一輩,但思想卻極其開明。在動員會上,齊民奎說不但要在棉場改“種”鐵塔,用雙手在這里建起煉油廠,還要蓋起高樓、商場,甚至是電影院,讓職工們過上幸福的生活。齊民奎可以說是改革派的代表,也因為他考慮周全、積極作為,所以在他的主持下,不但鋪管引水解決廣大職工的生活用水困難,更是通過筑堤填海法新增了千畝的土地,這為穩定人心順利建設投產和后續的生產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楊昌祥為工作變動苦惱與糾結中,小說另一戶重要家庭成員開始登場。趙宇華不同于楊昌祥,調來江南煉油廠時,他已是湖南煉油廠的一名車間主任,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懂煉油生產工藝技術為數不多的專家。小說這里暗示以當時中國的財力與人員素質,想要建起煉油廠,必須依靠國家的支持,集多省之力才能實現目標。小說通過事實說明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而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可以斷定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無疑是成功秘訣之一。
《歷程》最大成功之處在于寫國企改革卻并不局限于企業內部的變化,小說中無論是最初的建廠、培訓、考試、投產、出油等情節,還是后來的加工高價油、加工外來油、興建化肥工程和乙烯工程等故事,很多來源于企業的真實事件,卻又高于這些真實事件,較好地展現了江南煉化人在經營發展改革創新中,廣大職工的精神面貌與現實處境。而有些情節則來源于社會的熱點,當然這些也高于社會的熱點,呈現了江南煉化人在這個大時代下,各時期探索奮進中所面臨的社會藩籬。因為他們胸懷大志有格局,因為他們無私奉獻有拼勁,所以任何力量也無法壓垮和毀滅他們辦好企業的激情和夢想。如建廠時面臨110多噸重、39米多高的常壓塔吊裝任務,針對江南省沒有一輛大吊機,為了不拖延施工進度,實現年內出油的目標,齊民奎等廠領導冒著巨大的風險,批準了4臺卷揚機吊裝常壓塔的施工方案,最終成功安裝到位。四十年后,在幾個裝置的變壓器房開始進水,有人拿著氣象臺雨量數據提醒公司總經理蔣總該準備下達緊急停工指令后,蔣總卻放棄下達可歸到天災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的停工指令,頂著個人政治前途的壓力,和職工們一起嚴防死守,最終取得了建廠以來最為嚴重內澇災害的決戰勝利。這里,作者借用楊小業的感悟表達了觀點,“無論是半夜冒雨進來臨危上陣的搶險職工,還是把自己烏紗帽作為抵押作出決定的總經理,都具有一種崇高精神。這種崇高的精神不是一時沖動就可有,而是來自于對企業的真摯感情與眷戀。一旦發生危難,他們心靈最深處的崇高精神必定會自然激發責任感和使命感。”
《歷程》不但生動刻畫了密漢民、瞿開達、唐廠長、張可富等人,還提到了如裴副總、裴婷婷、宗厚德等負面人物。通過這些諸多層次不同、性格迥異的人,不但成就了作品壯闊雄渾的畫面,也造就了作品波瀾起伏的情節。當然,《歷程》是以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浪漫主義為主導,其所傳導出的魅力注定是獨特的,講述的所有故事都是對真善美的熱愛與向往,對假惡丑的厭惡與拋棄,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不但對黨建對企業的作用進行了客觀的描述,如楊大業在畢強書記的指導下快速成長為創新技術能手,還對新時代背景下企業文化的作用與建設進行了探究。所以,小說既有引領讀者進入美好境界的作用,且讓每一位奮斗者在作品中“看到”自己身影或身邊人的原型,會有意或無意尋覓到應有的精神內涵。因此可以斷定,《歷程》是“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傳統精神的傳播者,也是當下普通中國人的“精神燈塔”。
誠然,在大時代背景下,江南煉油廠的建設發展離不開社會大背景的影響。小說中,作者把恢復高考、日本電視劇、下海、炒股、會所、廉政、信仰、國企改制等社會各階段的熱點問題引入作品中,這些元素的引入并非多余,而是更能呈現江南煉化人的頑強拼搏精神,表現了他們為推動歷史而不斷奮進。奮進意味著光明,意味著艱辛,意味著探索,更意味著堅強的意志和雄健的步伐。同時,這些元素的加入,不但讓小說閱讀性更強,而且人物也不再平面化,得以更加的豐滿。陳萍這個配角就是伴隨社會熱點而推進,占據了同齊民奎幾乎同等的篇幅。從出現起,她就注定是個命運多舛的小人物。從起初墜落少女到在齊民奎撮合幫助下,不但同煉油廠的職工張可富結了婚,且順利進了江南煉油廠,成為一名家屬工。在國家恢復高考后,她又憑實力順利通過了高考錄取分。本從此可過上更為美滿的生活,卻因張可富的自私與擔憂,不但放棄了上大學的夢想,更是帶著無人知曉的身孕,離開了家鄉。當再次出現在江南煉油廠時,陳萍已是作為香港泛洋貿易公司女首席來談判業務。直到她單獨向趙宇華提出談判私下條件是讓張可富回到喜歡的操作工崗位時,趙宇華才知面前的“Gillian”就是當年的陳萍。陳萍后來又出現了5次,每次出現,都會掀起一場風波。從暗從香港潛回甬江市一個月設計送密漢民進監獄,到自己開公司想與江南煉油廠貿易,到送錢回報趙宇華和齊民奎,再到北京開會所,直到最后出現在趙宇華追悼會上。幾番起落讓陳萍頓悟人生,開始了樂做志愿者的新人生。
