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觀珍 王杰 王晶
摘 要:新聞輿論在防災救災過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抗日戰爭時期,《新中華報》作為陜甘寧邊區黨和政府的喉舌,每當重大自然災害發生之時,它積極披露災情,喚起社會的同情;詳細報道救濟情況,提高災民戰勝災難的信心;報道防災措施,起到了積極防御,未雨綢繆的作用?!缎轮腥A報》關于陜甘寧邊區防災救災工作的報道,對于今天新聞輿論的救災宣傳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中華報》;陜甘寧邊區;救災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8 — 0108 — 05
由于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家。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是一個基本國情。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中華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扶貧濟困,改善民生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侵略,災害頻仍,天災人禍相互交織。為此,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實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救災措施,其中利用新聞輿論進行救災宣傳就是當時極具特色的一種方式??箲饡r期的《新中華報》作為陜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和中共中央機關報,其緊隨抗戰形勢和革命任務的變化,服務服從于抗日民族戰線大局,高度關注國計民生,每當災害發生,及時大量報道災情災況及邊區救災措施和成效,不但為邊區的根據地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具有重大的現實借鑒意義。
一、《新中華報》關于災情及救災工作的報道
1.客觀披露災情,喚起社會同情
抗戰時期,國內外矛盾錯綜復雜,戰火紛飛,社會動蕩。國民黨政府為了掩蓋矛盾,粉飾太平,對于自然災害的報道總是遮遮掩掩,謊報瞞報,使得廣大百姓不明真相,往往貽誤救災最佳時機,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損失。與此相反,每當災害發生,作為邊區喉舌的《新中華報》總是及時報道災情、災況,使民眾及時了解災情的性質、原因、危害程度,從而及時采取防范措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同時也可以喚起社會同情,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到救災工作中來。
1940年,陜甘寧邊區相繼遭受了嚴重的旱、水、雹、風、病等自然災害,尤以6、7、8、9月最為集中,致使邊區各縣損失極大,給人民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困難。為了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1940年7月到9日的《新中華報》連篇累牘地報道了當時的災情:延河水猛漲為災,泛濫之廣為二十年來所未有,沿河居民損失極大,很多的莊稼都被沖壞了。繼大雨之后,陜甘寧邊區各縣又冰雹成災,各地損失慘重:“華池……打死羊30只,牛3條,驢3頭?!镜ぁ?8個村莊,均遭雹災,深處積雹尺余。”〔1〕此外,新寧、安定兩縣在雹災后也遭受了極大地損失:“據統計,受災者,共238戶,1,388人。現該地人民,無現口之糧,約三分之二,紛紛請求救濟?!薄?〕而作為重災區的志丹縣更是在旱、水、雹災后損失慘重,“據初步統計,單以水災及雹災一項損失,全縣已達6,000余畝,作價100,000元。其中以一三區臨近河川之地,損失最大。計一區被水沖去羊1371只,驢21頭,牛12頭,豬12只,人4名,受災248戶,災民458民。三區受災126戶,災民690名。”〔3〕伴隨旱、水等災害而來的是各種流行傳染病,《新中華報》在1940年9月26日接著報道“延安等縣又發生腦脊髓膜炎及猩紅熱等瘟疫,僅盤龍一區,及死人500余”〔4〕。
2.及時報道救濟情況,以安定民心
自然災害的發生不僅對人、財、物造成巨大損失,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恐慌,使民眾被恐懼的陰影所籠罩。通過對災荒救濟情況的報道,可以驅散民眾心中的恐懼,給民眾帶來希望。所以,《新中華報》大篇幅地報道了當時的災荒救濟情況。具體內容如下:
(1)關于政府撥款救濟的報道
抗戰爆發后,陜甘寧邊區連年遭受著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日偽軍的進剿和國民黨的封鎖,出現了大批的災難民。為了改善災難民的生活狀況,邊區政府在經濟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多次撥發賑款用以救濟。據《新中華報》1940年6月14日報道:鄜縣政府為救濟外地逃到邊區的災難民及本縣貧民和抗屬,特撥1,600元充作賑款;1941年1月23日報道:邊區政府為擴大農業生產,救濟邊區以外的難民貧民,特撥???00,000元。此外,為了更好地發揮賑款的作用,《新中華報》還多次刊發賑款發放辦法和注意事項。如1936年邊區田禾欠收,導致1937年很多群眾沒有飯吃,而邊區政府經濟條件有限,所以在撥款救濟的時候只能先救濟最沒有辦法的那部分人,但是在實際發放賑款過程中卻沒有很好的注意到這一點,對此,《新中華報》在1937年6月16日的《救災中應注意的事》一文中強調指出:“……但是我們辦救濟的沒有充分注意這點,還相當的犯了平均主義錯誤。使那些最沒有辦法的難民每人也只分得三兩毛錢仍舊是餓肚,我們目的不是在分的勻,而是要解決一些人的饑餓問題。今后如還有救濟款發下,一定不可再這樣做?!薄?〕《新中華報》通過對政府撥款救濟情況的報道,安撫了民心,提高了民眾戰勝災難的信心。
(2)關于節省救災的報道
1940年,綏德、榆林一帶,旱災尤為嚴重,民眾生活極為困難,“某村二十九家中有十三家缺米,三家討飯,某家七口人,八天只吃七斤米”。〔6〕為了緩解這一災情,救濟災民難民,邊區政府發起了節省救災的號召。1940年6月28日,《新中華報》發文要求各機關團體積極響應邊區黨政軍民的聯合號召,來一個一兩米運動。這一號召發出后,迅速得到了各機關、團體、學校的積極響應,《新中華報》趁熱打鐵,又做了大量的后續報道,如:《響應一兩米運動救濟綏德分區的災民》、《保衛管節省糧食兩萬八千兩救濟綏德災區同胞》、《馬列學院省糧十擔女大發動節省競賽救濟綏德分區災民》、《抗屬也關心綏德災胞工藝社響應節食賑災》等。通過這些報道極大地調動了邊區各機關團體節省救災的積極性,使得邊區形成了節約糧食、救濟災民的熱潮。
(3)關于募捐救濟的報道
邊區的綏德、清澗等地區由于遭受反動力量的多次圍剿進攻,使得大部分農民脫離生產,再加上1936年莊稼欠收,到1937年,糧食極度缺乏,造成了嚴重的災荒,在清澗城內甚至出現了饑民搶糧的現象。邊區政府雖然進行了救濟,但問題并未徹底解決。為了幫助災民走出困境,邊區互濟會發起了募捐救濟活動,得到了各區的大力支持?!缎轮腥A報》在1937年6月23日對募捐成績進行了公布,延水互濟會所獲成績:“中區蘇票大洋30元,糧23斗,黃河區蘇票大洋9元糧數斗,清延區蘇票大洋10元糧x斗,永勝區糧xx,永遠區大洋12元糧x斗,縣級機關白票17元,且這些糧食已經有計劃的分配于紅屬災難民了”〔7〕。1938年,延川縣清延、永勝、東陽三區秋季歉收,群眾生活難以為繼,為了賑濟當地災民,延川縣政府發起了募捐救濟活動。對此,《新中華報》在1939年3月16日刊載的《延川縣府募米二百石解決難民生活發動難民參加生產》一文中作了詳細報道:“延川縣清延、永勝、東陽三區因去年秋季歉收,群眾生活發生很大困難……特呈請邊區政府批準,在各區發起征募二百石細米,一百元大洋,以便救濟該邊區群眾,現已征募足數……?!薄?〕《新中華報》通過對募捐救濟的報道,為人們樹立了榜樣,宣傳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互濟精神。
(4)關于安置災難民的報道
抗戰時期的陜甘寧邊區各地均有災荒發生,所以出現了大批的逃難者,對此邊區政府高度重視,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救濟安置災難民。1937年6月23日,《新中華報》公布了蘇維埃政府為安置難民所采取的辦法:不僅要給難民分配以適當的住所,還要給難民分配土地,并由當地群眾互濟會幫助他們耕種。1940年12月26日的《新中華報》轉載了民政廳對甘泉安置難民的指示:“一、對新來難民,應即舉行入籍登記,作為當地居民……。二、集合一部分勞動力較強之難民,由公家資助,創立新村,進行開荒及開辦紡織社等……?!薄?〕1941年2月2日,《新中華報》報道了邊區青年救國會協助政府,在延安縣中區牛田寺,青年農民學校周圍,籌辦了幾個難民新村,并且決定在當地建立一個大規模的青年農場,吸收難民共同生產。
3.詳細報道預防措施,以防災減災
災后救助十分必要,但終歸是治標之舉,故災前防御,防患于未然,才是治本之策。因此,《新中華報》也對邊區政府的災害預防工作做了宣傳報道。
(1)注意衛生,防止疫病
