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家庭家用汽車擁有量達41.0輛。
從1956年第一批中國人自己制造的解放牌載貨汽車駛下一汽總裝線,到2008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從私企民企不能造車,到如今民營車企年銷量突破百萬,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汽車制造大國。截至2018年,中國乘用車共銷售2325.71萬輛,已連續十年蟬聯全球汽車銷量第一。
多年來,中國車企一直重視解決技術難題,“顏值”則一度成為短板。如今,在“顏值即正義”的消費新時代,中國汽車業開始內外兼修,在自主設計上持續發力。
中國汽車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幾個歷史性階段:從最早的上海牌、東風牌汽車手工打造,到后來上汽大眾、北京吉普等合資品牌大規模產業化,這個階段,汽車的自主設計還未萌芽。2000年初,“自主品牌”和“自主研發”開始成為中國車企關注的焦點,自主設計由此起步。
“合資干了很長時間,中國汽車才開始有品牌意識,通過合資國產化,我們的研發能力得到了增強,之后開啟了自主研發的道路。”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但是,那段時間中國品牌不論是在設計創意上還是在工藝品質上,都跟合資品牌有較大差距,不可避免地要走“逆向研發”道路——通過拆解、模仿、重裝來做自己的汽車。
“理想的狀態是,我們的車企未來能出一批中國大師,他們精通藝術與汽車設計,有偉大的創意,能真正塑造出汽車的‘印象·中國。”
2000年至2010年間,中國汽車都在“逆向研發”的道路上,可無論是購買國外淘汰的生產線還是直接“山寨”海外熱銷車型的外觀,都無法從根本上擺脫中國品牌面臨的“顏值”困境。
當時,自主設計力量欠缺,又要規避抄襲風險,因此“設計外包”順勢而生。一時間,眾多海外設計公司紛紛接到中國車企拋來的橄欖枝。這些海外團隊確實帶來了許多優秀作品,也間接推動了中國汽車設計的發展。
但是外包無法為中國自主品牌提供持久的創新能力,如何快速提升自身設計實力成了所有中國車企下一步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海外設計公司的成熟車型設計讓中國車企獲益的同時,也讓中國汽車設計者有了學習的機會。同時,隨著自主品牌產量規模、產品質量的升級,中國車企開始初具產品獨立設計研發能力。2010年左右,中國車企走上“正向研發”道路。
汽車生產的技術壁壘逐漸被打破,汽車機械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成熟的平臺、模塊化的生產,也讓車型研發變得更加高效。可以說,在這個時代,設計逐漸成為一個汽車品牌的靈魂所在。
在中國自主品牌紛紛健全了研發體系后,直接邀請國外設計大師加盟成為一種普遍的做法,這一做法助推中國車企在設計領域實現了正向趕超。
奧迪汽車前設計總監沃爾夫岡·艾格加盟比亞迪后的首個完整年度,比亞迪的銷量高達50.5萬輛,同比增幅超過23%。他為比亞迪帶來的“Dragon Face”全新設計理念很快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也使比亞迪除了新能源技術以外,又擁有了一項可媲美合資品牌的資本。
“設計大師常常抓住我們年輕設計團隊最有靈感的那些個點,鼓勵年輕設計師繼續深化創意,通過成熟的流程體系將創意保存并發展,這是中國年輕設計團隊和大師級設計團隊合作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比亞迪全球設計中心經理唐文全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唐文全于2007年成為比亞迪的設計師。他告訴本刊記者,“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變得越來越開放,年輕設計師在學校里已經打下了不錯的基礎,在比亞迪又得到了大師的直接指導,整個團隊在合作過程中建立了科學、現代的標準化流程,由此,年輕設計師的成長越來越正規化、體系化。”

比亞迪概念車E-SEED GT
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資源已逐漸成為本地資源。比亞迪全球設計中心落地深圳,東風、廣汽、長安、長城也在上海紛紛建立起新的前瞻設計中心。
深圳、上海這些城市擁有比肩海外最發達城市的前瞻視角、良好的設計環境,依托其國際化的區位優勢,不斷吸引高端創新創意人才,開展汽車前瞻設計與概念設計工作,以突破性的創新引領全球汽車設計趨勢——這,正是中國車企深耕“顏值”的重要戰略。
中國汽車工業的上半場可以概括為“引進來”, “走出去”則充分反映了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中國品牌蓬勃發展,布局海外工廠,實施海外并購,中國汽車產業正更廣泛、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產業體系。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8年,我國汽車出口104.1萬輛,同比增長16.8%。此外,一系列車企開始在海外建設研發基地和生產基地,形成全球布局。海外設計中心的成立,也承載著塑造中國汽車品牌形象的使命。
德國車穩重、美國車霸氣、日本車輕便……一想到某個國家的汽車,其形象就會出現在消費者腦海中。
中國車是什么形象呢?
“中國人喜歡中庸風格的汽車外形,造型講究均衡;喜歡三廂車,因為符合黃金分割比例,空間較大;外形喜歡雕塑感,見棱見角;喜歡精致的設計……這是最近流行的外形設計,而偏重性價比則是中國消費者多年來堅持的‘原則,畢竟形式上非常突出的超跑并非普通老百姓的消費品。”賈新光分析。
業界有觀點認為,中國車企在設計領域目前要做的是,形成自己的家族風格,形成自己的設計語言,特別是對消費者身份的表達。
一輛車能不能代表當下這個時代的節奏、這個時代的人對未來審美趨勢的判斷,是它的設計、品牌形象塑造的關鍵。
只有立足本土化才能實現國際化。
“比亞迪的‘Dragon Face將龍這個元素加入汽車設計,市場是認可的,它的形象很容易讀出中國美學和文化,有進行豐富演繹的基礎。”唐文全說。
唐文全在2010年提出印象科技文化的設計方向,為比亞迪電動車形象的塑造開創了新思路,“電動車的設計應該更簡潔、更富有科技感。”唐文全說,“EV時代來臨了,這是汽車設計的大機遇,是樹立汽車品牌和形象的好時機。”
隨著中國汽車在新能源車領域實現“彎道超車”,中國的新能源車將成為傳播中國文化與美學的一個出色載體。屆時,中國汽車設計將散發出中華文化特有的氣質,而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品牌家族特征。
“理想的狀態是,我們的車企未來能出一批中國大師,他們精通藝術與汽車設計,有偉大的創意,能真正塑造出汽車的‘印象·中國。”賈新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