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迪
摘 要:2018年以來,陜西省檢察機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要求,積極發揮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著力營造有利于企業平安經營的社會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良性發展的生態環境。同時,認真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準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審慎采取強制措施,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強化服務保障民營經濟發展效果。針對工作中的問題與不足,認真總結工作經驗,樹立正確司法理念,不斷強化工作措施,努力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關鍵詞:民營經濟 檢察職能 法治保障 健康發展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充分發揮檢察職能、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是檢察機關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為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我們對2018年以來全省檢察機關有關工作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去年以來,全省各級檢察機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要求,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強化工作措施,充分發揮檢察職能,為服務保障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提高政治站位,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要求
樹立大局意識,增強責任感使命感。通過召開黨組會、黨組理論中心組集中學習、專題研討等多種方式,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重要講話和中央、省委關于平等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要求,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保障服務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系列規范性文件,充分認識民營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主動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新環境、新需求,把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常抓不懈。
制定有效措施,抓好貫徹落實。認真貫徹落實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出臺了相關措施。陜西省人民檢察院院2018年5月制定了《陜西省檢察機關服務優化提升營商環境12條措施》,11月又制定下發了《陜西省人民檢察院關于依法保障和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20條,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全省各地也紛紛出臺了相應的貫徹意見。如,西安市人民檢察院制定了《依法服務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的意見》,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提供“一站式、全覆蓋”服務,營造“親商、安商、育商、聚商、富商”的良好環境;西安鐵路運輸檢察院印發《關于依法保障和促進涉鐵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二十條措施》,為保障和促進民營經濟提供優質法律服務。
加強溝通聯系,主動為民營企業服務。省院充分發揮工商聯和商會聯系面廣、信息來源多、整合資源能力強的優勢,通過召開“充分履行檢察職能,服務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新聞發布會、與省工商聯座談等多種形式,努力提升服務質效;同時,積極開展“走近12309、檢察為民新體驗”“檢察護航民企發展”檢察開放日等活動,邀請民營企業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來省院和各市院視察工作,認真聽取意見建議,并組織開展“涉非公經濟案件立案監督和羈押必要性審查專項活動”,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西安、寶雞等市院加強與工商聯和商會組織的協作,聯合出臺支持企業家創新創業和服務民營企業發展措施,共同研究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法律風險和法律問題。
(二)立足檢察職能,積極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全省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嚴厲打擊涉企刑事犯罪、經濟犯罪和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積極營造有利于企業平安經營的社會環境、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創新發展的法治環境。
