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明在高校理論社團建設過程中要努力提升學生的獲得感,認為應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堅持“三因三律三貼近”的教育原則,實現“兩個對接”的建設目標,倡導“六字口訣”的教育方法,秉持“學為人師”的職業素養,從而使學生切身體驗到滿足、快樂、喜悅、榮譽、自豪和尊嚴等感受,同步提升學生的知識和素養,錘煉學生的能力和品德。
【關鍵詞】高校理論社團? 思想政治理論課? 獲得感? 實效性? 以生為本? 榮譽? 自豪? 尊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C-0119-03
“獲得感”是人們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對于高校理論社團建設的實效性而言,獲得感不僅指學生在參與理論社團活動、推進理論社團建設的過程中學有所獲,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觀點,而且在此過程中還要讓他們切身體驗到滿足、快樂、喜悅、榮譽、自豪和尊嚴等感受,使學生的知識和素養得到同步提升、能力和品德得到同步錘煉。學生的獲得感進一步夯實了高校理論社團建設實效性的基礎,是其重要的生成因素,也是其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時代責任的價值體現。
一、以生為本:提升學生高校理論社團建設獲得感的基本前提
“以生為本”是“以人為本”這一價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體化,強調的是尊重學生,把學生放在核心位置。鑒于高校理論社團既不是系統性的課堂教學,有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也不是純粹性的學生社團,需要指導老師把握政治方向,即學生既是作為“主體”的管理者又是作為“客體”的受教育者,由此,以生為本提升學生理論社團建設獲得感也必然體現在兩個方面。
學生作為理論社團“主體”的管理者,一定要“人盡其才”,即在高校理論社團的建設過程中按需設崗、廣納賢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其積極性,強化其參與性,不斷地推動高校理論社團管理制度化、信息化和科學化。一方面,要突出學生的專業優勢,利用專業知識鋪墊理論社團發展的基石。如信息技術專業的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博、易班等深化理論社團的宣傳,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理論社團管理便利化和精確化;如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政治學類專業的學生,能夠帶領社團成員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實效性,助力高校理論社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功能的實現。另一方面,要突出學生的興趣特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長是最引人注目的亮點,將個人興趣特長與理論社團的建設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極大地推動理論社團的發展,而且可以彰顯個人魅力、體現個人價值。
學生作為理論社團“客體”的受教育者,在學習、宣傳、研究、追隨、實踐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一定要彰顯“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理念。“圍繞學生”就是要以“滿足學生成才發展需要和期待”為中心,指導老師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自己的學識經驗引領學生成長成才;“關照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和幫助學生,即指導老師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學生傾注滿腔愛心,通過真心、真誠、真心使學生懂理、明理、化理;“服務學生”就是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提升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服務,幫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滿足國家對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的需要。
二、“三因三律三貼近”:提升學生高校理論社團建設獲得感的根本原則
高校理論社團的教育對象是人,層次是高校,內容是理論,載體是社團,方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生在參與理論社團各項活動中的獲得感很大程度取決于社團建設的科學性、合規律性,若是能夠與時俱進,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有理論探究深度又有人文關懷的溫度,將時代發展要求與學生發展需要的各種知識有效的傳授給學生,這是在社團建設過程中提升學生獲得感的關鍵因素。
首先,要堅持“三因”原則,即要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高校理論社團建設就要體現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發展的新要求,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發展趨勢,體現國際社會發展變化的新要求。“三因”原則注重的是時代化、具體化,體現的是銳意進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精神,要將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作為重點工作和關鍵環節,從而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四個自信”和“四個意識”。
其次,要遵循“三律”規律,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這要求我們在推進高校理論社團建設的過程中,力避脫離實際,注重聯系實際,強化問題意識提高針對性;要重視學生道德提升,將德育和政治認同貫穿于理論社團建設的全過程;要將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作為首要職責,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形成協同效應,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真正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最后,要實現“三貼近”目標,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通過理論社團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既要“上得去”,也要“下得來”,善于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實實在在可操作可踐行的價值觀,在轉換的過程中保證深度又增加溫度。一是要在突出問題意識上下功夫,重視學生所思所想所需,選取學生的知識盲點、困惑點、矛盾點進行針對性教育;二是要在學習內容選取上下功夫,學習內容要體現新時代特色,能夠貫穿和融入理論社團年度活動全過程;三是要在創新學習方式上下功夫,同樣的學習內容不一樣的學習方式,最終的學習效果可能會千差萬別,要積極探索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寓教于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
