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洲
徐州市銅山區茅村中學,江蘇 徐州 221135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向學生傳授多少知識,而在于對學生學習內燃力的激勵、喚醒和鼓勵。這樣的課堂才能更大程度上發揮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更加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智者”在滔滔不絕地講著,“呆子”在暈暈乎乎地聽著;我們所追求的理想中的課堂是“呆子”在傻傻呼呼地問著,“精靈”在若有所思地想著。用“問題導學法”設計新課教學,恰能體現這種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一改“一言堂”的教學困局。
問題導學法就是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設定為一連串的問題,借助問題創設情境,以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心理學的規律為依據,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在自主學、合作學和探究學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獲取新技能,并從中構建出有利于學習體系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流程如圖1。

圖1 問題導學法基本流程
本文以《曲線運動》一節的課堂教學為例,對問題導學法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進行講解。
在教學中,良好的課堂情景氛圍可以帶動學生的思維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創設問題情境的手段有很多,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創設,可以通過講述物理學史創設,可以通過回憶或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創設,還可以利用學生的“先有觀念”等創設。在《曲線運動》教學中,可通過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其通常做法:教師通過實驗演示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思考并回答問題。
具體事例如下:
演示實驗:觀察乒乓球的運動。
問題1:老師將乒乓球由靜止釋放,乒乓球做什么運動?如果在乒乓球下落的過程中,對著乒乓球用力吹氣,那么乒乓球做的又是什么運動?
通過事例引導學生得出:像這樣的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就是曲線運動。
問題2:同學們能舉出一些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物體做曲線運動的例子來嗎?
學生討論交流。
播放視頻實例:人造衛星的運動,扔出去的鉛球。
問題3: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其運動有何特點呢?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只有擁有了問題,學生才能去思考,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有學生思考問題,才能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需求,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機,具有了解未知的需要,產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在上述事例中,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以及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曲線運動的相關特征,又通過問題使學生建立了有關于曲線運動的感性材料。從而為《曲線運動》的學習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在調動學生思維的過程中,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并且避免了“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法;教師的作用更重要地體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少走彎路,不走彎路。學生的學習并不是對前人經驗的再次發現,也不應是對前人經驗的直接接收記憶,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因此,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設置尤為重要。教師通過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的探究思路,使學生要解決的問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良好的引導能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解題思路,從而消除對難題的畏懼心理,也能更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探究: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提出問題
教師:一輛汽車經過一連串山區彎路時,依次經過A、B、C三點,如圖2,在這三點的速度方向如何?
問題1:有位同學作了如圖3所示的速度方向,對不對?為什么?

圖2 汽車過彎路

圖3 學生所標速度方向
問題2:那么圖2中A、B、C三點的速度方向又該怎樣呢?
學生猜想可能沿切線方向。
問題3:這樣猜想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下雨天轉動雨傘時,可以看到雨水好像沿切線方向飛出,砂輪打磨刀具時濺出的火星也沿切線飛出。
教師:很好,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但這些現象稍縱即逝,不便于我們研究問題。我們可否用其他方法?
(2)探究實驗
兩人為一個小組,提供器材:小鋼球,曲線導軌。
問題1:在光滑的桌面上,放置由幾段橡膠接成的曲線導軌,讓小鋼球緊貼著軌道運動,觀察當小球離開軌道后做什么運動?
問題2:拿掉一段導軌后,重復這一實驗,再次觀察小球離開導軌后做什么運動?
問題3:再拿掉一段導軌……
探究結果交流:四人為一個小組討論,然后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說出自己的結果。
教師總結。
(3)理論推導
問題:上述實驗驗證了同學們的猜想,即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沿該點的切線方向。那么,我們能不能用我們已有的知識,從理論方面對此做進一步的論證呢?
學生:如果忽略摩擦阻力,根據牛頓第一定律,小球從A點飛出后,將沿該點的切線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其速度的方向都在同一直線上。而A點就是這個勻速運動的起點,因此小球在A點的速度方向就一定沿切線方向。
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在對知識不斷內化,這個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各種疑問,因此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時可由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或由學生根據學習過程中的疑問提出問題,然后小組內討論解決,小組內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便可以提出來由全班同學一起討論解決。
在獲得曲線運動的條件以后,會有學生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合外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教師通過問題對學生的疑問進行引導:以前所學的知識中力對物體運動有什么作用效果,是在什么條件下實現的;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力和物體的運動與以往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不同之處。
學生(引導其回答):如果合外力的方向跟物體速度的方向在同一直線上,產生的加速度的方向也在這條直線上,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此時加速度只改變速度的大小而不改變速度的方向,物體將做直線運動。如果合外力的方向跟物體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而成一定角度時,可將力F正交分解為兩個分力,產生的加速度既可以改變速度的大小,還可以改變速度的方向,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決定了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解決相關問題,可以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且能夠將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讓學生更加明了曲線運動的知識,筆者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如下問題:世界上有許多的大江大河,所有的河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河流總是彎曲的,即使在平原地區的河流,也不可能保持筆直,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討論、交流、總結。
學生:設想有一條河流,原先在一塊近似同樣的土壤上嚴格地按著一條直線流動著。但是,由于某種原因,水流在某個地方發生了輕微的偏轉,那么在彎曲的地方水流就會按照曲線軌跡流動。根據曲線運動的條件,水流方向要改變,河岸凹入的一側與河水之間必須存在一個側向的相互作用力,這個作用力的結果是使河岸凹入的程度加大,河岸凹入的程度加大又進一步使河水對凹入一側的沖刷作用加強,彎曲的程度就會不斷加大,因此河流總是彎曲的。
通過應用相應的知識解決問題,可以對學生進行評價、反饋和矯正,促進教師反思補救,提高當堂目標的達成度。問題不僅可以用來引入新課,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且能夠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高效地開展問題導學法教學的基礎和保證就是教師正確、合理、恰當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指導、輔導、誘導。因此,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進行問題設計,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形成方法、掌握技能。問題教學中的問題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之前,應充分了解課標及學情。掌握學情能夠增強教學的針對性、預見性,加強課堂師生活動的策劃和設計。
(2)設計的問題不要過于簡單。過于簡單,學生不假思索便能解決,不能有效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學生解答后沒有相應的成就感;同時,過于復雜,也會極大地挫傷學生解答的積極性。因此,要設計有一定思維空間和思維維度,學生需要經過一定的思考、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
(3)設計的問題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問題不能出現一些常識性錯誤,題意表達要清晰,指向明確,表述嚴謹準確,不能出現“概念循環”,問題的范圍要適當。
(4)設計的問題應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熱情,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又能夠為學生所學習的新知識起到鋪墊作用,使學生既能掌握知識,又能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
以上就是運用“問題導學法”進行物理教學的設計,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以問題為核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能力和素養有明顯提高,也從根本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導學法”教學對于今天的“灌輸式”教學是一個從教學理論到教學策略上的飛躍,是一個跨越式發展。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教學模式是萬能的,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恰當、合理地使用“問題導學法”進行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起到激疑解惑、啟思益智、引探促創的功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