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萍
摘 要:以文化為紐帶打造現代新型和諧鄰里關系,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維護和鞏固現代新型和諧鄰里關系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建立合作互助的鄰里關系,是每個市民的基本素質要求,也是一種現代文化,因而鄰里溫情當以文化來激活,當以文化為基礎,當以文化為載體,全面營造和諧向上、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因此,在社區建設過程中,要把文化貫穿管理始終,要把服務貫穿為民始終。
關鍵詞:社區文化;管理和服務;現代新型和諧鄰里;關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8 — 0102 — 03
古人云:“遠親不如近鄰”。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過去一個單位的人們住在一幢樓或一個院里,家長之間是同事,孩子們是同學、是伙伴,彼此見面打招呼,平時有空常串門,逢年過節禮尚往來。可現如今隨著一幢幢商品樓房的崛起,在獨門獨戶的居民樓里,鄰里之間更多的是陌生、是漠然、是戒備,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有人甚至稱中國城市陌生居住時代已經到來。
鄰里不該是“熟悉的陌生人”。鄰居,是伴隨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客觀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有言:“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和睦。”可見,鄰里關系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時代怎樣變遷、社會怎樣發展,鄰里關系都不是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倘若鄰里關系走向疏離和冷漠,不僅會影響居民間的感情,而且可能因為鄰里間的隔閡而降低社會的信任的溫度,這種現象與文明社會的發展趨勢極其相悖,應該成為社區治理的題中應有之意。要善用溫情化解鄰里守望堅冰,讓“熟悉的陌生人”不再陌生,成為好鄰居、好朋友,進而促進社區和諧,提升社會的文明水平。
齊齊哈爾市建華區建設街道欣豪社區就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以“紅色物業”為主線的鄰里中心,通過打造“九園一灣”、引進服務項目,讓鄰里的心一下子通了、居民與居民之間、居民與物業之間、居民與社區之間、居民與黨組織之間的聯系也多了,真正形成了一種文明的溝通機制,無不體現文化底蘊,不僅愉悅了鄰里,也增進了小區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一、針對建華區鄰里關系的綜合描述
(一)存在問題
1.鄰里情逐漸消失。“現代社會的鄰里情,雖然不能絕對地說‘完全沒有了,‘淡漠卻是普遍而嚴重的。”作為全市乃至全省最大棚戶區改造后的欣豪社區,在前期是全市面積最大的平戶區,小區環境“雜、亂、差”,可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是非常融洽,茶余飯后老人們聊家常、孩子們玩耍嬉戲、婦女們一邊聊天一邊忙手工的溫馨畫面卻是隨處可見,而隨著2013年居住條件的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這種關系卻是“難得一見”了。可以說,今天清淡的鄰里情,并非人為結果,而是現代居住條件改善所造成的。
2.“串門”已成往事。“過去關系好的鄰居,最常做的事就是串門。可現在,串門不流行,也不現實了。”擁有豐富社區工作經驗的建華區建設街道欣豪社區黨組織書記陳立群分析:“我們這個小區多是回遷居民,以前鄰里關系非常融洽,可是動遷后,以前的‘老鄰居都變成了‘新鄰居,而且很多鄰居都來自四面八方,心存戒備讓‘串門早已成為一樁往事。”可以說過去串門,上哪家看,都和自家一樣,如今,有了貧富懸殊,人們也就有了隱蔽的意識,鄰里交流就只能借助公共空間,所以串門、聊家常的現象也就越來越少了。
3.鄰里糾紛越來越多。筆者在調研中發現,隨著居住條件的不斷完善,鄰里之間的糾紛卻越來越多。欣豪社區黨組織書記陳立群表示:“過去,左鄰右社的,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都到場,雖然平時生活中,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也會有一些小摩擦,但是可能一兩天就過去了。現在不行了,因為很多回遷居民還保留著大雜院的生活習慣,隨地扔垃圾、樓道里亂堆亂放、使用上下水不注意造成堵塞等生活糾紛就出現了,往往是難以自行化解的,所以需要社區出面調解的糾紛也就越來越多”。
(二)原因分析
