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昀

2018年8月3日,北京前門步行街慶豐包子主題雕塑
1948年,北平,市井生活如故,山東的徐老板(一說姓“許”)雖已年過40,仍千里迢迢奔赴北平創業。
轉悠了幾天,西單牌樓附近因為人來車往、交通便利,得了他的青睞,于是便在西單路口的東南角開了間小飯館,叫作“萬興居”。據說,徐老板只干了三個月,便將小店轉手給同鄉,名號不變。
長安大戲院彼時在西單,生意興隆,晚場要演到深夜,附近售賣吃食的,卻只有“萬興居”,演員和戲迷都愛到這兒來墊補墊補,包子成為最暢銷的品種,大名由此傳開。
1956年,“萬興居”開始專門經營包子。1976年,“萬興居”更名“慶豐包子鋪”。
前兩任山東老板,留下了慶豐包子的“正統”基因。
山東地處黃河流域,是古代中國小麥的主產區之一。據記載,西漢初期發明了石磨,此后人們開始吃面食,至今陜西、山西、山東、河南都是中國最熱愛面食的省份。
山東有名的包子很多,青島有對蝦小籠包、大雞包,濟南有什錦包、五仁包、豬肉灌湯包,惠民、泰安有油煎包(水煎包),還有菏澤回民羊肉煎包、寧津長官鎮包子、聊城孟家灌湯包,等等。
“萬興居”的徐老板家鄉在何地已無法考證,不過他來自“包子大省”,出品終歸是維持了較高水準。
漢語里,面食最早統稱為“餅”,后又出現“饅頭”的叫法,直到清代,“包子”和“饅頭”這兩個稱謂才漸漸分化成現今的界定,區別是“有餡”還是“實心”。
俗話說,包子好吃不在褶上,“餡兒”才是重點。梁實秋寫過天津湯包和山東大包子,文字中對于“包子餡”的描述,讓人讀之口水漣漣。
前兩年,慶豐包子的傳人透露過自家招牌產品“大蔥肉包”的餡料制作方式:取臀尖肉一斤,四分肥六分瘦,邊打邊加水三兩(用大骨高湯最好),醬油上色,鹽、味精調味,然后靜置上漿,一斤肉二兩蔥花撒在肉餡表面,并不拌勻,客人下單時撥蔥挑餡現包現蒸。
1999年因西單大街進行市政建設,慶豐包子鋪拆遷,同年在西安門重新開張,此后它通過走中式快餐連鎖加盟發展之路迅速擴張。2018年8月8日,這家老字號基本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
年逾七十的大包子能否從心所欲,并不重要,滿足食客們的口腹之欲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