“由于歷史的關系,邊區民眾至今仍存在著不講究衛生的習慣,人與牲口居住很近,病人不隔離,隨地吐痰,隨處大小便,不洗澡,也很少換衣服。這些都給細菌一個很好地繁殖機會,也就使得傳染病容易流行。”〔10〕所以,邊區非常有必要開展衛生防疫工作。為此,《新中華報》在1939年5月16日刊文,將傳染病視為第二敵人,介紹了傳染病的傳播、危害以及消滅方法,讓民眾了解了衛生防疫的重要性。為了進一步做好衛生防疫工作,《新中華報》刊登了邊區政府開展衛生防疫工作的具體指示:“(一)進行公共清潔打掃運動。(二)進行個人清潔運動。(三)進行掩埋死物運動。(四)當傳染病發生時宣傳群眾隔絕與病人的往來,宣傳群眾對病人不要求神要吃藥。”〔11〕此外,該報在《天花預防法》等文中還發布了科普性的衛生常識,以提高民眾的防疫水平。由于邊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衛生防疫工作的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1940年9月19日的《新中華報》報道:在留守兵團軍醫處加強所屬衛生工作之后,各軍駐區的營房皆寬敞清潔,衛生常識亦多能普遍深入,以致疾病大量減少。
(2)植樹造林,興修水利,防水抗旱
中國的水旱災害尤其嚴重,植樹造林,興修水利是抗旱防水,標本兼治的有效措施。1938年12月10日的《新中華報》刊文指出,邊區耕地漸小,河流日益淤塞,水旱災瀕臨,其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森林,所以提倡在邊區進行植樹造林。而一些地方因為森林茂盛,才會雨量調順,很少甚至沒有發生過旱災。繼而提出建議:其他各地應多注意培植,以調節氣候,減少旱災。此外,興修水利自古以來也是抵御水旱災較為有效的方法。為了讓民眾了解興修水利的益處,《新中華報》多次報道邊區興修水利的計劃和成績,如1939年9月29日報道指出,建設廳預計修水利二千畝,開發長十五里之水渠一條。1937年6月13日報道:“甘泉縣二區一鄉的群眾,為了防止今年的旱災,積極進行修理水利,截至最近止,已修好四十余埫……?!薄?2〕這些報道讓民眾認識到了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的重要性,起到了積極的號召作用,從而動員邊區人民積極參與到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的活動中來,對邊區水旱災害的防止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新中華報》救災宣傳的特點
抗戰時期《新中華報》的救災宣傳發揮了輿論導向的功能,為邊區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并在報道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顯著特點。
1.注重宣傳的時效性
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迅疾而猛烈,所以對于災情需要做出及時的反應。《新中華報》雖然經費和撰稿人員緊張,但極為注重宣傳的時效性,往往能將災情及時的披露出來。如1937年6月18日,延川西區在下雨后不久又下大雹?!缎轮腥A報》于1937年6月29第二版《大雹成災》一稿中即對災情做了具體報道:“……大者如拳,小者如蛋,直下了半個多鐘頭,把夏苗秋苗打的根苗不見,當地農民因今年的災荒極重,更加上雹災,秋收絕望,驚慌萬狀……延安縣中區一二三鄉于二十三日亦遭雹災,秋收夏收亦已完全絕望?!薄?3〕通過這樣的報道,及時披露災情,以免錯過救災時機。
2.靈活整合信息素材
作為根據地黨和政府的喉舌,《新中華報》巧妙地整合信息素材,以減輕災情給民眾帶來的心理影響。如1937年7月6日的《新中華報》,先是真實地報道了橫山縣的遭災情況:“橫山是沙漠地方,糧食生產是異常缺乏,不料七月十八日起至二十五日止,每天下午降冰雹,有碗大的,有拳頭大的,四、五、六、七、八等五個鄉都遭雹災,八區草沙畔地方曾打死農民三個,今年秋收大部分已無希望了?!薄?4〕 讓人們了解了災情的嚴重性,但又在同一日同一版刊登了《雹雨后的幾個意見》,對災后的救治辦法提了三點有效意見,給人們以希望。后來,又分別在1937年7月13日的第二版、第三版刊登了《救濟災雹呵!》、《救濟被雹災的紅屬工署》兩篇報道,描述了救災成效。這樣的報道既讓百姓認識到了災害的嚴重性和救災的重要性,又樹立了人們戰勝災害的信心,減輕了災害給人們造成的心理影響。
(三)善于利用權威信源
災害到來時,由于恐慌無助,人們極易聽信謠言,這時候權威信源就顯得十分重要。權威信源既能安撫民心,又能有效地引導輿論導向?!缎轮腥A報》經??d政府與機關、個人重要的往來信函、領導人參與救災的情況等,破除了謠言,穩定了民心。如1940年7月30日,《新華日報》刊載了中央黨校致邊區互濟會的信函,在信中,中央黨校表明愿將兩月節省所得捐作賑糧,救助綏德等地的受災同胞。1940年8月20日,又刊載了保育院致邊區黨委、邊區政府的信函,保育院表示,全體工作人員決定每日節省一兩米并繼續兩個月,以節省全數獻給災區的同胞們。1939年10月6日,《新中華報》又刊文報道了毛澤東同志特捐款一萬元并代購賑米三萬元,賑濟綏德、榆林一帶災民?!缎轮腥A報》對領導人和機關團體節約救災的救災報道,樹立了黨和政府的威信,增強了民眾戰勝災難的信心。