1.鄰里關系癥結之一:缺乏溝通互信。現在大多數樓房都設有安全門,而且因為工作的原因,人與人之前的溝通了解就越來越少,特別是左鄰右舍的,可能住個幾年都不知道樓上樓下住的是男是女、是胖是瘦了。再加上,現在信息傳播速度快,哪個小區出什么事了,誰出于好心被騙了,誰家的小孩被拐了,讓所有人都提心吊膽,不敢相信任何人,這樣現代人就一個比一個活的戰戰兢兢,一個比一個缺乏安全感,所以在小區內能看到孩子們無憂無慮的嬉戲、人與人之間不設防的溝通交流也就越來越少了。
2.鄰里關系癥結之二:社區建設缺失。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一個小區有了小花園、大花園、中心湖、兒童游樂園、健身區等等。我們的社區硬件條件是越來越好了,但是社區軟件建設仍然是缺失的,比如社區活動、社區服務等,一些社區還存在不足。可以說軟件建設的好才能真正的構建和諧社區,改善鄰里關系。軟件包括定期的比賽活動、弱勢群體的日常關懷、居民心靈溝通、生活溫馨提示和學習班等等,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居民更好的融入社區,成為一家人,也能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讓矛盾激化。
3.鄰里關系癥結之三:利己主義嚴重。有的鄰居之間利益至上,利益面前互不相讓,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朝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比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干預。沒想到,這位宰相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捎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見書明理,立即主動把墻往后退了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墻讓后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這個故事說明,鄰里之間相互謙讓、相互諒解,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沒有處理不好的鄰里關系了。而現在的鄰里關系往往缺乏互謙、互讓,互諒,也就導致了矛盾糾紛的不斷出現,鄰里關系的越來越淡漠。
二、建華區欣豪社區的主要作法
欣豪社區原名號中社區,曾是全市最大的集中連片棚戶區,經2015年棚戶區改造后,現已成為建華區東部集居住、商業、娛樂等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區。現有居民9880戶、2.8萬人,社區建制是黨委,下設3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02人。社區黨委按照建華區城市黨建“23456”工作思路和“四維”服務群眾工作模式要求,堅持“黨建引領、服務先行”工作理念,推行以點、線、面、體為內容的“四維”服務群眾工作法,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鄰里中心,創新打造“九園一灣”服務項目,為群眾提供全方位服務。
(一)找準切入“點 ”,發揮黨員作用。實行社區黨建網格化管理,把服務群眾作為社區黨建工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設立黨員志愿者服務的“愛心園”、解決鄰里糾紛的“順心園”、全民健身的“康樂園”、關心關愛青少年的“益智園”,推行網格黨員設崗定責、亮身份做貢獻等活動,將黨員的作用發揮到網格各點上,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讓黨的組織建在網格上,黨員作用發揮在網格中。
(二)構建延伸“線”,多方聽取民意。推行“民情流水線”工作方法,堅持“民聲我聽、民情我知、民憂我排、民困我幫”,設立“民意園”,建立以黨員為主體的社區黨委、片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三級”網格信息員隊伍,黨員在網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社區與居民的連接線、溝通橋和傳送帶。延伸民情收集線,及時掌握民情民需,通過完善民情搜集、民情辦理、民情反饋、民情監督“四道”作業流程,暢通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
(三)擴大覆蓋“面”,匯聚共建合力。建立社區黨建聯席會,打造“共建園”,以“攜手共建,共同行動”為主題,實行輪值主席制度,推行“社區+企業+機關+醫院”的共建模式,構建區域化社區大黨建格局。通過聯合社區醫院設立敬老助老“頤樂園”,為社區年老的居民提供保健和健身指導。通過聯合市圖書館設立感受知識力量的“悅讀園”,有圖書1000余冊,具有市圖書館的同樣借閱功能,可以與市圖書館通借通還,實現了資源共享、共贏發展。