積極發揮刑事檢察職能,著力營造有利于企業平安經營的社會環境。一是充分履行立案監督和偵查監督職責,加強對涉民營經濟犯罪案件法律監督。積極開展對偵查機關以刑事手段插手經濟糾紛專項監督活動,堅決防止該立不立、不該立亂立、久偵不結以及選擇性執法等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發生,著力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去年以來,共受理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涉嫌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案件 142件,監督立案102件;受理公安機關不應當立案而立案的涉嫌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案件135件,監督撤案115件;糾正偵查活動違法情形164件。二是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聚焦重點行業、領域,嚴厲打擊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和惡勢力犯罪團伙以暴力、脅迫等方式向企業收取“保護費”,欺行霸市、強買強賣以及暴力討債、非法拘禁企業人員等犯罪。去年以來,全省對非法高利放貸黑惡犯罪批捕597人,起訴430人;對欺行霸市的黑惡犯罪批捕252人;對強攬工程的黑惡犯罪批捕280人,起訴198人;對以非法手段插手民間糾紛、討債要債的黑惡犯罪批捕153人,營造有利于企業正常經營的社會環境。三是積極投入重大社會穩定風險防范化解專項行動。嚴厲懲處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校園貸”“套路貸”等嚴重危害金融安全犯罪,批捕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662件952人,起訴753件1294人。四是從重打擊擾亂市場秩序、侵犯投資者利益的刑事犯罪。去年以來,共依法批捕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1592件2566人、起訴1807件3249人,批捕侵犯非公企業和非公經濟人士合法權益犯罪323人、起訴358人;批捕侵犯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和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犯罪108人、起訴129人,同比分別增長120.4%和143.4%,積極為民營企業營造風清氣正的市場競爭環境。
強化民事、行政檢察職能,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一是加大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的打擊懲治力度,切實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和各類人群的合法權益。2018年12月,省院制定下發了《陜西省檢察機關民事虛假訴訟監督案件辦理指南(試行)》,從線索來源、線索管理、初步核查、立案、調查核實、審查處理等六個方面對辦理民事虛假訴訟監督案件做出了辦案指引,進一步防范和查處民事虛假訴訟,維護訴訟秩序和司法權威。去年以來,全省檢察機關辦理虛假訴訟案件15件,提出檢察建議20份,其中省院指導商洛市院辦理的柞水縣曹某31起民間借貸系列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西安市雁塔區院辦理的陜西鵬豪實業公司虛假訴訟監督案,被最高人民檢察院選入第14批指導性案例,印發全國檢察機關,為辦理同一類型案件提供了重要參照。二是圍繞服務經濟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民利,加強對民事生效裁判結果的監督。如,省院辦理的陜西風馳營銷策劃公司與西安市添好實業公司委托代銷合同糾紛案,省院抗訴后西安市中院再審改判,為申請人風馳公司挽回直接經濟損失200余萬元,該案被西安市政法委評為“2017年全市政法系統優秀偵辦案件”。三是充分發揮執行監督職能,切實維護涉訴企業的合法權益。如西安市院辦理的碑林區法院超越職權變更執行標的案,通過檢察監督,為被執行企業興正元公司挽回經濟損失200余萬元,解決了困擾企業多年的拆遷安置問題,依法保護了企業的合法權益。
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2018年以來,省院結合陜西實際,部署開展了陜北油煤田污染和退耕還林、關中非法采砂及違法建筑破壞土地、陜南秦嶺生態和水源地保護、保護黃河等重要濕地專項監督活動,挽回、復墾被非法改變用途和占用耕地3774.6畝,督促清除處理違法堆放各類生活垃圾28789噸,督促回收和清理生產類固體廢物1722噸。同時,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鐵路線下運行安全、“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等一系列專項監督活動,使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食品、藥品安全等問題得到有效治理和改善,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自然環境,努力實現公益保護與民營經濟的協調均衡發展。
(三)改進工作方法,強化服務保障民營經濟發展效果
全省檢察機關積極落實最高人民檢察院規范辦理涉民營企業案件的11個執法司法標準,認真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堅持打擊犯罪與保障權益并重,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
準確把握涉及民營經濟案件的法律和政策界限。樹立謙抑、審慎、善意的司法理念,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民營企業經營者個人犯罪與單位犯罪,堅決防止把經濟糾紛作為犯罪處理,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創新創業積極性。如,涇陽縣院在辦理樂華歡樂公司開發部總監胡某、管理部總監曹某涉嫌職務侵占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時,發現曹某參與犯罪數額為2萬多元,不符合“兩高”規定的立案標準,對曹某依法決定不起訴,只對胡某提起公訴;在辦案中,針對該公司在管理中的漏洞發出檢察建議,幫助該公司完善制度,有效維護了民營企業家的利益。