(四)注重對先進典型的報道
《新中華報》通過對救災典型事跡的報道,不僅能夠起到安撫民心的作用,而且能夠為社會各界樹立榜樣,推動民眾積極參與救災。如1937年6月16日,《新中華報》表揚了甘泉縣一農民,在蘇維埃政府號召下,一個人捐出糧食三石救濟當地災民;1937年8月13日,又褒揚橫山縣在賑濟過程中做法得當,取得了良好效果,紅屬難民均說政府公道,并將之經驗加以總結推廣,其具體做法是“首先召開了各區內務科聯席會議,討論了救濟的辦法,先給該區發了的款子,區一級按照買糧價格,如數買成糧食,又將各地紅屬難民徹底統計清楚,按有辦法與無辦法的程度高低分成等級來救濟,使最困難的紅屬難民解決了目前的困難,在賑款中沒有絲毫舞弊情形發生?!薄?5〕
三、借鑒《新中華報》報道救災形式,發揮新時代大眾媒介的在防災救災減災工作中的作用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盡管,新聞輿論載體的多樣性與抗日戰爭時期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報紙作為新聞媒介的主要形式,仍然發揮著無可取代的作用。《新中華報》的宣傳救災的形式、特點、經驗,在當代防災救災工作中仍有借鑒意義。
(一)利用新興媒體的快捷便利,提高救災工作的時效性
自然災害發生時,時間就是生命。災情披露的越及時,信息發布的越詳細真實,救援工作就會越迅速、越有效??箲饡r期的陜甘寧邊區也正是由于能夠利用報紙及時的披露災情,才得以更好地完成邊區的救災工作。如今通信技術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涌現出了許多的新興媒體,包括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網絡媒體主要有搜索引擎、門戶網站、電子郵件、網絡社區、博客、網絡視頻、網絡電視臺、互聯網電視等。移動媒體主要有手機短信、手機彩信、手機廣播、手機電視、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這類新興媒體由于采用了全新的技術,通常也具備交互性、超媒體性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傳播特性,與傳統的報紙相比能夠更加快速便捷地進行信息發布,并且其覆蓋面積較之報紙也更廣,影響力也更大,而且也更符合當代新生受眾的價值觀。但是,這些新型媒體形式與報紙相比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有些新興媒體由于盲目追求實效而缺乏必要的審核程序,忽視了新聞報道的嚴謹性,等等。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我們在利用新媒體及時發布災情的同時,需要借鑒報刊的經驗,慎重核實情況,避免失實報道,以造成不良后果。
(二)科學運用議程設置,增強宣傳效果
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紀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肖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中重要問題的認識和判斷與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對應的關系,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正如《新中華報》在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救災宣傳過程中,根據救災需要,合理的整合素材信息,將正面新聞以集中的、大篇幅的方式、安排在比較醒目的位置加以報道,以此將民眾的關注點吸引到積極的消息上來,從而弱化災情帶來的消極影響。尤其是現代社會,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媒體信息量越來越大、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要想增強救災宣傳的效果,就更加有必要注重科學運用議程設置。所以,在新形勢下,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媒體就應該及時的、重點的刊載政府救災的方針政策,不斷跟進報道救災進展,增加救災過程的透明度,減輕災情給人們造成的負面影響。
(三)利用權威信源,把控輿論方向
