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虹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的傳承和文明的傳播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我們的歷史責任的光榮使命。憑借地緣優勢,地方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本文將地方高校作為研究主體,將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作為研究對象,就地方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中的現實困境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地方高校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8 — 0128 — 03
引言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我國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文化領域的傳播與發展事得中國文化生態發生巨大變化,更應注意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可以保護民族文化遺產不被侵犯、遺忘甚至消失;可以確保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健康發展;可以激發人民群眾的民族榮譽感和自豪感,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可以與經濟有機結合,從而對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到達推動力。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主方向,關系到振興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實現強國之路。
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主要有政府主導、個人參與和社會組織參與。這就是所謂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雖然人們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了,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把這當做一種事業。而社會組織,往往是受阻于缺乏資金和專業能力而很難做出成績。
地方高校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有獨特的優勢,一是地緣性,地方高校能夠方便的接觸了解到地方特有的非物質文化;二是有足夠的教育水平和傳承對象;三是具備足夠的資金和硬件條件;四是動因由經濟因素決定少,研究精神領域多。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一種特殊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不僅表現在外部形態上還表現在內在規定性上。具體而言,那就是傳承性、口頭性和可塑性等特征。
傳承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被人類以群體或個體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繼承和發展的性質。如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即:指南針、火藥、造紙和印刷術。它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和汗水的結晶,并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流傳下來的技藝。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在調查時,首先要弄清這項技藝是不是我們的祖宗留下來的。
口頭性。指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流傳于農村,有的傳承人教育水平不高,不可能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藝和習俗整理成書,在傳承形式上主要靠口傳心授、言傳身教,再加上在傳承中有許多規矩,如“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有許多技藝屬于獨門絕技,往往隨著傳承人的離世而絕藝。再說,我國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還打上了“封建迷信”的烙印,甚至讓人“望而生畏”,這些技藝往往都是一脈相傳,一旦師傅過世后,這些技藝隨之失傳。故此我們要充分認識搶救和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可塑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口頭的傳承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塑性的必然,也就是說有“非遺”口頭的傳承性就有“非遺”的可塑性。特別是在“非遺”的口頭傳說、表演藝術、風俗禮儀、節日慶典、傳統工藝等遺產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由于它的文化內涵是通過人的活動表演來傳達給受眾的,因此在傳承傳播的過程中,將會有所變異和創新。如武術中的太極拳,從陳氏到楊氏,再到吳氏,還有流傳著的太極拳的八十八式等,在逐漸完善的過程中,他們還會根據不同人的特點不斷創新,絕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地方高校的特征
地方高校具有地域性、教育應用性和多樣性三個特征。地域性是指地方高校位置處于一地,受地方財政供養,深受地方文化影響,相比其它單位和組織,地方高校是一個地區教育、文化的中心,是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驅動力,所以地方高校有能力和資源對該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正確的理性認識,構建相關的教育傳承體系。教育應用性是指地方高校教育模式基本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科研為輔,在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可以培養廣大具備應用能力的傳承人。多樣性是指地方高校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所開設的學科也豐富多樣,具有不同的優勢領域,這有利于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也更能接觸了解到不同的非物質文化并在優勢領域上發揮力量,促進其保護與傳承。
三、地方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
地方高校作為地方上文化知識技術密集單位,有責任和義務承擔起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隨著老藝人的年事高或逝世,一些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保護是歷史賦予地方高校的迫切使命。
(一)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作用
為此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與挖掘,就地方高校而言,有較多的當地學生群體,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再加上本身地處其中又得到了地利之便,這些都為收集和挖掘工作打下了基礎。加之高校自身較為充足的設備資源和圖書資源又方便學生和教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與研究。
(二)建設人才培養基地的作用
地方高校必須承擔起為為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為設為培養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作為一個人才培養基地,可以鼓勵學生多方面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人力支持。
(三)創造遺產價值與品牌的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與品牌,邊保護繼承,邊發展創新,邊就業致富。
