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毅



摘要:采用RAPD分子標記技術對12個芒果品種進行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發現,6條RAPD引物共檢測到36條清晰譜帶,其中多態性條帶占比為77.78%。芒果在物種水平上遺傳多樣性較高,而在居群水平上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居群間遺傳變異較高,在居群水平上,金白花的遺傳多樣性最高,遺傳分化程度最低;乳芒和馬亞的遺傳多樣性最低,遺傳分化程度最高。聚類分析結果表明,相似系數為0.72時,12種芒果品種可分為4個大類群,金白花和鷹嘴芒的遺傳一致度最大,貴妃和鷹嘴芒遺傳一致度最低。
關鍵詞:芒果;RAPD;分子標記;遺傳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 S667.70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13-0035-03
芒果(Mangifera indica L.)起源于東南亞,屬漆樹科(Anacardiaceae)芒果屬(Mangifera),是熱帶、亞熱帶水果之一,在亞洲被譽為“水果之王”[1-2]。我國是世界上十大芒果生產國之一,芒果種植主要分布在年氣溫較高的海南、臺灣、廣西、廣東、云南、四川、福建等地區。海南、廣西和云南等地是世界芒果原產地之一,擁有豐富的野生芒果資源[3-5]。四川省芒果主產區主要分布在攀西干熱河谷地帶,該區域全年熱量充足,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干濕季明顯,冬春氣溫高,全年基本無霜,芒果花期無梅雨,掛果期風量少,是全國少有的適宜種植芒果的地區[6-7]。本研究以云南、廣西芒果品種作對照,分析攀枝花主栽芒果品種的遺傳多樣性,旨在為攀枝花芒果種質資源利用、引種、育種、種植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12份芒果種質嫩葉采集后,放入冰盒中,在-20 ℃冰箱保存。12個芒果品種名稱與產地信息見表1。
1.2 DNA提取
DNA提取采用改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法[8-9]。
1.3 RAPD-PCR擴增
隨機擴增多態性DNA(RAPD)-PCR擴增采用馬艷芝等報道的方法[10]。
RAPD-PCR反應體系為20 μL,其中,8 μL ddH2O,1 μL DNA模板,1 μL RAPD引物,10 μL 2×Taq PCR Master Mix。RAPD-PCR擴增程序為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37 ℃退火40 s,72 ℃復性110 s,35次循環;72 ℃延伸 10 min,4 ℃保存。
1.4 瓊脂糖凝膠電泳
用50 mL 1×TAE和0.5 g瓊脂糖配制1.0%瓊脂糖凝膠,煮沸并適度冷卻后加入5 μL GoldviewⅠ型核酸染色劑,搖勻后倒膠。120 V電泳30 min后,在凝膠成像系統中掃描成像。
1.5 數據分析
根據凝膠電泳條帶的有無計數,有帶(顯性)記為1,無帶(陰性)記為0,強帶和弱帶均賦值為1,從而形成RAPD表型原始數據矩陣。對RAPD表型原始數據矩陣用POPGENE32、AMOVA-PREP1.01、NTSYS2.10e等軟件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與聚類分析[11-15]。
2 結果與分析
2.1 引物篩選及多態性
從表2可以看出,從30條RAPD引物中篩選出6條譜帶清晰、多態性高、重復性好的RAPD引物;用6條RAPD引物對12個不同芒果品種DNA進行擴增,共檢測到36個條帶,其中多態性條帶28條,多態率為77.78%。
2.2 芒果遺傳多樣性分析
用POPGENE32軟件計算得到的芒果各品種居群遺傳參數見表3。在物種水平上,多態位點百分率(PPB)為91.67%,觀察等位基因數(Na)為1.916 7,有效等位基因數(Ne)為1.638 1,Neis基因多樣性指數(He)為0.355 6,Shannon多樣性指數(I)為0.520 0;在居群水平上,PPB平均值為27.08%,Na為1.270 8,Ne為1.162 6,He為0.260 5,I為 0.140 8。說明芒果物種水平遺傳多樣性比居群水平高。從表3還可以看出,在居群水平上,金白花居群的PPB、Na、He和I最高,說明其遺傳多樣性最高;乳芒和馬亞居群的PPB、Na、He和I均最低,說明其遺傳多樣性最低。
由表6可知,對居群間遺傳多樣性所占比例(Shannon居群分化系數)與遺傳分化系數(Gst=0.736 1)作對比得出,金白花Shannon居群分化系數最低,低于遺傳分化系數;馬亞和乳芒Shannon居群分化系數最高,高于遺傳分化系數,說明金白花居群遺傳分化程度最低,馬亞居群和乳芒居群遺傳分化程度最高。
2.4 遺傳距離與聚類分析
遺傳一致度和遺傳距離可以反映群體間遺傳親緣關系,12個芒果品種居群間的遺傳距離與遺傳一致度見表7。12個品種居群間的遺傳一致度在0.484 6~0.904 8之間;Neis遺傳距離范圍在0.100 0~0.724 5之間。其中,金白花居群和鷹嘴芒居群的遺傳一致度最大,為0.904 8,遺傳距離最小,為0.100 0;貴妃居群和鷹嘴芒居群遺傳一致度最小,為0.484 6,遺傳距離最大,為0.724 5。
根據POPGENE32軟件得出的遺傳一致度用NTSYS2.10e軟件進行聚類分析。由圖1可知,相似系數為0.72時,12種芒果品種可分為4個大類群:乳芒和攀育2號為一類群;鷹嘴芒、金白花、椰香、馬亞和熱農10號為一類群;吉祿和紅蘋為一類群;熱研16號、貴妃和海頓為一類群。
3 討論
