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院校加強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針對高職院校職業價值觀教育合力尚未形成、教師引導教育不夠、課堂教育主渠道作用不足、實踐平臺搭建不夠等問題,提出頂層設計形成合力、四支教師隊伍齊培養、突出顯性課堂主導地位、發揮隱形課堂熏陶作用、搭建實踐教育平臺等對策,促進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開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職業價值觀教育? 頂層設計?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C-0045-03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職業院校所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出職業價值觀適合社會所需的畢業生,是擺在職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分析加強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論述高職院校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的現狀,提出相關的教育路徑。
一、高職院校加強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職業價值觀是價值觀在職業選擇、職業態度等方面的體現,是人們在職業社會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取向;是一個人對職業的認識和態度,對職業目標的追求和向往;是人們衡量各種職業優勢、意義、重要性的內心尺度;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它對個人的職業選擇有著支配作用,影響著人的就業態度和社會的就業環境。
職業價值觀的正確取向和引導,能幫助學生相對公正地評判職業環境、職業優勢,從而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偏離主線的職業價值觀,容易讓畢業生在就業大環境中迷失選擇方向,從而在職業選擇中容易出現迷惘、盲從,嚴重者甚至會在職業崗位中背離主線觸碰法律底線。因此,高職院校積極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的系列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從而服務于國家就業優先戰略,主動順應和投身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
(二)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數據統計看,當前高職院校在校生人數在全國高校總人數中的占比較大,是踐行和構筑中國夢的重要群體之一,他們在職業院校就讀期間形成的職業價值觀是否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涉及后續的職場穩定、經濟發展,關乎國家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年學生主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鼓勵他們主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職業選擇與國家發展和需求相統一,職業意識和職業擔當以誠信為引導,職業堅守以愛崗敬業為統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以國家需要的崗位作為職業選擇的基礎點,并在本職崗位上立足、敬業、樂業,在職業崗位中歷練和成長的過程中主動將個人成才夢服務于中國夢。
(三)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職場競爭力。職場競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常態,在職場中勝者出劣者汰。高職院校將職業意識啟蒙、職業道德養成、職業素養提升、職業能力鍛煉等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與鍛煉養成自覺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可以引導青年學生從所學專業適合的行業或職業崗位出發,進行正確的行業、職業和職業崗位認知,有利于學生從職業任職資格標準的角度構建自己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提升職業崗位需要的綜合素質(包含知識、技能和身心素質),從而提高職業競爭力、社會適應力,在職業選擇和職業適應方面呈現良好態勢,提升學生的職場競爭力。
二、高職院校職業價值觀教育現狀
(一)學校職業價值觀教育合力尚未形成。目前大多職業院校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陣地主要有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第一課堂集中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就業指導課和專業課,第二課堂主要集中在團學活動和校園文化等陣地,實施主體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就業指導教師、專業課教師和團委教師等群體。這些不同群體的教師,以本職工作為出發點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沒有集中部門進行統籌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教育內容缺乏連續性、教育內容重復或重疊甚至是沖突的情況,教師間發揮的教育合力不夠。這主要是高職院校沒有把職業價值觀教育進行統籌,充分發揮各教育主體的合力。
(二)職業價值觀教育教師引導教育不夠。如前所述,職業院校中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教師主體來源較廣泛,他們受到自身職業價值觀、接受職業價值觀教育程度、職場經歷等因素的影響,對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和引導有限,主要表現為實施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教師尤其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和就業指導課教師沒有將職業價值觀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專業教育教師沒有將職業價值觀教育內容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就業指導課教師所開展的價值觀教育內容相銜接;大多數老師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方面的訓練課時不夠;任課教師自身的職業價值觀所投射出來的言行也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三)職業價值觀課堂教育主渠道作用不足。職業價值觀教育第一課堂包含專業課、就業指導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筆者認為目前這些課堂的主渠道作用發揮不足。以就業指導課為例,時間安排在畢業前,與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時間跨度長,兩者間時間銜接、互動互補不足;教學內容多以求職面試為主,以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順利就業為導向(有的學校直指就業率),與早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職業素養、職業發展等內容呼應不足;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和傳統,大多以課堂內容講授、說教式教育為主,互動和體驗內容和環節安排不多,學生的被動接受使教學大打折扣;這種缺乏體驗感、說教式的課程,容易使職業價值觀教育流于形式,嚴重者還可能會激起學生的反感,課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得不到應有發揮。
