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惟杉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民經濟大踏步前進,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臺階。
在新中國70華誕來臨之際,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舉行系列新聞發布會,回顧70年來中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其中第一場新聞發布會,介紹的便是7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邀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財政部部長劉昆,央行行長易綱介紹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關情況。國家發改委微信公號等官方渠道亦發布文章“數說”新中國70年經濟成就。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中梳理了11組數據,為讀者更直觀地呈現7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
2018 年我國GDP 突破90 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1952 年增長174 倍。經濟增速在全球范圍內名列前茅,占世界經濟比重提升至近16%,2006 年以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居世界第一。

同時,人均GDP不斷增加,2018年時達6.46萬元,按不變價計算,比1952年增長70倍,世界排名大幅提升,從1978年的133位躍居至2018年的第68位。

70年來,我國財政收入從1950年的62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83352億元,年均增長12.5%,增長了近3000倍。現在一天的財政收入,相當于新中國成立初期8年的規模。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收入來源明顯多元化,收入分配差距持續縮小,從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邁進。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實際增長59.2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1956年實際增長28.5倍。

70年來,我國從傳統農業國轉為現代工業國取得顯著成效,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工業增加值、制造業增加值躍居世界第一。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例從1952年的50.5:20.8:28.7變化為2018年的7.2 :40.7:52.2。

農產品供給從短缺匱乏到豐富充裕,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全國糧食產量接連跨上新臺階,不僅成功解決了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還為加快工業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支持。近年來中國谷物、花生、茶葉、肉類產量均保持世界首位。

新中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隨市場繁榮而日益興旺,進入發展快車道,持續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已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

從改革開放初期貨物進出口僅占國際市場份額的0.8%發展到當前的12%左右,我國貿易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貿易伙伴更趨多元,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貨物貿易規模相繼超越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美國,2013年我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同時服務貿易躍居世界第二,正在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

新中國成立初期,科技發展水平十分落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實施,大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科技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一系列重大科技計劃出臺,科技領域投入持續增加,帶動創新產出不斷擴大。自2013年起,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

70年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力水平、工業裝備水平、基礎設施網絡的提高和健全。截至2018年末,我國鐵路營業里程13.2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分別居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一;公路里程48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3萬公里,居世界第一。

能源生產由弱到強,基本形成了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充分發揮了堅實有力的基礎性保障作用。中國發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同時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和核電在建規模也穩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引領者。

目前,我國有45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30多家證券公司,230家保險公司。金融業總資產300萬億元,其中銀行業268 萬億元,規模居全球第一。另外,債券、股票、保險市場也都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外匯儲備余額3.1萬億美元,多年來居全球第一。

數據來源: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活動新聞中心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