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鵬熙
提到“審美”二字,我們也許并不陌生?!皩徝馈奔搭I會或鑒賞物品、風景或藝術品等的美,是一種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人們往往提到“審美”二字就會不自覺地與各種藝術門類聯系在一起。殊不知,“審美”一詞來自哲學領域,這在著名美國教育家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一書的前言中就已經有所提及,并指出,審美不單單是指音樂界上流階層的東西,是為大多數人存在的。可見,審美不單單只局限于高雅的藝術中,它涵蓋了很多事物的方方面面,當然提到音樂教育,一定離不開“審美”二字,音樂教育和審美的關系可以說互為影響,密不可分!
在當前“應試教育”、“升學第一”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下,我們很多音樂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桎梏。無論是在各地的中小學,還是專業的音樂學院,都存在急功近利的情況,往往以獲得了多少獎項來標榜自己的業績。這顯然對學生在音樂審美這方面多多少少會造成一定的缺失。我們知道,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就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過程,審美離不開欣賞者的鑒賞過程。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單單是讓學生掌握最為初級的音樂技能,而是通過音樂教育把學生的內在潛能更好的挖掘出來,從而使得他們能夠擁有一個健康完整的審美能力。那么,作為音樂教育者,我們如何把審美與教學能夠很好的結合起來,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簡要闡述。
一、加強在音樂中的審美意識——“表情”
在目前的音樂教育中,往往還會存在“循規蹈矩”式的教學模式。就鋼琴教學為例,當教師給學生講授一首作品時,往往先將節奏、重音、技巧等進行傳授,而忽略了這首樂曲在情感、表情、風格等方面的審美表現。很多教師認為,先把技術問題解決好,再談表情、風格也是可以的。殊不知,這種教學模式卻是把情感和技術分割開,會造成某些方面的偏激。我們知道,鋼琴是音樂表演的一種形式,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有著高超的演奏技術,而是要努力發展學生的審美意識,即“表情”。這里所說的表情,包括很多,如:力度記號的變化、樂句的走向、音符的起伏、樂譜結構的變化等等。正是這許多的“表情”,才構成了風格各異的樂曲,讓聽眾得到美的享受。但是,往往在教學中,我們會忽略這些“表情”。我們須認識到,“表情”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這也是審美意識的一部分。在音樂教育中,忽視“表情”的教育,是對音樂教育的育人作用認識不足的表現。要解決這個問題,教育工作者應樹立良好的審美意識,技術訓練固然是音樂教育中一個重要環節,但是,我們也應充分認識到,技術只是一種手段,不等于藝術,也不等于美。如果把音樂教育比作一個大的圓圈,那么技術只是圓圈中的一小部分,音樂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們真正的體會音樂給我們帶來的真、善、美,享受音樂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因此,“表情”便是音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成分。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穆塞爾語曾說:“表情在音樂教育中占著中心位置,音樂教育應當從表情開始?!弊阋钥梢娖渲匾?。
二、提高在音樂中的審美感知——“聽”
馬克思曾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講,最美的音也是毫無意義的?!笨梢姡谝魳方逃?,聽是多么的重要。聽,是理解音樂的前提,使我們感知音樂、鑒賞音樂的必要過程。聽,本身就是一種直接的審美感知。如果音樂教學的過程離開了聽,我們很難想像音樂教學將如何進行下去。聽,可以充分感受音樂的語言,感受音樂的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聆聽一首樂曲獨有的節奏型、典型的音調、變換的和聲等去激發學生那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感受不同體裁、不同風格帶給我們的快樂,這是多么愜意的事啊!然而,在當今音樂教育中,總是會出現忽略“聽”這個最直接的審美感知的方式,往往學生在彈奏樂器或歌唱時不能體會其作品帶給他們的快樂,讓人聽著只聞其聲,不見其神!這是多么的遺憾,音樂是最美的語言,讓我們通過“聽,”去感受音樂帶給我們的形式美、和聲美、織體美等。通過聆聽,可以直接提高審美感知的能力,可以讓每位學生從內心里迸發出自己想主動表現美的欲望,可以大大增強音樂的表現力,做到事半功倍;通過“聆聽”,可以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音樂的意境和藝術形象,更能煥發出學生去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激發他們的音樂興趣。
三、提升音樂中的審美情趣——“悟”