三、“兩個對接”:提升學生高校理論社團建設獲得感的重要途徑
學生在高校理論社團建設過程中的獲得感,不僅體現在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道德素養的提升,還體現在專業、興趣特長方面的積極展示和在更大平臺上自身價值的實現。為了助推學生在更大的平臺上實現自身價值,高校理論社團建設要在“兩個對接”上苦下功夫。
首先,高校理論社團建設要在“對接高校思政課教學”上下功夫。高校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高校理論社團則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前者的載體是教材、方式是課堂教學,后者的載體是活動、方式是日常教育。在“大思政”理念和“三全育人”理念的倡導下,將課堂思政教學與日常思政教育結合起來顯得尤為必要,在高校理論社團建設過程中就要主動地融合課堂思政理論課教學,體現并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實現理論社團對其的“四大支撐”,即學情支撐、教學支撐、宣傳支撐、素材支撐。學情支撐是指教師在指導或參與理論社團活動中,或者通過問卷方式針對社團成員進行調查,充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興趣愛好、學習困惑等方面內容,并以此為依據調整課堂教學方法,努力實現思政課受學生歡迎、讓學生受益、使學生難忘的目標。教學支撐是指理論社團的教育實踐活動都要圍繞和服務于思政課教學,要以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為最終目標,以社團活動來推動思政課教學特別是實踐教學。宣傳支撐是指通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交互融合,使二者成為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增強思政教育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素材支撐是指通過理論社團對思政課的學情、教學和宣傳支撐,物化形成一系列可參考、可復制且具有較強思政教育意義的素材,實現對思政課教學的“反哺”。
其次,高校理論社團建設要在“對接國家、省(區)、市思想政治理論類比賽”上下功夫。每一年國家教育部、省(區)教育廳都會下發關于“思政課微電影”“學生講思政課”等思政類比賽活動的文件,高校理論社團要更大范圍提升教育影響力,增強學生在更大平臺上的獲得感,在日常活動設計中就要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實現與這些比賽活動要求的對接。
四、“六字口訣”:提升學生高校理論社團建設獲得感的主要方法
學生在高校理論社團中的地位既體現為“客體”的受教育者,也體現為“主體”的管理者。因此,學生在理論社團建設中的獲得感,既取決于整體教育宏觀環境的營造,更取決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運用。在理論社團建設的過程中,學生要注重掌握“講、讀、辯、行、看、寫”學習方法,切實提高獲得感。
“講”,就是學生講課,包括學生在理論社團內部相互交流講課,還包括在與思政課教學融合的基礎上為一年級學生講授思政課。學生通過講課,進一步強化學習研究自覺性,深化對知識內容的掌握和理解,鍛煉組織表達等綜合能力,而且學生之間的講課讓聽眾更加積極融入,能起到較好的教育效果。“讀”,就是學生讀書,高校理論社團中的學生要集中讀馬克思主義原著,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知識,特別是要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會議中的講話,深刻把握和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辯”,就是學生辯論,通過辯論產生思想共鳴,以達到認清形勢、解疑釋惑、端正認識的目的,且通過辯論達成的共識,學生更能牢記于心。“行”,就是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不僅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同,而且增進了對國家、社會的了解。“看”,就是看視頻,充分發揮互聯網功能觀看學習視頻,如《輝煌中國》《將改革進行到底》《厲害了,我的國》《平語近人》等優秀紀錄片,強化國家認同,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寫”,就是寫體會感悟,是對“講、讀、辯、行、看”各階段的再教育,是學生自我反思、自我強化、自我提升的關鍵環節。
毛澤東曾形象地把完成任務比喻為“過河”,而把完成任務的方法喻為過河的“橋”或“船。”“講、讀、辯、行、看、寫”的主要方法,符合學生發展規律、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實踐證明,這些方法學生樂于接受、容易掌握、成效顯著,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在高校理論社團建設過程中的獲得感。
五、學為人師:提升學生高校理論社團建設獲得感的重要保障
高校理論社團的生成是由指導老師精深的職業素養所形成的。理論社團的指導老師要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秉持“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理念,努力成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積極踐行者。
作為高校理論社團的指導老師,要真信。最根本的來說,就是要相信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能夠實現共產主義。只有指導老師真信,才能在指導理論社團的建設過程中教育學生真信。其次,作為高校理論社團的指導老師,要真懂。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得有一桶水”,在以理論社團為載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指導老師只有潛心問道、深入研究,做到真懂,才能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講準、講透,才能滿足學生在知識獲取的要求。最后,作為高校理論社團的指導老師,要真行。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方法指導實踐,并且如何要求學生就如何要求自己,真正體現身正為范、行為世范,體現言傳和身教的統一。
總之,提升高校理論社團建設過程中學生的獲得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影響性的因素較多,在此過程中應把握“以生為本”理念,遵循“三因三律三貼近”的(下轉第145頁)(上接第120頁)原則,實現“兩個對接”的目標,倡導“六字口訣”的方法,秉持“學為人師”的職業素養,從而提高高校理論社團建設過程中學生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李菊英,顏州.獲得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生成因素[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
[2]盧國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高校理論社團的時代責任[J].廣西教育(高等教育版),2018(8)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