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貞玉 吳俊端 李貞
【摘 要】本文分析地方醫學院校人才培養供給中數量不足、結構失衡、與需求錯位、質量不高等問題,論述地方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定位和作用,提出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找準人才培養定位與目標、改革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推進醫學教育改革縱深發展等對策,合理調整高等醫學教育的供給結構,提高高等醫學教育的供給質量。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地方醫學院校? 人才培養?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C-0124-02
供給側改革雖然是針對經濟領域提出的,但此理念遷移到高等教育領域,同樣可以解決我國高等教育一些關鍵問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存在的問題也隨之凸顯。目前,我國醫學人才在數量、結構、區域分布等方面存在供需失衡、供需錯配等現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當前高等醫學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破解高等醫學教育有效供給不足與有效需求匱乏困境的現實需要,為此必須針對當前高等醫學教育自身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地方醫學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醫學人才供給數量不足。隨著“健康中國”戰略推進,按照醫療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的要求,到2020年,衛生技術人員達到1255萬人。但是,目前的缺口將近200萬。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來看,生物醫藥、營養健康、醫療保健器械、健康管理、養老等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對醫學人才供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需求。
(二)醫學人才供給結構失衡。醫學院校所供給的不同專業人才的數量、專業結構、層次結構與行業產業崗位需求失衡或互不匹配。醫學診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對健康服務要求的提高,使得衛生健康行業對高技能醫療衛生人才需求居高不下。而本/專科生由于高校擴招因素,畢業生就業壓力持續增大,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凸顯。在供給類型結構上,供給側重視臨床醫療人才培養,忽視醫療技術性和輔助性人才、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
(三)醫學人才區域供給與需求錯位。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發展迅速,區域不平衡趨勢加劇。東部地區不僅具備絕對的衛生人力資源優勢,在醫學人才培養的供給能力、供給質量上也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從院校設置看,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舉辦醫學教育的院校數量越多,尤其是高水平的醫學院校比中西部地區更多。中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衛生技術人員缺乏尤為嚴重,人民群眾對優質的衛生服務需求更加迫切,地區間的供給和需求間的錯配問題十分突出。
(四)醫學人才供給質量不高。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的出臺,以及“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實施,這些都是我國為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聚焦人才培養打出的“組合拳”。其目的就是要引導高校本科教育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常識、本分、初心、夢想四個回歸。因為高等教育供給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對于高水平教育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當前高等醫學教育特別是地方醫學院校人才培養仍存在質量有待提高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醫學人文教育、基礎教育和基層見習實習不足,臨床教學基地的教學條件不能完全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等。
二、地方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定位和作用
高等學校具有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創新和服務社會四大職能,這四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中,人才培養是核心和根本,沒有人才培養,不能稱為大學。人才培養是文化傳承創新和服務社會的直接表現,而科學研究則是做好人才培養的基礎和前提。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服務社會都應緊密圍繞人才培養而開展,不能脫離人才培養這個核心和根本。國家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地方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使命,以需求為導向,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拓展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模式和路徑。同樣,地方醫學院校辦學特色也應該體現行業性、應用性和地方性,地方醫學人才培養的定位主要是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應用性強、具有鮮明衛生行業特色的醫學及相關專門人才。地方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著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關系到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的有效實施。
三、地方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路徑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化推進,我國城鄉居民的健康需求不斷提高,醫學人才的培養越來越成為制約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瓶頸。在供給側改革的新形勢下,醫學教育必須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地方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這既是新形勢下我國“十三五”建設“健康中國”的目標要求,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地方醫學院校轉型發展的要求。
(一)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醫學院校服務地方的發展理念應當緊扣醫學人才培養、學術科研和服務地方的三大功能,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相銜接。地方醫學院校要立足當地、發揮特色、積極拓展其社會服務功能。有學者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地方醫學院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研究進行匯總分析,發現研究成果較少,視角單一,大多屬于實踐經驗總結,理論深度和研究廣度有待加強。因此,地方醫學院校要以國家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主動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建立特色鮮明、符合自身發展實際情況的學科體系。應緊緊圍繞區域人才培養機制,以學科為基礎,強化優勢特色,自主確定建設目標,避免平均用力。同時,深化醫教協同、科教協同、產教融合、國際合作交流等全方位協同育人,最大限度地共享各類教育資源,突出學科優勢和行業特色,不斷提高水平,探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在政府層面,要根據高校辦學目標實現程度、通過績效評價導向,動態調整支持力度,實行“好中選優”的項目優選機制,避免撒“胡椒面”。
(二)找準人才培養定位與目標。首先,地方醫學院校要找準符合學校實際的辦學定位,突出辦學特色。根據辦學定位科學合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不應片面追求大而全,而是應該緊密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特別是要主動適應群眾健康服務新需求、醫學新發展、健康產業發展新要求,根據學校辦學傳統、優勢和特色,加快對現有醫學專業的改革升級,推動醫學與管理學、工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布局新興醫學及醫學相關專業建設。學科、專業的設置是決定培養的人才與經濟供給側改革中產業行業需求結構是否相匹配適應的基礎。要適度調整完善學科專業結構,努力培養自身的專業學科優勢,不盲目附和市場需求,增強自身學科建設的預見性和前瞻性,提高學科、專業建設的特色性,并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三)改革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實施為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和醫學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向。地方醫學院校要深化臨床醫學類、口腔醫學類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升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改革課程體系,開發多元開放的課程內容,提升課堂供給質量,培養醫學生預防、診療、養生保健、康復等服務健康全過程的知識能力素質,強化其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的培養。要健全覆蓋診療全過程的臨床實踐教學基地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嚴格畢業實習管理和考核。以衛生事業發展實際和技術創新為導向,及時將“人工智能+健康醫療”“互聯網+健康醫療”等醫學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知識更新到教學內容中,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要深入推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導向的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醫學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開展基于問題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和基于器官/系統的整合式教學,完善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四)推進醫學教育改革縱深發展。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醫教協同日益深化,地方醫學院校應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創新體制機制,以服務為需求,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強化醫教協同。但是,教育主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的教學質量標準建設剛剛起步,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缺乏有效的指導。因此,地方醫學院校應當按照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及有關行業標準,根據學校自身發展目標和辦學實際情況,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及要求,并對照標準建立本科教學自我評估制度,從而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積極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等溝通,加快建立醫學人才招生、培養、就業、使用的協同聯動機制。通過與醫藥企事業單位等用人部門的密切合作,加大經費投入,形成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同研討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使用包括臨床教學基地軟硬件的各類優質教學資源,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開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醫學人才培養工作機制。
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高等醫學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出發點在于合理調整高等醫學教育的供給結構,提高高等醫學教育的供給質量,建設“新醫科”專業。要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探索適合我國地方醫學院校發展的新模式,促使醫學教育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劉宇文,周文杰.論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教學供給側改革[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報,2018(17)
[2]賈金忠.供給側改革理論視角論中國醫學教育改革[J].中國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8(17)
[3]付耕南.高等醫學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據、內容、路徑的研究[J].數碼科技(上),2018(5)
[4]衛生部.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1(2)
[5]謝君君,謝江波,謝協駒,等.地方醫學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綜述[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8(38)
【基金項目】2019年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JGY2019048);2016年度廣西醫科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2016B10)
【作者簡介】馬貞玉,女,博士,廣西醫科大學副教授;通訊作者:李 貞,女,博士,廣西醫科大學副主任技師。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