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悅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傳媒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
付陽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傳媒與藝術設計學院助教
居住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單元,是人們的基本生存空間;同時,也是人們日常工作學習之余,交流、精神放松愉悅的重要場所,所以室外空間環境的優劣,將直接影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主觀感受與體驗。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居住環境,房地產開發商通過各種主題設計,不斷加大居住區室外景觀環境規劃力度,從而吸引購房者注意,所以出居住區室外環境越來越華麗美觀。然而,每天匆匆往返于居住區入口到自家單元入口之間的居民,無法參與和感受周邊的人、植與動物,更無法使自己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鄰里之間缺乏溝通交流,兒童對于戶外活動缺乏動力和興趣,人們對于居住區缺乏歸屬感與幸福感。
在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中,可以通過居住區室外環境規劃設計,調動居民主觀參與性,從而為加強鄰里之間積極互動溝通交流提供平臺。另外,要順應兒童天性,增強兒童參與戶外活動興趣與動力,使老人能夠積極參與居住區各種活動,樂于來到戶外與同齡人交往,使居住區內部建筑、人、植物與動物達到自然生態平衡、和諧以及健康發展,從而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污染的生態居住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使居民獲得最大程度的歸屬感與幸福感。
居住區綠化是居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彌合建筑與自然裂痕、修復居住區生態環境以及提高居住區文化認同感與居民幸福感等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
對于居住區的居民和兒童來說,綠化始終伴隨著他們室外休閑活動全過程,同時,也是調整居住區內小氣候生態環境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居住區中,借助植物形狀、色彩等因素特征吸引居民眼球,通過草坪、垂直綠化、屋頂花園、架空層及地下公共空間綠化、車行道和停車場綠化等有效手段增強居民與植物的接觸幾率,使居民有更多參與到居住區植物識別的機會。
綠化植物的選擇與栽種應該具有地方特色與適宜性,利用原有地形和鄉土植被,避免大規模土方改造工程,盡量減少對原有環境的負面影響;以多樣的植物種類和細膩的綠化配置樣式,創造舒適宜人、色彩明快以及四時季相變化顯著的綠地景觀,達到引導居民主觀參與興趣,引導更多居民走近各種健康、美觀的適生植物,加強與植物的互動、體感與嗅覺,由此推動居住區人與人間良好睦鄰關系,達成生態綠色居住區景觀的目的。植物尺度、造型和品類選擇對于兒童室外活動參與性調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植物不僅能為兒童提供游戲玩耍元素,也能潛移默化為兒童普及植物相關知識,在充分了解兒童發育各階段生理和心理特征情況下,有意識根據植物形態特征、色彩以及季相變化等信息,調動兒童愛玩、好奇心強的天性,引導兒童觀察植物生長及變化繁衍過程,輔助兒童了解不同種類植物形態特征,自然界中直觀、生動、豐富的植物種類對于培養兒童認識和感知能力意義重大,對于兒童成長是一筆不可或缺的財富。例如,如果居住區條件允許,可以適當利用地形、植物變化安排植物探險空間,運用植物創造光線斑駁、趣味橫生的場地來吸引兒童,讓兒童在密林中探險、學習和挑戰;選用適合當地氣候、耐修剪的樹木和花灌木,以各種幾何形狀、動物或動畫人物,吸引兒童探索欲望,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溫暖的綠色空間,讓孩子們親自體驗種植植物的樂趣。
其次,適當的低矮灌木和草坪是居住區中分隔特定兒童活動區與公共活動空間的理想手段;步入式草坪更能體現植物與居民親近的一面,但草坪養護費用較高,凈化空氣、除塵、降溫以及減躁等生態效用不如喬灌木。除非是球場等特殊場地要求,否則在草坪上配置一些樹木,更能增強居住區植物景觀美化和生態效用。
最后,對植物進行標牌,注明植物名稱、生長習性和花期等,輔助居民,特別是兒童,加強植物認識。
在居住區中,人車分流設置對于喜愛奔跑玩耍的兒童和行動較為遲緩的老年人尤為重要。在居住區室外環境規劃過程中,有意識地設置較大范圍的步行活動空間,對于引導居民主動參與戶外活動、增加居住區外部空間使用率是非常必要的。同時,注意通過綠籬、擋墻等形式,避免音樂聲或人群喧嘩干擾鄰近居民。在人行通道設置上,要有意識地關注路線設置、尺度與材料等要素應用,引導居民自然地在其中漫步,而不會有刻意感和約束感。
