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佳,許桂清,吳先球
華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廣州 510006
凸透鏡成像問題是中學光學教學的重點之一,各個版本教材由于編者教育理念的不同,在實驗設計思路、實驗內容編排和表格設計上有差異。本文在橫向比較各個版本教材的基礎上,縱向深入對“像物虛實、大小、正倒、左右顛倒”等難點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與建議,希望對教學有所啟示。
通過對比分析,發現上述六種版本教材都基本滿足了新課標 “探究并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的要求。由于編者教育理念的差異,設計思路上也有所不同。
設計思路大致有3種邏輯,如表1所示。

表1 3種設計思路
第1種思路,限制了成像性質,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學生只要找到所需要成的像后記錄物距和像距,找到物距和像距有什么規律,分析物距與焦距之間的關系就可以了。簡化了實驗過程,指導性比較強,降低了教學難點,也達到了節約時間的目的。
第2種思路,限制了物距,這樣的探究方法,先給學生灌輸了一個固定的探究框架,即在某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探究,雖然能讓學生容易得出想要的結論,但是學生可能會對為什么要在這個規定的范圍內探究產生疑問。學生的探究受到了一定的約束,不能在更大的范圍、更普遍的條件下探究、歸納、總結。
第3種思路,讓學生在沒有任何暗示的情況下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通過大量的實驗發現規律。學生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那么上面3種設計思路哪一種較好呢?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生要成為有意義學習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在教學中傳播的不僅是知識,還要幫助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要理解探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綜合比較分析認為,第3種思路最能提高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物理核心素養。
不同的設計思路的指導下,各個版本教材在實驗的具體編排和內容上也有所差異,如表2所示。

表2 六種版本教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內容的比較
各個版本教材實驗內容的編排各有優缺點,通過分析比較認為,最合理的設計是給學生提供2~3種不同焦距的凸透鏡,不預先規定好要測像距與物距有特殊關系點,而是先取較大物距進行觀察測量,然后逐漸減小物距進行觀察測量,然后換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鏡重復實驗。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分析,采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和同異綜合等物理科學方法尋找統一的凸透鏡成像規律。
這樣的做法,學生經歷了真正的探究過程,規律是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數據總結出來的,印象比較深刻,避免了通過大量的“題海戰術”讓學生掌握成像規律。
人教版使用一個凸透鏡對每種成像情況要求做2次實驗。
教科版和北師大版都缺少像距v的記錄,學生不好從表格中分析歸納出u、v之間的變化規律。
滬粵版實驗記錄表格中每種成像情況做1次。
蘇科版設計了兩個實驗表格,第一個表格探究成像“大小”“正倒”和焦距之間的關系。第二個表格用來探究像物等大的關鍵點,并且用了兩個不同焦距的凸透鏡,減少了實驗結果的偶然性,增加了結論的可靠性。
滬科版要求學生自己想方法測量凸透鏡的焦距,要求每組學生使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鏡探究成像規律,對每種成像情況做1次實驗,并且缺少物距u與焦距f的關系的記錄。
根據上面表格存在的問題,運用上文推薦的北師大版的開放式設計思路,結合實驗內容編排的改進建議,本文對實驗表格做了如下的改進,見表3。

表3 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記錄表(f=10 cm)
實驗前先讓學生自己想方法測量凸透鏡的焦距,并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從遠到近不斷地接近凸透鏡,在每個焦距之間至少進行3次的實驗,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像物之間的大小、虛實、正倒在不同位置之間的關系,并要求學生換一個焦距的凸透鏡重復上述實驗,在大量實驗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在一些重要的關鍵點上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學生發現、總結出2倍焦距點是成像大小的轉折點,1倍焦距點是成像虛實、正倒的轉折點。
人教版、滬粵版和滬科版在實驗表格和分析論證中探究了成像虛實的問題。
蘇科版在實驗的表格記錄數據中缺少對像的“虛實”性質的探究,僅在實驗步驟中提到了小于一倍焦距時,光屏是否成像。
北師大版在探究實驗開始之前就提出了實像和虛像的概念。
教科版在實驗過程中以提示的形式給出實像和虛像的概念定義,降低了探究的難度,有利于學生對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的辨析,幫助學生總結規律,更好地理解虛像、實像的概念和兩者轉化的關鍵點,方法值得借鑒。
各個版本的教材多是選用蠟燭作為光源,白屏成像,首先選擇蠟燭作為光源極不穩定,其次學生通常靠目測來判斷像的大小變化和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例如,當物體處于兩倍焦距時,由于像比較暗,學生往往會認為這時的像是縮小的,由此得出錯誤的實驗結論。
筆者認為,選用燭焰做為比較物體的像和物的大小關系時不是很合適,可以用圖1中的光源(在光屏上貼上坐標紙,方便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測量像寬和像高)。
在探究2倍焦距時像物大小相等時,建議可以通過畫光路圖(圖2)來判斷物距等于2倍焦距時凸透鏡成的像和物體等大。

圖 1 “F”形 LED 燈

圖2 用圖像方法分析物距等于2倍焦距時凸透鏡成像的特點
北師大版在制訂計劃里提出了在成虛像和實像的兩種情況下,輕輕地吹蠟燭的火焰,使它向左側或右側偏斜,觀察火焰的像是向左側還是向右側偏斜?注意像與物的左右關系。
如果只是單純地研究像和物體的“左右”“正倒”顛倒的話,選用燭焰做光源還是比較合適的,人的視線從蠟燭的外側向著光屏的方向望去,沿一個方向可以同時觀察到物體和像,輕吹蠟燭很容易觀察到蠟燭的像和物偏斜的方向是相反的。
對六版教材的橫向比較分析的基礎上,運用開放式設計思路,實驗過程中為學生提供2~3種不同焦距的凸透鏡,不預先規定好要測像距與物距有特殊關系點,讓學生在沒有任何暗示的情況下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通過大量的實驗發現規律,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物理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