審慎采取強制措施。省院要求全省各級院在辦理涉民營企業案件時,辦案前要考慮運用何種方式不至于影響民營企業的形象聲譽,辦案中要考慮使用何種手段維護民營企業正常運行,辦案后要考慮如何使民營企業盡可能挽回損失、走出困境,務必慎重使用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對涉民營企業案件要做到每案必審,加大羈押必要性審查力度,盡量采取較為輕緩、寬和的措施,穩妥處理司法辦案與穩定的關系,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寶雞市院出臺規定,對涉民企案件,一方面嚴格區分“七個界限”,防止隨意侵犯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問題發生;另一方面要堅持“六個嚴禁”,慎重使用搜查、扣押、凍結、拘留、逮捕等措施。今年上半年,全省不捕非公企業事業單位人員共145人,不捕率達31.59%。三原縣院在辦案中堅持“六個不輕易”,即:不輕易傳喚企業負責人、不輕易查封企業賬冊、不輕易扣押企業財產、不輕易凍結企業賬戶、不輕易動用警車進企業辦案、不輕易發表影響企業形象和聲譽的報道。西安鐵檢院在辦理民營企業家王某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過程中,辦案人員到案發地、王某企業所在地進行實地調查,聽取涉案企業人員、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行業管理部門的意見,及時變更強制措施,取得了良好辦案效果。
認真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罪行較輕、社會危害性較小、主觀惡性不大的,具有法定、酌定從寬處罰情節的,積極挽回犯罪損失、認罪認罰的,依法從輕、減輕處罰。2018年以來全省共不起訴民營企業人員127人。認真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今年上半年,全省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環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率為55.2%;其中,適用速裁程序案件62件,占認罪認罰案件31.5%,高出刑事案件整體適用率20.4個百分點。
積極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作配合。主動加強與地方黨委、人大、政府、紀檢監察、工商聯等部門聯系,力求形成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合力,依法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省院與省監委聯合印發了《陜西省檢察機關與監察機關辦理職務犯罪案件工作銜接暫行辦法》(以下簡稱《銜接辦法》),統一證據收集審查標準與辦案要求,保障職務犯罪案件順利查辦;漢中市院與市場監管局聯合印發《關于在檢察公益訴訟中加強協作配合促進食品藥品安全保護的意見》,強化在線索移送、調查取證、訴前程序、起訴工作等方面的協作配合,共同研究解決工作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高行政執法和檢察公益監督能力。妥善處理因民營企業生產經營問題引發的發生在檢察環節的群體性上訪,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共同做好群眾安撫和善后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民營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如,府谷縣某民營企業拖欠百余名工人工資近1000萬元,工人停工上訪,勞動監察部門準備對企業負責人以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移送公安機關;府谷縣院及時介入,通過走訪企業和與工人談話,深入調查核實企業經營狀況和欠薪原因,準確把握民營企業惡意欠薪和確因生產經營困難欠薪的法律界限,與公安、勞動監察部門進行溝通協調,協助政府與工人和企業溝通化解矛盾,促使企業負責人主動籌集資金支付欠薪,取得諒解,既維護了工人合法權益,又避免了因執法不當影響民營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及時化解社會風險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積極拓展檢察機關服務民營企業渠道。一是主動提供法律服務。結合辦案,以法律講座、以案釋法等方式,加強對企業人員法律培訓和法制宣傳,深入分析和把握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幫助企業提高規范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西安市院在高新區清華科技園設立“服務科技創新檢察工作站”,開通危害科創案件快速辦理通道、科技人員維權窗口,設立專家以案說法等欄目,定期發布法律知識、提供法律咨詢;同時,深入西飛公司、中航工業一飛院開展“體驗式調研”,幫助企業建章立制。二是拓展法律服務渠道。充分發揮檢察機關視頻接訪系統、12309檢察服務中心及網絡服務平臺、檢察門戶網站等多種平臺作用,打造“信、訪、網、電”四位一體的涉企訴求接待受理體系,對破壞營商環境的控告、申訴、舉報,對投資者、創業者及其律師反映的有關問題,實行快速分流、依法受理、優先辦理。通過這種“一站式、綜合性”的網絡平臺,進一步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便民服務理念,為民營企業和人士尋求司法救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三是拓寬服務平臺。利用微博、微信和官方網站形成宣傳矩陣,針對群眾和企業關心的法律政策和典型案例,開展針對性的以案說法工作。堅持檢務公開,廣泛接受社會各界查詢和監督,確保信息公開透明。西安市長安區院利用微信公眾號,企業可以通過網絡預約和查詢行賄犯罪檔案,為企業提供高效、快捷法律服務。
二、存在問題
我省檢察機關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司法理念還沒有完全轉變
有的檢察機關在辦理涉及民營經濟的職務犯罪案件過程中,服務意識沒有完全樹立,平等保護的觀念需要進一步增強,在具體案件辦理中還不同程度存在就案辦案、機械執法的情況,服務民營經濟的自覺性、主動性還不夠。
(二)辦案人員能力水平還有待提升
涉民營經濟案件法律政策多,案件取證難、罪與非罪認定難,許多問題難以準確把握。在辦案中,尤其是對于涉產權保護案件,收集、固定證據的意識和手段不強,偵查取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隨著涉商犯罪案件科技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涉案領域不斷擴大,涉案知識層面不斷加深,一些檢察干警的辦案能力和知識儲備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
(三)部門間協作需要進一步加強