分子標記是以生物大分子的多態性為基礎的遺傳標記,是繼形態標記、細胞標記、生化標記之后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其操作簡單、快速,不受基因表達與季節、環境條件的影響,被廣泛應用于遺傳多樣性檢測、構建核心種質、種質資源鑒定與分類、親緣關系分析、雜種鑒定、遺傳圖譜構建等方面。RAPD技術是用隨機引物對DNA未知序列基因組進行多態性分析的技術,該技術具有操作簡單、檢測速度快、靈敏度高,可以不依賴種屬特性和基因組結構進行的優點[16]。
本研究選用8份攀枝花芒果主栽品種,同時用3份云南昆明芒果品種與1份廣西南寧芒果品種作對照,通過RAPD技術分析發現,芒果在物種水平上遺傳多樣性參數均高于居群水平平均值,說明芒果在物種水平上遺傳多樣性高。
遺傳分化系數(Gst)是衡量群體遺傳分化最常用的指標,其數值表示在總的遺傳變異中群體間變異所占的比例。當Gst在0~0.05之間時,表示遺傳分化程度弱;當Gst在0.05~0.15之間時,表示遺傳分化程度中等;當Gst在0.15~0.25之間時,表示物種遺傳分化程度高;當Gst大于0.25時,表示遺傳分化程度很高[17]。在本研究中,Gst=0.736 1,說明芒果居群間的變異占總變異的73.61%,居群內變異占總變異的26.39%;Gst大于0.25,說明芒果品種遺傳分化程度很高。
芒果遺傳分化系數(0.736 1)、AMOVA方差分析的居群分化指數(0.621 7)與Shannon居群分化系數(0.729 2)在數值上略有差異,但所表現的遺傳趨勢基本一致,表明芒果居群間的遺傳變異與遺傳分化大于居群內。
聚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12份芒果品種的遺傳一致度在 0.7~0.9之間,說明這些芒果主栽品種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但鷹嘴芒與金白花之間遺傳遺傳一致度約為0.9,說明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比較接近。對攀枝花芒果主栽品種遺傳多樣性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攀枝花芒果引種、育種、種植的有序開展,從而促進攀枝花芒果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蔚 紅,雷新濤,臧小平. 芒果無公害生產技術[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8-10.
[2]黃劍鋒,趙志常,黨志國. 香花芒的性狀描述與評價[J]. 熱帶作物學報,2015,36(8):1380-1384.
[3]葉 子. 中國芒果生產現狀[J]. 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04,3(4):10-11.
[4]黃麗芳,閆 林,范 睿,等. 芒果實生資源遺傳多樣性的SSR分析[J]. 熱帶作物學報,2011,32(10):1828-1832.
[5]陳華蕊,陳業淵,尼章光,等. 芒果生物技術研究進展[J]. 江西農業學報,2009,21(12):90-94.
[6]黃 云,劉 斌,杜 邦,等. 2013年攀枝花芒果凍害調查報告[J]. 中國熱帶農業,2014,21(2):51-54.
[7]伍從銀. 攀枝花芒果產業發展研究[D]. 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6.
[8]王家保,王令霞,劉志媛,等. 芒果DNA提取方法比較及ISSR反應體系的優化[J]. 生物技術,2005,15(5):37-41.
[9]張 宇,黃國弟,唐志鵬,等. 芒果總DNA提取方法比較分析[J]. 經濟林研究,2014,32(2):62-65.
[10]馬艷芝,陳桂平. 11份荊芥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的RAPD分析[J]. 中藥材,2017,40(2):311-314.
[11]孫曉梅. 利用RAPD標記評價百合品種間的遺傳多樣性[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312-342.
[12]Yeh F C,Yang Y,Boyle T J,et al. POPGENE version 1.32,the user-friendly sharewarefor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is[J]. University of Alberta,1999,12(11):143-165.
[13]Nei M.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populations[J]. American Naturalist,1972,106(949):283-292.
[14]梅嘉洺,黃小霞. 關于狼尾草屬牧草遺傳多樣性的RAPD和ISSR分析[J]. 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學院,2016,26(12):265-269.
[15]鄧明文. 岷江百合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D]. 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
[16]趙 英. 分子標記在芒果上的應用研究[J]. 農業研究與應用,2013,148(5):19-23.
[17]Wright S. The genetical structure of populations[J]. Annals of Eugenics,1951,15(4):32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