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永華,崔元剛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交通分院(江蘇無錫 214000)
“適合的職業教育”緣于“適合的教育”,是“適合的教育”在職業教育領域的體現。這一概念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提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1]。
模具素有“工業之母”之稱,是國家基礎工藝裝備能力的體現。最緊缺的幾種模具人才包括:新產品開發設計工程師;模具設計與CAE分析工程師;模具制造鉗工技師;數控車、數控銑、數控加工中心編程師、操作技師;模具制造工藝師。此外還有沖壓模、塑料模、壓鑄模、擠出模等設備操作與維護領域的專才。因此在5年制高職模具專業學生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給每個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使各個層次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專業學習的發展區域,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合理的人才培養實施模式非常重要。
課題組通過長時間的社會與企業調研,對所需模具人才專業職業能力進行了客觀分析與總結,如表1所示。
根據模具專業職業能力分析,以適合的職業教育理念為指導,專業人才培養方式采用分層遞進的理念,課題組精心設計了以職業能力為主導的課程體系結構框圖,如圖1所示。第一、二層為專業基礎能力構建層次,第三層為專業專向能力構建層次,第四層為專業綜合能力構建層次,目標讓不同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知識、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層次,通過一定的努力,去獲得相應的職業能力與職業資格證書。
通過課程體系結構框圖分析,得到各個崗位各層次能力目標學習所對應的核心課程,如表2所示。
表1 模具專業職業能力分析表
根據課程體系結構框圖,開設基礎、能力、綜合3個層次班,學生根據自己能力特點、興趣、技能能力選擇適合自己想獲得什么職業能力,想獲得什么職業資格證書,選擇班級,在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中,依據各層次學生可接受的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設疑、輔導、訓練、評價,進行動態管理的教學模式。
圖1 課程體系結構框圖
表2 專業核心課程表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式教學方式,結合學生能力層次,個人興趣與需求,選擇不同難度的項目,基礎班項目實踐注重習慣的培養和特長潛能的開發;能力班項目實踐注重方法的指導,特長優勢的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和實踐技能的培養;綜合班項目實踐注重綜合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創設工作情境,加強考證的實操項目的訓練,結合企業不同難度的項目,在合適的情況下,優秀學生可派至去企業頂崗實習。通過這種積極科學的人才培養觀,引導與激勵學生,激發學生向高層次奮進的動態效應,適時穿插職業資格認證考核,結合模具專業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發展趨勢教學,構建專業教學“專業+專業綜合實訓+企業項目+企業頂崗”的教學實施模式。
圍繞“適合的”職業教育發展評價理念,采用過程考核的辦法,遵循多元智能理論,依據學生不同智能特點,實行發展性、過程性、差異化評價,從工程能力(專業知識能力)、工程素養(團隊合作、學習態度等)、職業考證等方面進行評價,讓學校、教師、家長、企業和學生共同參與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與個體之間的差異,了解學生學習發展中的需求,及時發現學生潛能與特長[2]。要創設良好的互動環境,增加師生之間、校企之間、教學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機會,在評價中重視學生的現在,著眼于學生的未來。
通過以上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從重視思想引領、轉變育人理念開始,奠定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的基礎。改革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造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的條件。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模式來打造適合的教育的環境[3]。培養各層次學生勝任的專業職業能力與工作思考能力,團隊協作的精神,使學生真正具備繼續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在其職業生涯中逐步勝任模具設計師、模具工程師、模具制造管理崗位奠定知識和能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