雖然各級院大多與有關部門建立了工作聯系機制,但協作力度不夠,服務保障措施落實不到位,工作尚未形成合力。辦案機關仍然存在執法司法理念、標準、方式不夠統一的情況,對一些具體案件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定性處理存在分歧,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效果。
(四)監檢銜接不夠規范、效率不高
我們與省監察委制定的《銜接辦法》有些規定不適應辦案實際情況,亟待修改完善。在辦案過程中,各市與監察委的工作銜接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不順暢、不規范的問題。
(五)宣傳力度不夠
檢察宣傳的范圍、方式、力度、深度還需要大力加強,特別是自偵部門轉隸后,很多民營企業對檢察機關控告、申訴、民事、行政監督及公益訴訟等職能職責不熟悉,對檢察機關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機制和具體措施不了解,導致民營企業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不懂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
三、工作思路
雖然我省檢察機關在保障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和支持民營企業創新創業方面積極作為,但是,職能作用發揮得還不夠。全省檢察機關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認真總結工作經驗,不斷強化工作措施,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提高政治站位,不斷增強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自覺性
進一步充分認識檢察機關在依法保障和服務民營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委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決策部署上來,主動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新環境、新需求,增強服務保障的自覺性和針對性,拓寬服務渠道,規范執法行為,增強服務實效。
(二)牢固樹立“謙抑、審慎、善意、文明、規范”執法辦案理念,努力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
認真落實最高人民檢察院規范辦理涉民營企業案件的11個執法司法標準,切實轉變司法理念,堅持各類市場主體訴訟地位平等,對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在法律上一視同仁、平等保護。嚴格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等法律原則和制度,主動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司法需求,正確處理打擊與保護的關系,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及經營者合法權益。認真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實現辦案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
(三)進一步發揮好檢察職能,精準服務保障民營經濟發展
加大業務培訓力度,增加辦案人員知識儲備,著力建立新型、復雜、疑難高科技犯罪的專業化辦案團隊,提升司法能力水平,確保涉商案件辦理專業、高效、客觀、公正。進一步找準檢察工作服務和保障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切入點和結合點,積極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檢察職責,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打擊、保護、預防、監督、教育職能,為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促進民營經濟健康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
(四)加強協作配合,著力形成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工作合力
加強同地方黨委、人大、政府、人民法院的溝通聯系,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制,共同研究解決保障和促進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與監察委的協調銜接工作,嚴厲打擊涉民營經濟發展的職務犯罪案件;加強與行政執法部門的聯系,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街接機制,整合執法司法資源,形成工作合力,不斷提升涉企案件辦案質量;加強與工商聯和商會的協作聯系,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定期通報情況、共同開展調研等協作配合機制,認真研究解決民營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法律難題,努力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誠信有序的市場環境。
(五)強化宣傳,努力營造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注重信息化建設,通過加強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科學技術在檢察監督中的研發運用,充分發揮電話、視頻接訪系統、“12309”舉報網絡平臺作用,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務。綜合運用微博、微信、微視頻、公益廣告等方式,在民營企業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及時總結宣傳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好做法、好經驗、好案例,積極傳播檢察“好聲音”和法治“正能量”,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