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東霞 文友生

程桂秀是南寧市賓陽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同時還有另一個身份——賓陽縣大橋鎮尖嶺村留守兒童“代理媽媽”。平時,程桂秀除了完成學校的工作,還利用周末、節假日,回到尖嶺村和其他“代理媽媽”一起,組織留守兒童玩游戲、學剪紙、開展農事勞動。在她的積極聯系下,2015年,有一批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到該村的“代理媽媽”工作中。寒暑假時,大學生志愿者來到尖嶺村,教留守兒童學唱歌、跳舞,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極大豐富了留守兒童的假期生活。
組建“代理媽媽”隊伍,是南寧市賓陽縣落實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目前,賓陽縣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103 489人,其中留守兒童10 146人,留守兒童問題較為突出。“我們一直致力于為留守兒童編織一張關愛網絡,讓他們在校內有人關愛,在校外有人關懷。”該縣教育局局長蒙天凱說。
組建一支“代理媽媽”隊伍
現任賓陽縣中華鎮育才村黨總支副書記張清秀,是賓陽縣留守兒童“代理媽媽”發起人之一。2012年,張清秀從廣東辭職回到村里,聽說村里要組建留守兒童“代理媽媽”隊伍,考慮到自己讀過書有些文化,便主動參與此事。
但工作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一方面,由于害怕承擔責任,很少人愿意參與這項工作;另一方面,留在農村的婦女文化水平較低,很難給留守兒童更好的教育。“剛開始就幾個婦女參加了,但也只是在平時給留守的孩子做一兩頓飯,‘代理媽媽的作用沒能很好發揮。那時我們也非常困惑。”張清秀坦言。
張清秀的困惑很快引起了賓陽縣教育局、賓陽縣婦聯乃至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不久,該縣安排專項工作經費,為“代理媽媽”們建設了工作場所,對日常活動給予支持,還定期或不定期邀請教育專家、廚師、醫護人員等對“代理媽媽”進行專業培訓。戴小珍是賓陽縣中華鎮賴村的一個普通婦女,2012年成為“代理媽媽”后,她也一度感到迷茫。“我沒什么文化,做不了什么,感覺就是給他們找了個管的人。有些孩子很抵觸,不服管。”她回憶道,“后來縣里安排人來培訓我們。慢慢地,我也能輔導孩子們學習了,還可以教他們學唱歌、跳舞。我還帶他們去參加過東方衛視的‘媽媽咪呀這個節目呢。”
賓陽縣留守兒童“代理媽媽”人數逐年增多,現已擁有32支“代理媽媽”隊伍,共820人。“代理媽媽”通過日常探訪、生活照顧、心靈交流、捐資助學等,讓每一名留守兒童都能在學校之外得到很好的照顧和關懷。該縣的“代理媽媽”因此榮登“中國好人榜”,獲評“全國優秀巾幗志愿者服務隊”,入選全國百個“最佳學雷鋒志愿服務組織”。
“‘媽媽經常給我做好吃的,給我買衣服,還帶我去廣東玩呢。‘媽媽,我很喜歡你,謝謝你。”賓陽縣武陵鎮龍德小學一年級學生黃永輝說。
為留守兒童建一個“家”
如果說“代理媽媽”是為了確保留守兒童在放學后“有人管、有人教”,那么建設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就是要給留守兒童提供更專業、更系統、更集中的教育,讓他們在學校里也能獲得全面關愛。
賓陽縣黎塘鎮第四完全小學是一所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成立于2012年,目前有留守兒童學生475人。“這幾年,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教學樓、宿舍樓、教師等非常緊缺。但縣里非常支持學校的發展,很快給學校調配資金和老師,確保了學校各項工作能夠正常開展,為孩子們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該校校長黃樹萌說。
“代理媽媽”為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相對于學校教育而言,“代理媽媽”仍存在工作人員專業水平較低、人員變動較大等問題。“學校能給留守兒童提供更專業的師資、更系統的教學、更豐富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建設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的初衷。”蒙天凱說。
自2018年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來,賓陽縣抓住學校布局調整的契機,將部分學校改建為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每個鄉鎮都至少建立一所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現在可好了,周一到周五在學校有老師的關愛,周末或放假回家有‘媽媽們的愛護,我覺得特別幸福。”賓陽縣黎塘鎮第四完全小學學生巫雨鵬說。
為了能給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賓陽縣不斷加強寄宿制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賓陽縣洋橋鎮中心學校,如今也是一所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在該校任教的羅康先坦言,寄宿制學校的工作“時間長,壓力大”,而且“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工作很難做”,有很多教師不適應。有鑒于此,賓陽縣分批次組織寄宿制學校教師外出參加各種專業技能培訓。“經過培訓,我現在已經能夠勝任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了。”羅康先說。
賓陽縣教育局還經常邀請專家、派出教研員深入學校,幫助學校設計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賓陽縣中華鎮中心學校(寄宿部)學生盧馨語對此深有感觸,剛進學校時,她很不適應,覺得“事事都有人管,沒意思”,現在卻越來越喜歡這所學校。“學校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活動,可以學書法、學畫畫,讀很多很多有趣的書,我可喜歡了。”她說。
織一張留守兒童關愛網
賓陽縣大橋鎮現有在校學生4 692人,其中留守兒童569人,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其實,不僅是我們鎮的學校,全縣現在還有許多學校都有留守兒童。而我們通常考慮的是全體學生的需要,很容易忽略留守兒童的需求。”該校副校長楊平振說。
心理健康教育是留守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考慮到尚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在普通學校就讀,賓陽縣在建設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組建“代理媽媽”隊伍的同時,還著力做好普通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真正做到“不落下任何一個孩子”。該縣要求每所學校都要設立一個留守兒童心理咨詢室,安排專項經費購買心理輔導用具以及沙盤、放松椅等情緒宣泄設備,同時組織教師參加心理教育培訓,做到每位專職、兼職心理教師都能持證上崗,讓學生獲得較為專業的心理輔導。
“不僅如此,我們還在學校設立‘代理媽媽辦公室,由學校老師一對一地幫助留守兒童。”賓陽縣中華鎮中心學校教師黃斌章告訴記者,“根據教育局和學校的要求,老師要定期進行家訪,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心理動態,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確保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我還經常讓我的學生與他外出務工的爸媽視頻通話,這樣能滿足他們對父母親情的需求。”
賓陽縣教育局要求各學校積極開展校內活動。如賓陽縣洋橋鎮廖平小學每學期都以班級為單位,舉辦班級才藝表演、手拉手包餃子等活動。“我最喜歡包餃子了。我愛吃餃子,但是爸爸媽媽不在家,爺爺奶奶又不會做,所以經常覺得嘴饞。現在,班里經常搞這樣的活動,我不僅能吃到餃子,還鍛煉了動手能力,而且跟同學們一起包餃子,開開心心地聊天,特別特別有趣。”該校學生李偉亮興奮地說。
賓陽縣還建立了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三留守”人員工作局際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和幫扶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促使政府各部門積極參與到留守兒童關愛工作中,確保該項工作有序、順利開展。另外,該縣還積極動員社會力量,為留守兒童捐資、捐物,成立留守兒童活動中心,舉行各種體育、文藝、社會實踐活動。
如今,賓陽縣已經編織起一張“在校內有人關愛,在校外有人關懷”的留守兒童關愛網絡。“今后,我們將引進‘黨建+‘互聯網+等模式,不斷創新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真正讓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享受公平的教育。”蒙天凱說。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