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磊
摘 要:歷史地理學是一門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現象的學科,而校本課程的開發則在最近幾年蓬勃發展。筆者嘗試將歷史地理學的學科體系及內容作為課程資源加以利用開發,以此創設一門新的校本課程,希望對于豐富校本課程資源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歷史地理學;校本課程開發;蘭州地區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現象和規律的學科,是一門歷史和地理的交叉學科。盡管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歷史地理學本身尚有很多等待探索的具體領域。
校本課程開發從20世紀末在中國興起,至今已有十多年的發展。從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校本課程在未來最有潛力的發展方向有兩種,一是交叉學科類的校本課程開發,一是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校本課程開發。這兩類具體領域的校本課程資源目前還比較稀少,有待后續研究者的進一步探索。
筆者將“蘭州歷史地理”校本課程開發有較為豐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首先,蘭州雖然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城市,但關于歷史時期蘭州地區的專著較少,即使涉及到了此類話題,也多是屬于歷史學范疇,與歷史地理學以及地理學的關系并不緊密;其次,蘭州作為西部城市,經濟及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校本課程開發類型單一,知識類課程較少;最后,筆者作為蘭州人,對于家鄉的歷史地理現象有著濃厚的興趣,開展各項研究活動也更為便捷。綜上所述,由于該領域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筆者的研究條件較為便利,該研究可以彌補我國西部地區知識類校本課程開發的不足,同時也可以將交叉類學科介紹到中學,以開拓中學生的眼界、提升中學生的知識水平。
本文研究過程中所遵循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人地關系、“盡全時空”、可持續發展教育以及地理核心素養。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人對地具有依賴性,地理環境經常地影響人類活動的地域特性;同時,人具有能動功能,地理環境是可被人類認識、利用、改變、保護的對象。“盡全時空”觀念認為,任何事物都由具體的時空組成,對客體的認識應由地域性客體和時間性客體兩大部分組成,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要全面、客觀、準確地認知客體,首先,既要盡可能地占有所有歷史時間信息符號,也要盡可能全面地占有所有歷史地域信息符號。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在可持續發展時代應運而生的教育,是以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為核心的教育,其目標是幫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科學知識、學習能力、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環境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地理素養是指一個人通過地理學習而獲得的地理知識、技能、方法與觀念,或者說是個人能夠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觀察事物且運用地理學的技能來解決問題的內在涵養,從地理學科教育的價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養應包含地圖技能、空間視角、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四大方面。
在“蘭州歷史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實施過程中,首先要開展的是課程資源調查。本研究將獲取的原始資料分為四類:第一類為歷史時期蘭州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第二類為歷史時期蘭州地區的城市變遷與發展,第三類為歷史時期活躍于蘭州地區的民族,第四類為歷史時期蘭州地區宗教的傳播與擴散。
我們其次要進行的是課程方案設計。課程方案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與目的,是衡量課程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指標。另外,后續研究中的評價環節也是基于課程標準進行的。第二部分為課程內容體系(即教材目錄)。教材是課程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學活動必須首先圍繞著教材內容進行。第三部分為課時設計,即校本課程的時間安排。
第三部分為校本教材的編寫。教材內容的編排充分考慮了人地關系問題。以第一節課為例,第一部分為教材內容,題目為“三大地理單元間的樞紐”,主要內容為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這是因為蘭州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是通過這兩個重要的人文地理事物體現出來的。第二部分為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主要為教師講授內容和學生活動內容。由于是教學實踐的預先彩排,教學設計內容較教材內容有所引申,因此知識更加豐富。
第四個研究環節為課程評價標準設計。課程評價可以采用不同的標準,本研究羅列出三種可供選擇或同時使用的標準體系。第一種為教師實施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以教師為主,可以通過給學生打分或撰寫評語的方式進行。第二種為學生自我評價,在我國現有的教育條件下,教師的評價很難做到全面覆蓋,因此學生的自評顯得至關重要。第三種為檔案袋評價。檔案袋中可以存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學習成果,并可通過階段性的展示來評估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
本文的主要貢獻為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西北地區知識性校本課程開發方面的欠缺。通過“蘭州歷史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一門嶄新的課程初步成型。在蘭州市當前已開設校本課程的學科性和知識性普遍較弱的情況下,“蘭州歷史地理”有望為豐富校本課程的種類和完善校本課程的體系盡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