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武 陳澤庭 林梓瀚 江志彬 邱喜文 林 昱
廣東省普寧華僑醫院消化內科,廣東普寧 515300
消化性潰瘍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好發于胃及十二指腸,其典型臨床表現為周期性、節律性慢性上腹痛,常伴隨消化不良等癥狀[1],多見于中年男性,與幽門螺旋桿菌(Hp)、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根據潰瘍發生的部位可分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及復合潰瘍。目前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目的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根治Hp,但因近年來Hp 耐藥株增多,導致Hp 很難得到根除,因此如何有效根治Hp,改善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癥狀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艾普拉唑是新一代PPI藥物,其臨床療效更高[2],對抗Hp 感染效果較好,在治療消化性潰瘍中可起到更好的臨床作用,現對艾普拉唑序貫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1 月~2018 年8 月我院診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共100 例,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3]中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消化道潰瘍診斷;(2)Hp 陽性,且未行Hp 根治治療;(3)無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嚴重并發癥;(4)近4 周未應用抗生素、抗潰瘍等類藥物;(5)對本試驗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心、腦、腎等系統疾病;(2)合并腫瘤病史;(3)患有嚴重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不能配合者;(4)對使用藥物過敏者;(5)妊娠、哺乳期患者。將納入的消化性潰瘍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均含患者50 例。治療前對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潰瘍部位進行比較,其中試驗組含男22 例,女28 例,平均年齡(52.1±5.1)歲,平均病程(3.74±0.92)年,胃潰瘍26 例,十二指腸潰瘍19 例,復合潰瘍5 例;對照組含男23 例,女27 例,平均年齡(51.7±5.3)歲,平均病程(3.81±0.75)年,胃潰瘍28 例,十二指腸潰瘍17 例,復合潰瘍5 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兩組患者均予戒煙酒、清淡飲食等一般治療。對照組予泮托拉唑鈉腸溶片(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40mg/片,H20010032)40mg,每日一次口服;克拉霉素膠囊(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0.25g/粒,H20010655)0.5g,每日二次口服;阿莫西林[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0.25g/粒,H13023964]1.0g,每日二次口服;枸櫞酸鉍鉀(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0.3g/粒,H10900084)0.6g,每日二次口服,治療10d;再用泮托拉唑40mg 每日一次、替普瑞酮[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50mg/粒,H20093656]50mg,每日三次口服,繼續治療4 周。試驗組予艾普拉唑序貫治療,予艾普拉唑鈉腸溶片(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5mg/粒,H20070256)10mg,每日一次口服,克拉霉素膠囊0.5g,每日二次口服,枸櫞酸鉍鉀0.6g,每日二次口服,連續治療5d;后再次予艾普拉唑腸溶片10mg 每日一次、阿莫西林1g 每日二次、枸櫞酸鉍鉀0.6g 每日二次,連續治療5d;再用艾普拉唑腸溶片10mg 每日一次、替普瑞酮50mg 每日三次口服,繼續治療4 周。
1.3.1 癥狀評定標準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對患者疼痛癥狀進行評定,分數越高,代表疼痛癥狀越重。
1.3.2 潰瘍面積及愈合率[5]比較治療前后潰瘍面積,根據潰瘍面積的變化分為將潰瘍治療效果分為4 級。愈合:胃鏡示潰瘍消失,瘢痕形成,患者無腹部不適癥狀;顯效:潰瘍完全愈合但周圍可見炎癥;有效:胃鏡示潰瘍面積縮小50%以上,患者自覺癥狀好轉或消失;未愈:胃鏡示潰瘍面縮小50%以下,且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潰瘍愈合率=(痊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3.3 Hp 根除率 停藥4 周后行查13C- 尿素酶呼氣試驗,陰性者表示Hp 根除,陽性者表示Hp 未根除。
1.3.4 不良反應發生率 記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生不良反應的病例/總例數×100%。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對兩組患者VAS 評分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有下降,且試驗組下降程度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試驗組 50 4.12±1.28 1.31±0.79 13.210 0.000對照組 50 4.19±1.14 2.62±0.68 8.363 0.000 t 0.289 8.887 P 0.773 0.000
治療前對兩組患者的潰瘍面積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潰瘍面積均有減小,且試驗組減少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試驗組潰瘍愈合率為96.00%,對照組為7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試驗組患者Hp 根治率為94.00%(47/50),對照組患者Hp 根治率為76.00%(38/50),試驗組患者的Hp 根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52;P=0.011)。
試驗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對照組為26.00%,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消化性潰瘍是由多種因素誘發的一種臨床常見消化道疾病,臨床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及Hp 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6]。目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包括根除Hp、抑酸、保護胃粘膜等[7]。因胃酸異常分泌會使消化道防御-修復機制失調,從而誘發疾病,故在臨床治療上抑酸治療尤為重要[8],目前常用的抑酸藥物為質子泵抑制劑。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潰瘍面積及愈合率比較
質子泵抑制劑能選擇性的抑制胃壁細胞的質子泵H+-K+-ATP 酶,從而抑制胃酸分泌,調節胃液總量,從而有效的治愈消化性潰瘍[9],具有抑酸作用強,選擇性高,臨床療效好等優點,是目前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一線藥物[10]。艾普拉唑是新一代強效質子泵抑制劑,其結構屬于苯并咪唑類[11],經胃吸收后可進入胃壁細胞,轉化為次磺酰胺的活性代謝產物,作用于H+-K+-ATP 酶上的巰基[12],不可逆的抑制H+-K+-ATP 酶,從而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13]。臨床研究表明艾普拉唑抑制Hp 的作用強于泮托拉唑,且抗潰瘍作用是泮托拉唑的2 ~4 倍[14]。在抗Hp方面,研究證實艾普拉唑有抑制Hp 臨床分離菌株活性的作用,其聯合抗生素抑制Hp 活性的作用是泮托拉唑的3 ~4 倍[15],抑菌活性明顯優于泮托拉唑,且不產生耐藥性,無明顯副作用。與此同時,艾普拉唑個體差異較小,且不經由肝臟細胞代謝,作用半衰期長,抑酸作用可持續24h,具有劑量低,副作用小的臨床特點,在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時可作為首選藥物[16]。本試驗通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積分、潰瘍面積、潰瘍愈合率、Hp 根除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證明艾普拉唑序貫治療能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癥狀,縮小潰瘍面積,促進潰瘍愈合,增加Hp 的根除率,且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
綜上,艾普拉唑序貫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顯著,且能有效根治Hp,縮小潰瘍面積,具有較高的療效性及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