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春

2019年1月31日,列車在海口南港碼頭裝船(郭程/ 攝)
有一種交通運輸方式,用凋零與式微反襯著祖國的發展與繁榮,這就是火車輪渡。
火車輪渡是將火車車廂運過江河湖海的一種交通方式。我國正在運營的跨?;疖囕喍捎袩煷筝喍珊铜傊莺{輪渡;內河航運中,原本有武漢、蕪湖、南京、江陰四處火車輪渡,但如今只有江陰輪渡仍在運營。
在技術、資金等條件不具備的時候,為了早日實現互聯互通,人們往往建造難度小、所需資金少的火車輪渡,來替代橋梁的功能。
1957年之前,萬里長江上一座橋梁也沒有,要過江只能借助輪渡。70年來,火車輪渡人從武漢到蕪湖,從蕪湖到江陰,迎著朝陽升起的方向,一路向東。他們的身后,建成和在建的跨越長江的橋梁有近百座。
武昌濱江商務區,500米高的摩天大樓綠地中心已拔地而起。新中國成立時,因為長江阻隔,京漢、粵漢鐵路并沒有接軌,旅客列車或貨物列車要通過輪渡擺渡過長江。當時,南岸的輪渡碼頭,就在綠地中心附近。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新長車務段江陰輪渡車間的李萬鵬是新中國第四代輪渡人。他的父親李震是江陰輪渡輪機員,爺爺李柏松是蕪湖輪渡船長。李柏松的岳父蔣傳達,曾經是武漢輪渡棧橋值班員。
新中國成立初期,蔣傳達那一輩輪渡人揮灑青春,中流擊楫。那時候,武昌至漢口江面汽笛聲聲,百舸爭流,武漢號、武昌號等4條輪渡夜以繼日,往返奔波,曾經創下一天渡運896輛車的紀錄。時任鐵道部部長滕代遠給輪渡職工發來熱情洋溢的慰問信,勉勵他們向一天渡運1000輛車的目標沖擊。
1957年10月,萬里長江上首座公鐵兩用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新中國第一代輪渡職工開始了第一次搬家,來到了長江下游距武漢500多公里的蕪湖安家落戶。
輪渡人對于國家的發展與進步,有著特別的感受。那時候,國家還不具備在長江上建橋的條件,輪渡人和全國人民一樣,盼望著大橋早日建成。可一旦大橋建成,也就意味著他們要背井離鄉,搬遷到另一塊陌生的土地。期盼與留戀,就這樣交織在一起。
那個江霧彌漫的早晨,汽笛一聲長鳴,輪渡緩緩駛離武昌碼頭,年輕的棧橋值班員蔣傳達和一船人眼含熱淚,揮手向家鄉告別。吃慣了熱干面、蓮藕排骨湯的他們,將從頭開始適應蝦子面和蕪湖腰子餅。
1968年10月,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有四年多時間,大橋與輪渡同時運營,一直到1973年5月,新的鐵路樞紐配套工程建成,南京輪渡封航,上海號、江蘇號、金陵號3艘火車渡輪溯江而上,開往蕪湖,在裕溪口與蕪湖間的長江江面上繼續服役。
那時候,36歲的輪渡電工儲國印風華正茂,他和數十名輪渡職工隨船前往蕪湖,由江蘇省會南京人,變成了安徽蕪湖人。
漢腔漢調的武漢話已經在輪渡人中失傳,蕪湖的江淮官話依然在老一輩口中流傳,年輕一代的口音已悄然染上了吳儂軟語的色彩。
1980年1月,臘梅綻放之時,21歲的小伙子常國華從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畢業,跨進了蕪湖輪渡所大門。他從渡輪水手做起,一直做到如今的蕪湖號渡輪船長。
從參加工作那一年算起,常國華已經在輪渡工作了近40年。40年間,常國華親身經歷了輪渡的發展變化。那時候,國家的制造業還不強大,蕪湖輪渡所的渡輪是2000噸的小船,一艘船一次只能運載12節車廂,導航設備還是磁羅經,瞭望江面,靠的是肉眼和望遠鏡,通訊靠高音喇叭喊?,F在,江陰輪渡配備的是5000噸的大船,一艘船一次可以運載27節車廂,有雷達導航,有GPS定位系統精確定位,有高頻電話和對講機用于聯絡。
在蕪湖輪渡所工作的日日夜夜,常國華等300名輪渡人曾經創下一年渡運31萬輛車的紀錄。上世紀末,當看到不遠處的長江大橋凌空飛架、雄姿漸顯之時,他們百感交集,既為偉大祖國祝福,又有一種即將離開家鄉的不舍。
2000年國慶節前一天,蕪湖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當日18時25分,江蘇號將最后一渡列車平安送上岸,蕪湖輪渡就像一位征戰疆場42年的戰士,光榮退役。
2002年8月,常國華駕駛著北京號渡輪,帶領數十名黨員骨干,順江而下,來到了江陰輪渡碼頭。映入他們眼簾的,是綠油油的水稻田和江邊的灘涂。就這樣,他們一邊熟悉碼頭、棧橋,一邊摸索潮汐規律,從零開始建設新家園。
新長鐵路開通,江陰輪渡擔當起確保華東三通道咽喉安全暢通的重任。300名輪渡職工,揮灑汗水,搏擊風浪,最繁忙的時候,兩艘渡輪穿梭往來,每天渡運1500輛車。
如今,輪渡人已經在江陰這塊熱土上扎下了根。輪渡所在地已經從一個江邊小漁村發展成為江陰市高新區的熱鬧社區。周邊鋼鐵廠、電子廠、紡織廠林立,外來務工人員達數萬人。輪渡職工安居房所在的長山社區,商業繁華、配套齊全,僅大型超市就有五六家。
輪渡職工家庭也邁進了小康,家家戶戶都買了私家車,有的人家還不止一輛。這些輪渡漢子們,當初搬家的時候擔心家屬不理解,是不約而同把她們從蕪湖“哄”到江陰的。如今,看到鐵路上的待遇好,家屬們的臉上也綻放出了笑容。
新建的南沿江高鐵江陰站就近在咫尺,今后要回蕪湖老家,腳一抬就可以乘上高鐵了。
常國華的女兒憑自己的能力考進了江陰市第三人民醫院。輪渡人的子女,有50多人與當地居民通婚。漢腔漢調的武漢話已經在輪渡人中失傳,蕪湖的江淮官話依然在老一輩口中流傳,年輕一代的口音已悄然染上了吳儂軟語的色彩。
站在輪渡碼頭邊往上游看,不遠處將建成一座嶄新的公鐵兩用大橋,即將開建的鹽泰錫常宜鐵路和原來新長鐵路上的火車,將直接從橋上過江。到那時候,江陰輪渡也將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封航退役。到那時,中國內河將再無鐵路輪渡。
他們中流擊楫,搶時渡運,一次又一次遷徙,因為國家需要;他們一次又一次,沿著長江一路向東,那是朝陽升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