男女情感波折是《歷程》的另一大看點,作者講述這些情感故事并不是簡單的男歡女愛,而是在跌宕起伏中,串起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時期的變化,甚至是社會進展所帶來的改變。這里面有高尚、奉獻的愛情,如失足少女陳萍對張可富那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堅貞不渝愛情,沃烈對密漢民凄婉動人的感情;有陰險、自私的算計,如只認金錢的邵麗麗用美人計幫獵頭公司挖楊大業、信奉物質主義的林沂欺騙張可富懷孕;有平淡卻溫馨的同心,如一見鐘情、心扉相通的楊大業和章玲玲;也有憤怒后無奈放棄,如爽朗、直率的趙慶對楊小業的出軌,無論對方怎樣求饒,無論家庭成員怎么勸說,就是不肯松口;當然也有無奈下的歸宿,如楊小業和田老師的最終結合。
隨著這些不突兀的情感故事推進,讀者情緒或從憤慨轉為驚喜,或從欣喜陷入悲哀,不但使得小說飽滿而真實,也讓各自人物的性格越發鮮明突出,在讀者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大大增加了藝術的感染力。同時,這些故事的穿插,既鞭撻了愛情的敗類,更樹立了典范,就像不停敲響的警鐘在告訴世人:不以物欲為基礎的堅貞愛情,才能成為永恒,并獲得終生幸福。
整部小說文字質樸易,對白簡練、巧妙,這種在仰視中平敘的手法,使國有企業職工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以詳盡、細膩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讓作品的時代特征更加明顯,讓作品的表現力、感染力更強。尤其是作者善于運用歇后語,這種俏皮使人物性格心理和文化心態越發的典型化,越發的個性化,使作品有了彈性,充滿了真實感。
作者有什么樣的人生境界,作品就會營造出什么樣的藝術境界。鄒元輝正是基于敏感性和責任感,以自覺的文學精神,精心打磨擷取的現實題材,讓作品有了積極、陽剛、堅強、自信的風格,有力回擊了歷史虛無主義,也有力反駁了文學與時代無關錯誤論,這恰是當下奮進中的中國人民殷切期盼的紅色文學。
有人質疑紅色文學,認為這樣的作品肯定不是好作品,也不能成為經典文學。其實這種質疑既可悲又可憐。無論是改革發展還是轉型奮進,這個真正讓中華各民族走向富強、昌盛、尊嚴的大時代,其創造的經濟奇跡所引發的社會變遷與震蕩,實屬全球罕見,令世人驚嘆。可以斷定,有著這樣讓社會形態迅速轉型的新源泉,必定能夠創作出被世人傳頌或后人銘記的黃鐘大呂之作。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部以中國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的恢弘巨著,至今已整整30多年,不但沒有被讀者遺忘,甚至一直暢銷不衰,越來越受追捧。在高校圖書館的文學圖書借閱量統計中,《平凡的世界》一直名列前茅。
現實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絕對離不開歷史鏡鑒的啟迪,也注定離不開文學力量的推動。自然世界有個規律,即珍貴的礦藏必深埋于地下,同樣,想獲得記錄時代變遷、人民力量和博大情懷的文學富礦,那就必須深入到最為基層的平實生活中去挖掘。中國有不少來自企業一線工人的知名作家,如蔣子龍、劉慶邦、葉兆言等,成功為我們留下了還原記錄時代的好作品。難得仍在基層一線的鄒元輝在浮躁社會中,以恒心、靜心和用心來為國企職工的拼搏精神立傳。
有信仰的人會贏得世人的尊重,有信仰的作品必定受到民眾的追捧。由衷祝福這部有分量、更厚重的《歷程》作品,能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國企改革,了解我們走過歲月的不易。更期望鄒元輝繼續深入生活,準確把握歷史的發展規律,一如既往地寫下去,以獨有的精神力量和美學風格,熱情擁抱偉大的新時代,創作出更多讀者認可、引發共鳴的好作品,回應當下中國蓬勃經濟和文化的建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