四、地方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現狀
地方高校積極發揮受教育人口多,文化底蘊深厚的校園文化圈優勢,積極宣傳,在推進政府和其它社會組織積極關注和參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方面,地方高校也是積極發揮媒介作用,積極支持在當地形成積極熱情的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范圍。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具體到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專業設置、學術研討會,培養專業人才方面,大多數地方高校的發展還稍顯滯后。目前的高校專業設置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設置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專業,越來越關注開展與非物質文化遺長相關的研究工作和成立相關的研究中心,但同時也存在許多現實難題。
(一)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缺少專項資金和穩定的資金來源,在政府的預算方面,目前還缺少對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案,另外一方面,缺少廣泛的宣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社會認知度不廣泛,因而在資金渠道方面,獲得社會捐贈的渠道不暢。沒有經費,或者經費不足,都將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一句空話。
(二)師資力量匱乏甚至斷代
目前,建立規范的傳承機制,培養一批能保證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一定意義上說,文化和傳承是密不可分的,與其它文化形式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獨特的傳承方式,無論是師傅相傳、家族相承、跟班學藝,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傳承都離不開人的參與;從具體傳承路徑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各族人民以口授或技藝學習等方式,以聲音、技藝、圖形等為表現形式,主要依靠個人的記憶和模仿完成傳承的。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首要的是解決傳承人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建立相應的保護機制或者給予必要的社會保障機制也是有利于改善非物質文化遺傳窘境的有效舉措。如何把這些珍貴的傳承人引進校園,如何有效的把他們所擁有的技藝以大學教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是擺在地方高校面前的一大難題。
(三)宣傳力度與繼承人興趣較低
如何提高宣傳,把年輕人吸引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中來是一個迫切的問題。地方高校在新技術手段的研發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可以運用現今的數字化手段,如先進的二維掃描、三維建模、數字化虛擬博物館和圖書館,數字攝影和圖像處理,這些在其它行業應用都比較成熟的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宣傳。數字化全面、保真、直觀、立體、長久保存及方便傳播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數字化還能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絡傳播,能夠幫助更多人了解、認識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
(四)與市場脫節
目前地方高校與市場的聯系度還不夠緊密,往往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所以學校應該增加與社會組織和企業的合作,甚至可以自己組織進入市場,這樣既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學以致用,既能繼承又能吃飯。學校也可以借機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更好的完成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任務,再滿足市場需要的同時也可以增加學校的經濟效益。
五、地方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現實途徑
(一)構建專門的研究隊伍和機構
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所有優勢,結合當地資源,組織專家團隊,對所研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認真地發掘與整理,再通過全媒時代的多種方式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永久保存,積極開展一些“非遺進校園”,與教學結合等活動。
(二)開設專門課程和重視技術研究
地方高校在有條件的基礎上,應該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當成一個學科建設開設課程或選修課,普及非物質文化知識。開設學生實踐項目,增強了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激發大學生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讓大學生愛上民間藝術。可以利用網絡和技術資源來宣傳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三)多渠道加大資金的投入
積極發動企事業單位、校友會、非營利性質組織等多渠道加大資金的投入。
結束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責任,而且是牽涉到民族文化傳承的大事,地方高校作為知識文化的聚集地,更應該承擔起保護、發展和傳承的歷史責任,從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保駕護航。
〔參 考 文 獻〕
〔1〕王鷺羽.黑龍江少數民族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11):26-28.
〔2〕李暉.新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問題與對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6(06):22-29.
〔3〕王學勤.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在地方高校的構建與實踐——以呼倫貝爾學院“三少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5,26(06):87-91.
〔4〕李萍,許六軍.地方高校介入云南壯劇民間傳承群體開展社會保護教育的個案服務實踐——邊疆少數民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研究(之四)〔J〕.文山學院學報,2015,28(02):01-07.
〔5〕劉琉.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非遺”傳承的內在動力——以云南壯劇為例〔J〕.文山學院學報,2013,(02).
〔6〕佟玉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與制度建設〔J〕.文化學刊,2011,(10):26-27
〔7〕王志平.鄱陽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享賦與保護利用模式〔J〕.江西社會科學,2012,(09):56-59
〔8〕鄭穎.論高校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J〕.社科縱橫,2009,(02):07-08
〔9〕黃龍光.民族文化傳習館:區域性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新模式〔J〕.文化遺產,2012,(50):41-45.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