(四)打造綜合“體”,建強服務陣地。通過建立“一站式”政務服務大廳、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創業園”、黨建教育基地“紅色港灣”,打造以“人民至上”為宗旨的“紅色物業”,引進愛民養老院、中國科學院幼兒園、笑樂美家政等社會組織服務,為社區居民解決物業糾紛、看護無父母看管早放學的學生、培訓家政服務人員,創新實施“五項”民心工程,著力打造有“溫度”的社區黨建服務綜合體,讓社區處處體現為民的文化氣息。
三、建華區欣豪社區的主要成效
(一)通過黨員引領,讓鄰里文化凝聚人心。通過組織選派、群眾聯薦、個人自薦三種方式,選拔出網格長和黨員小組長各20名,形成“網格長+小組長”的服務體系,做到“四必知四必做”,即:總體情況必知,做到臺賬完善;社情民意必知,做到經常走訪;特殊居民情況必知,做到重點服務;惠民政策必知,做到宣傳落實到位。網格長日常工作攜帶“小冊子”,發放格長“聯絡卡”,采集轄區居民基本信息和協調解決轄區居民生活中的難題。黨小組長負責聯系轄區內的黨員開展各項活動。目前,網格長共走訪居民1000余戶,收集信息500余條,聯系困難群眾26人,建立居民信息檔案3000余冊。小組長共聯系黨員90余名,包扶困難黨員5名,組織開展黨員活動10余次。
(二)通過解決民困,讓鄰里文化溫暖人心。社區通過推行“民情流水線”工作方法,延伸民情的收集線,及時掌握民情民需,通過完善民情搜集、民情辦理、民情反饋、民情監督“四道”作業流程,暢通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截止目前,社區通過“民情流水線,搜集各類信息47條,已為20多戶居民解決難題13件,對困難家庭進行救助3次、金額5000多元,調解矛盾糾紛28起,拆除社區違建及亂堆亂放39處,駐區的大型糧油企業為居民提供平價糧油供應2次,真正的做到讓利于民。通過建立“和諧鄰里”微信群,有困難需要幫助的社區居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得到幫助,如一位臥床的老人需要輪椅,就發布在微信群里了,第二天一早,就有人把輪椅送到了老人家門口,這種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和正能量在群里繼承延續和傳播。
(三)通過區域共建,讓鄰里文化匯聚人心。社區與共建單位本著“共筑共建、互惠共贏”的目的,全年組織開展了文藝演出、知識講座、專題研討、扶貧濟困、大型義診、露天電影放映等一系列活動,共開展消防安全講座、防震減災、法律知識、健康養生宣傳講座近10余場,義診活動3次,紅色電影展播2次。同時,社區把功能性黨支部自發的“鄰睦大聚會”和“鄰居節”,在為期2個月的“鄰居節”活動中,設計了“百家宴”、“趣味運動會”、“書畫展”、“技能展示”、“廚藝展示”和“我為社區做貢獻”“我為社區提建議”、人才交流會、共建座談會等多項活動和多個為民服務的項目,進一步增進了進社區居民鄰里關系。在全社區推開,并形成一種社區文化。并在全社區推出了“相識、相知、相助”的“鄰里三相”活動,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全市首家鄰里中心,不但引導鄰里之前溝通互信,也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和載體,組建志愿服務隊,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提升了社區居民的文明素養,同時也促進了“親人善鄰、和睦融洽”的新型鄰里關系。
(四)通過拓寬服務,讓鄰里文化暢通人心。社區堅持以“紅色物業”為主線,通過黨群服務中心和鄰里中心“兩個中心”先后打造了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創業園”、黨建教育基地“紅色港灣”等“九園一灣”和愛民養老院、中國科學院幼兒園、笑樂美家政等6個服務項目,特別是為了化解回遷小區物業糾紛多的問題,欣豪社區通過發揮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在全社區推行“紅色物業”的工作主線,進一步明確了鄰里關系與社區文化管理的原則、方法,有效促進了城市精細化管理、零距離服務,進一步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僅2018年,化解物業糾紛達273件,組織召開業主委員會與物業座談會17次,組織居民與物業聯合開展“‘家庭聯誼會”、“我為小區添綠色”等富含文化底蘊的各項活動9場,不僅在全社區營造了健康、和諧的社區文化氛圍,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業主、住戶對于物業管理服務的認同和支持。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重視營造現代和諧的新型鄰里關系,營造這種鄰里關系就要從每個小區、每個社區做起,讓“文化鑄魂”凝聚陌生鄰里溫情,讓同住一幢樓、同居一個社區的居民,珍視鄰里情誼,密切鄰里之間的和諧關系,為助力現代社會文明進步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參 考 文 獻〕
〔1〕邵志聰.對構建和諧社區鄰里關系的幾點思考〔J〕.蚌埠黨校學報,2009,(01).
〔2〕閆文鑫,現代住區鄰里關系的重要性及其重構探析——基于社會交換理論〔Z〕.2010(10-3).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