所謂審美情趣,即圍繞“趣”字展開。簡單來說,就是興趣和愛好。音樂審美情趣的高雅或低俗,不僅僅是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也直接影響著人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作為音樂教育者,就是要把高雅的、高品質的音樂作品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高雅的音樂作品中提高自身的修養及價值觀。這些高雅的作品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是精雕細琢,內涵及其豐富。那么,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去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去悟出其作品豐富的內涵。只有我們教育工作者自己去親身悟到了、感受到了其音樂內在的美,才會選擇更好的教學方式去實施音樂教學,引導學生去發現音樂中的“趣。”以筆者本科畢業時在小學實習時的經歷為例:本科畢業前夕,筆者來到一當地(山西)的一所小學進行實習,當時的授課對象是六年級的一個班級,音樂課的任務是教唱歌曲《我的祖國》。優美的旋律,雄壯的曲調,使得學生們情不自禁的跟唱起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碑敵降诙螘r,“姑娘好像花兒一樣,小伙兒心胸多寬闊”,筆者發現學生們的聲音變得非常稀疏,并且一部分同學在下面竊竊私語,抿著嘴漏出詭異的笑容。筆者突然意識到,學生們一定在思想上開小差了。怎么辦?這時,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要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用一種正能量的情趣,去引導學生走出想入非非的世界,讓他們悟出其音樂帶給我們的正能量。于是,筆者打斷了學生們的演唱,循循善誘的說到:“同學們,祖國的建設離不開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辛勤勞動,離不開千千萬萬保家衛國的邊防戰士。你們不也是祖國的兒女嗎?”講完后,筆者帶領他們開始了第二段的演唱,果然,他們的歌聲充滿了生氣勃勃的力量,目光里閃爍著自信、堅定的光芒!可見,音樂教育者自身的審美情趣直接影響著學生們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力。
四、參與音樂的審美體驗——“做”
所謂審美體驗是指充分調動創作主體的情感、想象、聯想等心理因素,結合創作主體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與理解,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在音樂教育中,審美體驗可以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教育工作者應引導學生參與音樂的審美體驗,要去切切實實的去做這件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教育者的引導下真真正正地去參與到審美體驗當中。當然,教育者引領學生參與審美體驗并不是空洞的說教,那將是索然無味的!尤其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講,太過于專業的音樂術語往往會使學生無法理解其真正的含義,反而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筆者在小學實習為例:當向學生講解“進行曲”和“抒情歌曲”時,如果只是簡單地像學生介紹“進行曲”和“抒情歌曲”的概念,想必學生們無法深刻認識到其真正的含義。因此,筆者通過聆聽和吟唱兩首不同風格的歌曲(《義勇軍進行曲、《祖國像媽媽一樣》)啟發學生感受兩首歌曲的不同,并請他們用邊踏步邊演唱的方式來進行體會。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們非常直觀的感受到了哪一首歌曲是堅定有力且賦有強烈的節奏感,哪一首是優美的,結果顯而易見。此時,學生通過自己具體的實踐參與了審美體驗,對音樂的形象、風格等記憶尤為深刻,并對不同音樂體裁的感受也會越來越明顯,這比簡單地說教不是來的更加直接、效果更為顯著嗎?因此,真正得去參與到審美體驗當中,對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是至關重要的。
綜上所述,音樂是美的藝術,它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凈化,變得更加純凈與美好。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的學習進而增強對事物的審美能力,去善于發現美、鑒賞美。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審美加入到我們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審美在音樂教育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音樂教育的目標,就是要發展審美判斷和審美價值。審美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胸襟、氣質,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作為音樂教育者,我們既要為學生傳授授音樂知識,更要把審美帶入到音樂教育中,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發更好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擁有更加開闊的眼界和更加寬廣的胸懷。審美在音樂教育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可以說,音樂教育離不開審美,審美對音樂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音樂教育原理》(第二版),(美國)艾伯利斯 等編著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
[2]《音樂教育的哲學》,(美國)雷默 編著 人民音樂出版社
[3]《藝術學概論》(第四版),彭吉象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