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初是我國集中力量突破原子彈的關鍵時期。當時的二機部部長劉杰、副部長錢三強認為,氫彈比原子彈在科學技術上要復雜得多,突破原子彈以后,氫彈要快上,就要早做準備,早做預先研究。但是,當時研制核武器的大本營二機部研究院,正在全力以赴地突破原子彈。為了不分散研究院的精力,他們就把氫彈的預先研究安排在原子能研究所。1960年12月,錢三強首先組織黃祖洽等帶領一批年輕人成立了一個小組,為了保密,代號叫“中子物理研究小組”,開展氫彈的基礎研究。一個月以后,我也正式參加了這個小組。當時的條件很艱苦,但是大家齊心協力,思想很活躍,奮發圖強,埋頭苦干,非常富于奉獻精神。
開展核武器研究,要研究熱核燃燒的現象和規律,電子計算機是必不可少的。那時,我國只有一臺每秒1萬次的104電子管電子計算機,主要的機時要保證主戰場,給研究院使用。我們每個星期只分到十幾個小時。但我們就是靠著這個小機器,每周的這十幾個小時,通過全組科研人員四年左右時間的團結協作、共同努力,對有關的物理問題經過深思熟慮,充分論證后,進行了重點計算,并對計算結果的每個數據做了由表面現象到物理實質的系統的、細致的理論研究和分析,解決了一系列基礎性的問題。當時,提倡學習毛主席的《矛盾論》《實踐論》。我們以“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作為指導思想,研究了高溫高密度等離子體狀態下的許多基本物理現象和規律,得到了許多有關熱核燃燒的內因和外因的重要現象和規律。同時,我們還對氫彈的原理做了一些初步探索,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技術途徑并建立了相應的模型。實踐證明,這個小組當時所做的這些工作是后來突破氫彈一些必不可少的基礎。現在回想起來,我對那個小組、對那段時間的非常有意義而又頗有成果的工作還充滿感情,非常懷念。
(黃艷摘編自《請歷史記住他們——中國科學家與“兩彈一星”》,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科學時報社/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