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華
廣東省河源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廣東河源 517000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本病全年均可發生,病原為肺炎支原體,是一種可以通過濾菌器,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無細胞壁結構。患兒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肺部啰音等,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治療多單獨采用阿奇霉素治療,但單獨應用往往療效較差。研究指出[1],對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采取鹽酸氨溴索聯合阿奇霉素治療,能取得滿意的療效。本研究中通過對2015 年4 月~2017 年4月我院接收的180 例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對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采取藥物聯合方案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 年4 月~2017 年4 月我院接收的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180 例,將入選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90)與觀察組(n=90)。對照組中女33例,男57 例,年齡8 個月~11 歲,平均(6.13±2.40)歲,病程(7.01±1.47)d,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PIS),平均(6.25±0.22)分。觀察組中女41 例,男49例,年 齡1 ~12 歲,平 均(6.25±2.17)歲,病 程(6.97±1.59)d,CPIS 評分(6.23±0.25)分。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相關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患兒具有肺炎的臨床表現,如發熱、咳嗽、肺部啰音等,同時肺部影像學表現為單側或雙側異常改變,且經病原學檢查證實為肺炎支原體(MP)感染;(2)對研究中使用藥物無過敏史;(3)年齡≤12 歲;(4)心電圖、肝腎功能正常;(5)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獲得本院倫理協會批準。排除標準:(1)小兒支原體肺炎危重癥者(或合并肺部并發癥);(2)患者依從性差,不配合治療;(3)本身免疫缺陷性疾病;(4)對研究所涉及藥物過敏。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CPIS評分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包括體溫、白細胞計數、氧合情況、氣管分泌物、X 線胸片浸潤影的進展情況及氣管吸取物培養6 項,以0 ~2 分評定,最高評分12 分,分值≥6 分,病情危重。
患兒均給予吸氧、抗感染、解痙平喘、祛痰等常規治療。對照組予注射用阿奇霉素:10mg/(kg·d) (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H20000197),加入5%葡萄糖250mL 中靜脈滴注,每日1 次,連用3d,停4d 后進入下1 個療程。觀察組中在注射阿奇霉素基礎上另給予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河北愛爾海泰制藥有限公司,H20113063)治療,2 歲以下每次7.5mg,每天2 次,2 ~6 歲每次7.5mg,每天3 次,6 歲以上每次15mg,每天2 次,加入5%葡萄糖50 ~100mL 中緩慢靜滴。兩組療程均為7d。
(1)療效評價[2]:顯效: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消失,血氣分析及X 線檢查接近正常,食欲、精神正常;有效:患兒臨床癥狀有效改善,經血氣分析及X線檢查明顯改善,食欲、精神恢復;無效: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未明顯改善,肺部炎癥未見明顯吸收,白細胞計數高于正常。本研究中將有效+顯效歸納為臨床有效。(2)觀察兩組體溫恢復時間、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3)觀察兩組患兒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情況。
采用SPSS18.0 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有效率顯著要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兒的體溫恢復時間、肺部濕羅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均顯著要短(P <0.05),見表2。
表2 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d)

表2 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d)
組別 體溫恢復時間 肺部啰音消失時間 咳嗽消失時間觀察組 2.12±0.53 4.41±1.12 4.53±1.05對照組 3.58±0.85 6.12±1.35 6.58±0.74 t-13.827 -9.248 -15.140 P<0.05 <0.05 <0.05
兩組在不良反應率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小兒肺炎是臨床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是我國住院小兒死亡的首要原因[3]。其中肺炎支原體肺炎(MPP)占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10%~40%,并在流行期呈現出更高的發病率[4-5],該病好發于學齡前、學齡期兒童,容易在幼兒園、學校等人員密集的環境中發生。經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潛伏期1 ~3周,潛伏期內至癥狀緩解數周均有傳染性。每3 ~7年出現地區周期性流行,流行時間可長達1 年。MP感染不僅會引起肺部并發癥,而且常常累及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骨關節肌肉和皮膚等。MP 屬于柔膜體綱,支原體屬,革蘭染色陰性,難以用光學顯微鏡觀察,電鏡下觀察由3 層膜結構組成,內外層為蛋白質及多糖,中層為含膽固醇的脂質成分,形態結構不對稱,一端細胞膜向外延伸形成粘附細胞器,粘附于呼吸道上皮。MP 直徑為2 ~5μm,是最小的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細胞壁,故對作用于細胞壁的抗菌藥物固有耐藥。
阿奇霉素屬于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其主要是與敏感細菌50S 核糖體亞單位結合,干擾細菌蛋白質合成,對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嗜肺性軍團菌等抗菌作用較好,具有半衰期長、穿透力強、最低抑制濃度小、能有效深入細胞內等優勢,其組織滲透性極高,當藥物通過細胞壁吸收后達到病灶部位,局部藥物濃度高,尤其是支氣管內及肺內的藥物濃度,同時其對酸的穩定性較高,在酸性環境中不易被破壞,從而減少對胃腸等產生的刺激,使不良反應率減少[6-8]。鹽酸氨溴索是溴乙胺的衍生物,可直接作用于支氣管、氣管黏膜的腺體,直接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細胞,促進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與合成,增加纖毛活動的空間,加大纖毛擺動的頻率與幅度,促進呼吸道分泌物和黏痰的排除,改善呼吸狀況[9-10]。同時其還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可使肺泡巨噬細胞氧化代謝產物的生成減少,抑制磷脂酶A 生成,清除氧自由基,減少花生四烯酸釋放,從而達到抑制炎癥的作用[11-12]。本研究中觀察組對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采取阿奇霉素與鹽酸氨溴索聯合治療的療效,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顯著要高,且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的體溫恢復時間、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均顯著要短(P <0.05),可見藥物聯合治療方案,能顯著提高療效,縮短病程,與文獻報道的結論一致[13-15]。此外,觀察組不良反應率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可見聯合用藥并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可適用于嬰幼兒。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采取鹽酸氨溴索聯合阿奇霉素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較好,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