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金玉 郭海云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時代命運相連的新探索新征程新成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歷程,能夠啟發人們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思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筑夢。
[關鍵詞]中華人民共和國;光輝歷程;人民
[作者簡介]常金玉(1986-),男,漢族,甘肅定西人,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郭海云(1968-),男,漢族,青海循化人,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 D6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10-0004-04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在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努力、艱辛探索、艱苦奮斗,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在70年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毛澤東在開幕詞中莊嚴宣告,“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①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從此開啟了砥礪奮進的新征程。
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新中國”)壯麗70年的奮斗歷程,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與時俱進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歷史變革、歷史成就,為堅定新時代黨向人民、向歷史、向時代做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為進一步更加深刻認識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部署協同發力,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中國的成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標識。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紀念。
1949年以前的中國,處于民族危亡、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匪患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年代,可謂是“人將不人、國將不國”的亂世窘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它既表明了中華民族已經實現了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又宣告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時代的到來,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新中國70年的奮斗歷程,譜寫了輝煌的新篇章,奏響了時代的新樂章。這70年,以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正式確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黨的十八大為標志和界限,大體上有三個時期彰顯了新中國壯麗70年的光輝歷史,中國社會發展進步舉世矚目。
(一)從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創造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的人民大眾首要的是治好戰爭的創傷,進而逐步奮力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民主共和國,這是一個新社會“山河重整,百廢待興”歷史發展的必然。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個時期,國家的性質是一個特殊形態的社會,即新民主主義社會,需要有一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過程。黨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結合當時中國具體實際,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領導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此外,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設。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成功地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創造了重要前提條件。
(二)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是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交匯時期,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改革開放是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反復認真思考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成績與失敗的教訓,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確的,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發展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經驗、展現了光明前景,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②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分析國內國際形勢,緊抓戰略機遇期,銳意進取,擔當作為,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新階段。
(三)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思想是時代的光芒。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思想,偉大的思想照亮時代的航向。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不懈奮斗與堅持,社會發展呈現出新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做出這個重大的政治判斷,是基于當前世情國情黨情變化,社會主要矛盾運動的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面對世界性新問題,面對國內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和時代發展要求,黨領導人民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格局,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國際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全球治理觀,特別是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國際上引起廣泛反響,多次載入聯合國有關文件,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總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今日之中國乃昔日歷史中國的發展變化,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實踐證明,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具有連續性,是不可能割裂的,是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的。新中國最大的歷史成就,就是探索、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讓人民有了話語權。這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結果。
新中國70年的奮斗歷程,向世人宣告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引領下,中國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③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說,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④這70年,在黨的領導下,廣大的人民群眾在實干興邦的偉大實踐中,充分彰顯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為了肩負起建設祖國的責任,必須了解中國的國情,不僅要了解中國的今天,還應當了解中國的昨天和明天。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樹立科學歷史觀、世界視野、國情意識和問題意識,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探索和回答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引線下,對國家的建設既有凱歌行進又有摸石過河的探索,回答了四個重大問題,產生了四大理論成果,取得了偉大成就。“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向何處去”成為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頭等重要的問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是鄧小平在冷靜分析從建國到1978年間三十年的中國現實,提出并將回答的重大問題。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顯示了黨順應時代潮流,勇敢開辟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的堅強決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總結了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經驗,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條件下,把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鄧小平理論。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20世紀的中國又一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啟了中華民族“富起來”的新征程。
“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內發生嚴重的政治風波。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低谷,出現了嚴重的曲折,這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面臨空前巨大的困難和壓力。黨和國家處在決定前途命運的重大歷史關頭。面對處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風云變幻的特殊時期,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中華民族迫切需要一個新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迫切要求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新形勢,科學判斷國內外形勢,全面把握大局,進一步把理論和實踐、繼承和發展結合起來,從容應對困難和風險,集中全黨智慧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最終目的是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用事實來證明黨的宗旨、信念和對國家、對人民、對歷史的負責態度,集中起來就是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了21世紀。
“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奮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在諸多領域的發展要求必須與時俱進,原有落后的不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體制機制必須予以改進創新。由于相對滯后的諸多體制機制在一定程度阻礙了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難以在物質文化發展上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好地滿足與享受。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以寬廣的眼光觀察世界,汲取全人類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抓住戰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勇于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根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加強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為推進中國特色會主義事業提供了理論指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中國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這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什么階段、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⑤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展,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深層次的、根本性的歷史變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與行動綱領,更是人民生活幸福感、滿足感提升的根本遵循。
回顧新中國的70年奮斗歷史,中國人民無時無刻不在自豪地閱覽這部歷經曲折又閃耀光芒的偉大“史著”,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奧秘,永遠為黨和人民新的偉大事業“取經”,擔當使命。
(一)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國家鑄造輝煌的根本保證和強大后盾。新中國70年的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才能走向獨立和富強,才能實現現代化,充分保證各項事業取得根本性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肩負使命,不忘初心,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堅定不移地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新的偉大事業、推動新的偉大工程、引領新的時代步伐。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一路風雨同舟、披荊斬棘、砥礪奮進,中國共產黨克服和解決各種紛繁復雜的問題,以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得中國發展富強、中國人民生活富裕,正視問題,踏鐵有痕,實干興邦,以“越是艱難險阻越向前”的英雄氣概、“狹路相逢勇者勝”斗爭精神,實現了中華民族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新時代,我們已站上一個新的歷史起點,開啟了新的奮斗征程,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全國各族人民要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勇于擔當,以求真務實作風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確保黨始終縱覽全局、協調各方,共同奮進新時代。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必由之路和鮮明旗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有一個方向問題,即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一步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鑒于中國的歷史與國情,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而開創的唯一正確道路,書寫著中國人民無數次的偉大探索,凝聚著中國人民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艱苦卓絕的努力,是近現代以來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國家興盛、民族復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和各項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面旗幟,指引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方向、奮進的方向、勝利的方向。新時代,歷史方位已經找準,指導思想已經明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是為了全國各族人民實現自己的利益、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業。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以人民為中心,銳意進取,埋頭苦干,堅定“四個自信”,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
(三)中國特色的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持續動力。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的的重要法寶,是黨和國家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⑦正因如此,黨領導下的中國發生巨變,創造了世界發展的奇跡。改革開放給中國和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生機和活力;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嶄新局面;改革開放給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指引了新方向。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繁榮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和諧社會建設成效顯著,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⑧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在中國進入新時代的改革大潮中,始終要利用好40多年的經驗,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永不停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新時代的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的必然。思想理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奮斗創新和前進,是推動新中國偉大變革和充滿活力的根本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創造者,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實踐證明,毫無疑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⑨
①毛澤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致開幕詞[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65617/166495/10002852.html.
②③⑦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12-19.
④查建國,夏立.把握新中國輝煌70年內在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5).
⑤⑧李大光.略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幾個創新點[J].治理現代化研究,2019(03).
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03-04.
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