第一,路線設置。線型與周邊建筑、植物相呼應,適當遷回,盡可能使步行路線多樣化、系統化;沿線可借助園林中漏景、對景等組景手法,避免使行人產生冗長、一成不變的視覺感受進而失去散步興趣,激發人們在居住區公共空間漫步及參加其他休閑活動的意愿。
第二,通道的尺度。根據住區規模及步行道在住區內的主次關系確定,保持近人的尺度感,主要步行道路寬度可在2540mm;為減緩步行路徑冗長、單調感,步行道可局部加寬,以拓展兒童游戲空間及居民臨時聊天場所。
第三,通道的材料。根據居住區中不同人群基本需求,對坡度及地面鋪裝條件進行分析,主要步行道應盡量平緩、干燥和潔凈;鋪裝圖案應考慮體現特色地域文化,吸引居民前往;步行道的地面材料不宜使用卵石、砂礫或散石等表面不平或不耐磨損的材料,避免步行道濕滑或出現積水,障礙通行。
第四,通道上的設施。能夠為行人提供短暫休息或庇護的座椅等是通道上不可或缺的設施。人們在停留休憩之余又能閑聊兼觀賞景色,陽光透過幾何狀圖案投射在地面上與植物形成斑駁倒影,給居民營造輕松的氛圍,如圖所示。

通道設施設計圖
居住區中兒童游戲區既給兒童提供了娛樂玩耍的場地,同時也為家長提供了交流的機會和場地。
對于現下大多數居住區中的兒童游戲場所來說,游戲器械多數都是從市場上購買的組合成品玩具,色彩比較鮮艷亮麗;周邊地面或輔鋪防摔傷橡膠墊,考慮到了年齡較小的兒童心理需求和生理特征。但是,由于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不同特征和需求實行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導致同齡段、跨年齡段兒童之間交流、互動變少,兒童參與活動熱情度逐漸減弱。兒童進行戶外活動目的就是要與小朋友一起玩,使得兒童能夠學會融入集體;同時,在玩中體會參與樂趣,但成品游戲器具能夠吸引兒童興趣時間較短,時間久了就會產生厭倦情緒。在兒童區的游戲器具安排上,如能夠選擇固定成品與組裝構件相結合方式,將更具有長遠性,有些器械可以考慮由個人或多個兒童自己拆卸組裝,這樣更有新鮮感,如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滾爬游戲的超寬滑梯板、需要兩個兒童共同協作的秋千等,增加游戲區域和項目多樣性,鼓勵和調動兒童興趣感以及主觀參與性熱情。配合兒童觀察動物的活動,鼓勵兒童將目睹的小動物在沙池中親手捏制出來,進一步鍛煉兒童手腦并用能力。
兒童活動不僅僅限制于指定游戲場所,像一些傳統多人游戲項目“捉迷藏”、“老鷹抓小雞”和“丟手絹”等,在居住區的公共活動范圍內同樣可以作為孩子們玩樂的場所,培養兒童的協作能力。
建筑小品是居住區室外景觀環境中的點綴與調劑,對整體環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居住區景觀小品設計上運用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相關動物的成品雕塑,使兒童在比較實物和雕塑作品過程中加深對動物特征的認識,并獲得藝術創作的啟蒙教育;亦可以取植物的形、色作為居住區室外環境中的圖案或造型素材,如鋪地圖樣、燈具外形、花窗形態以及植物雕飾等。
在如今的住區景觀建筑小品中,開始出現一些仿生學作品,如形似蜘蛛的大型游戲玩具、模仿蜻蜓雙翅的景觀亭以及鋪成大烏龜模樣的小品設施等。有所取舍地對生物,特別是動物外形特征或內部結構加以學習、借鑒,并運用于住區景觀空間設計,是用直觀的方式表現對生靈的愛護和尊敬。
為居住區居民提供適當的戶外坐具是十分有必要的,是居民戶外活動停留、休息的必備設施。現代居住區設計中,戶外坐具的設計對于引導和加強居民戶外活動參與性、提高居民戶外活動時間長度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而現實的居住區設計中,要么是缺少戶外坐具設置,要么是設置位置不夠便利,使得座椅成為一種“裝飾物”;或者缺乏必要的養護,使得坐具破敗不堪、形同虛設,造成居民不得不降低戶外活動時間或活動量。因此,在戶外坐具設計過程中,也要因地制宜,考慮當地地理氣候條件,戶外坐具自身設計上及擺放位置上,既要方便居民臨時休息,又要能夠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可以觀賞。
從以上總結和分析不難看出,人作為居住區室外景觀環境設計中的主體,調動居民主觀參與性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增強居民對居住區居住幸福感和歸屬感是加強居住區生態綠色景觀環境建設的必要手段。
【 基金項目】 2017 年廣東省重大平臺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環境藝術設計之生態綠色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017WQNCX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