(四)職業價值觀教育實踐平臺搭建不夠。如前所述,當前高職院校第一課堂職業價值觀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度不高、體驗式教學環節安排不夠;第二課堂多為通過專題團學活動(如大賽、講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有針對性的專業化的實踐體驗活動深度和廣度不夠;有的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理解職業崗位和職業價值觀,但這也受到雙方合作程度等因素的影響。總體來說,當前高職院校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實踐平臺搭建不足,學生難以在第一、第二課堂活動中體驗到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的具體表現,不利于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培育。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路徑
(一)頂層設計形成合力。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職業教育領域價值觀教育的相關研究成果《學會做事—— 全球化中共同學習與工作的價值觀》指出:價值觀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保障,價值觀教育應當成為職業教育的特征之一。可見,職業價值觀的教育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高職院校應從頂層設計入手,指定一個部門比如教務處統籌全校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和引導,調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就業指導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負責部門和各系(或二級學院)就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進行梳理,劃分不同課程之間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構建全程化的互通性的職業價值觀教育體系,避免不同部門之間因工作溝通銜接不到位而導致的重復甚至是沖突;在教學內容安排方面,要求所有課程教學始終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滲透式闡述和安排學生體驗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標準,從而不斷養成學生的價值規范。
(二)四支教師隊伍齊培養。在學校形成整體合力的基礎上,高職院校需重視四支教師隊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就業指導課、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專業課)職業價值觀教育能力的培養。在數量上,應確保有足夠的教師能滿足學生的日常需求,尤其是作為公共必修課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就業指導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師,相對容易被高職院校忽視。在質量上,需要加強對這些教師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專門、專業學習和培訓,提升他們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能力。在結構上,可以通過邀請企業或校友等人士走進校園,結合企業文化和職場知識與高職院校教師共同開發設計職業價值觀教學內容,或者直接走進課堂更加形象生動地介紹職場上有關職業價值觀的規范和要求。同時對于教師本身,也需要從師德師風建設方面進行教育和強調,把他們對學生的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推進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朝正向發展。
(三)突出顯性課堂主導地位。具體如下:
1.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是主線。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目前,各高校都在開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讓所有課都上出“思政味”。盡管如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依然是學生職業價值教育的主線、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國家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授課教師在教學時應主動結合社會時政熱點和實際,積極進行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更形象生動地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引導學生將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中國夢與個人夢有機結合。
2.就業指導課堂是引導。為促進畢業生充分、順利就業,教育部要求高校開設就業指導系列課程。高職院校在課程設計中,可以做好統籌從學生入學到畢業不同年級開展不同教學內容的教育,在新生階段進行職業意識啟蒙、職業發展前景、職業認知、職業規劃、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基礎知識教育,讓學生對未來職業有初步了解,并初步搭建職業價值觀雛形,在后續教學中不斷增加體驗和互動感覺,幫助學生對職業價值觀有進一步了解;畢業階段高職院校可以重點介紹不同職業類別在職業社會的發展趨勢和用人標準,并需結合學生就業崗位面向,側重介紹在職業第一線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內容,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擇業觀。
3.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是輔助。高職學生在高中生向大學生的過渡、畢業生從“學生人”到“社會人”的過渡過程中,每個人因其特性和成長經歷等因素,所表現出來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樣,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知自我,主動關注社會需求,探索職業發展前景,確定既符合自身特點又符合社會需求、能發揮個人優勢和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的職業目標;引導學生積極面向求職擇業、個人成長中的困難,努力克服擇業心理障礙,調整就業期望值,保持健康的擇業就業心態。