權威信源是指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或比較專業的組織和個人發布的信息及言談舉止。它具有更大的影響力,能有效的引導社會輿論,從而改變眾人態度和觀點?!缎轮腥A報》也正是因為善用權威信源,很好地引導了社會輿論。隨著時代發展,通信技術突飛猛進,正以傳播的快捷性、互動性、全球性、及時性等優勢銳不可擋地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和文化全方位地產生巨大影響,媒體傳播的新時代已經到來。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媒體可能使一些非權威信息,甚至謠言,先入為主地傳播開來,左右人們的判斷和選擇,還可能引起“滾雪球效應”和“群體極化”現象。尤其是在媒體對救災工作開展越來越重要的今天,每當災害發生時,總有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利用現代媒體的便捷性來散布謠言,并迅速擴散。這樣不僅會引發社會的恐慌,而且會造成大量人、財、物的浪費,影響救援行動的順利實施。所以,在自然災害發生時,媒體應該對權威信源多加利用,防止謠言的出現與傳播,從而把控好社會輿論方向,將社會輿論引向正確的、健康的方向。
(四)重視典型報道,發揮榜樣力量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面旗幟。習近平在2016年7月部署抗洪工作時指出:“要加強對防汛抗洪搶險救災的宣傳報道,向全社會廣泛宣傳第一線涌現出來的英雄模范和先進典型,對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要予以表彰和嘉獎,弘揚正能量,激勵廣大干部群眾把各項工作做好,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確保社會大局穩定。”〔16〕毛澤東也曾說:“在一切活動中找出幾個令人滿意的和令人不滿意的典型例子,經過深入研究,總結經驗,得出具體結論,以求得必要的工作改進。”〔17〕在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整個救災宣傳過程中,《新中華報》都十分重視對救災典型的報道,通過報道,不僅表揚了救災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模范,而且很好的起到了激勵作用,促使社會各界參與到救災中來,同時也為其他各地提供了經驗借鑒,為邊區的救災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在當今的救災工作中,我們仍有必要對救災過程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模范事例進行報道,從而通過榜樣的力量營造出一種積極的氛圍,形成一種精神力量,推動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 考 文 獻〕
〔1〕邊區各縣冰雹洪水成災,損失田禾財務眾多,邊區政府電請中央政府救濟〔N〕.新中華報,1940-07-30(03).
〔2〕新寧安定兩縣雹災損失極重〔N〕.新中華報,1940-08-09(03).
〔3〕旱災之后繼以水災,志丹受損失最大〔N〕.新中華報,1940-09-22(03).
〔4〕旱水雹風雨病六大災害先后襲來,全邊區災情均極嚴重,災民達六十萬嗷嗷待哺〔N〕.新中華報,1940-09-26(03).
〔5〕救災中應注意的事〔N〕.新中華報,1937-06-16(02).
〔6〕響應一粒米運動救濟綏德分區的災民〔N〕.新中華報,1940-06-28(03).
〔7〕互濟會募捐救濟災難民〔N〕.新中華報,1937-06-23(01).
〔8〕延川縣府募米二百石,解決難民生活,發動難民參加生產〔N〕.新中華報,1939-03-16(03).
〔9〕民政廳指示甘泉安置難民辦法〔N〕.新中華報,1940-12-26(03).
〔10〕緊急的防疫工作〔N〕.新中華報,1940-05-17(03).
〔11〕衛生突擊〔N〕.新中華報,1937-03-09(04).
〔12〕甘泉縣增修水利〔N〕.新中華報,1937-06-13(03).
〔13〕大雹成災〔N〕.新中華報,1937-06-29(02).
〔14〕雹災遍及橫山縣〔N〕.新中華報,1937-07-06(03).
〔15〕這樣賑濟才對哪〔N〕.新中華報,1937-08-13(04).
〔16〕習近平.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搶險救災〔J〕.廣東水利水電,2016,(07).
〔17〕毛澤東文集(第3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9.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