4.專業課堂是滲透。專業課程是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技能的主渠道,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方面占優勢。專業課任課教師應結合行業發展現狀積極研討職業價值觀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的結合點,把職業價值觀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將專業教育與職業價值觀聯系起來,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理念,做到入腦入心。教師可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對未來職業和職業崗位的特點、內容、規范、要求等有進一步的清晰認知,幫助學生結合自身條件對未來職業崗位做進一步思考,初步建立對職業價值觀的認知、評價與選擇。
(四)發揮隱形課堂熏陶作用。具體如下:
1.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非常關鍵。因此,高職院校要努力結合本校專業特色營造職業價值觀培育的環境。校園文化的展示方式多樣化,校園雕塑、宣傳長廊、校園品牌活動等,都是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載體。在校園中增加具有文化底蘊的雕塑或藏書等,不斷熏陶和提升學生的精神文化層次;舉辦與職場、職業有關的校園活動,如職業形象設計大賽、職場崗位職責分析、成立職場融入社團等活動,在校園文化中突出真實的職場環境,讓學生在參加活動中能體會和感受來自職場的影響;通過實物或活動將職業價值觀教育落到細微處、實處。
2.企業文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當前我國發展職業教育的主要途徑,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離不開校企合作。因此,高職院校應以企業文化與理念為藍本,充分挖掘企業資源,聯合企業力量共同制定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標準,有針對性開發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內容,幫助學生感受和習得職場中有關職業適應、職業道德的知識和理念,對接企業需求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創新創業、忠誠擔當等能力和意識,實現學生與企業之間在理念和價值觀方面的一致。有條件的高職院校也可以直接將企業文化引進學校,讓學生能更直觀生動地感受企業文化、企業職業價值觀。
3.網絡渠道。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大學生每天刷手機的時間不斷增多,校園內隨處可見“低頭族”。高職院校可以借助發達的網絡資源建立職業價值觀教育網站,主動尋找、轉載、借鑒甚或拍攝學生喜聞樂見的短視頻、短音樂劇,以及制作小動畫或者漫畫等,依托教育網站進行傳播,目前教育部推行的易班有類似功能,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通過日積月累的輕松教育,延伸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深度、廣度和速度,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職業價值觀。
4.校友事跡。校友尤其是優秀校友是職業院校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良好資源,他們在職業崗位方面有著自己引以為豪的經歷和成績,他們對職業崗位有獨到的認知,這些認知可能更優于在校的任課教師,因此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多途徑多渠道宣傳優秀校友事跡,如制作宣傳畫冊、邀請校友返校舉辦講座、舉辦校友論壇等,讓校友通過對自身成長過程的闡釋,幫助在校生加強對職業的認知,不斷強化職業價值觀教育。
(五)搭建實踐教育平臺。具體如下:
1.頂崗實習。頂崗實習是教育部對促進學生將所學進行檢驗、促進學生就業的一項舉措。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真實體驗課程所學,可以了解即將進入的工作崗位的職業需求,把自己對職業的認知放置于真實的社會環境中,身臨其境地了解和感受企業文化、職業道德規范、崗位從業標準、團隊建設等與職業價值觀養成有關的事宜。在頂崗體驗過程中,學生可進行學習對比和鑒別,不斷形成和完善職業價值觀。
2.校園實訓。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工作實際,與學生實習企業進行合作,制定規章制度或行為規范約束學生,引導學生加大對職業價值觀的學習、示范、認知、體驗和執行,幫助學生對未來擬從事的職業崗位有清晰的了解。有條件的高職院校也可以聯合企業共同開發教學內容,實現學校、學生在企業崗位方面上理念和價值觀層面的一致性。
3.社會服務。高職院校可以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色組織各類社會服務實踐活動,如走進社區開展金融知識宣講、投資理財答疑、導游服務、環境整治等,在搭建學生動手實踐服務平臺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社會服務實踐中積極踐行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不斷養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4.技能大賽。技能大賽是學生在仿真環境下感受并適應崗位工作的過程,高職院校可以通過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通過賽前嚴格、規范的訓練和比賽過程中仿真的環境體驗,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職業行為,熟悉工作任務,充分感受工作過程,使他們對奉獻精神、誠信意識、忠誠等職業道德、正向職業價值觀有更直觀的認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職業價值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遷,高職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在社會發展的影響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高職院校應主動迎接這種不斷發展變化的態勢,從頂層設計上構建職業價值觀教育機制,培養在數量和質量上均能滿足學生所需的教師隊伍,充分發揮顯性課堂和隱形課堂的主體作用,搭建實踐平臺,積極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職業價值觀,助力國家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余祖光.學會做事:全球化中職業教育的價值觀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4)
[2]何秋霞.職業價值觀研究綜述[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8)
[3]盧德斯·R奎蘇姆賓,卓依·德·利澳.學會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學習與工作的價值觀[M].余祖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3
【作者簡介】羅蘭芬(1981— ),廣西田陽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