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瑤
摘 要:正當的關聯交易增強了企業運營的靈活度,有利于企業與資本市場的繁榮與發展,而不正當的關聯交易將會對公司、股東、債權人甚至資本市場造成不良影響。對此,我們必須利用好法律制度,發揮出關聯交易的積極作用,規避不正當關聯交易的風險。
關鍵詞:不正當關聯交易;股東利益;債權人利益
關聯交易作為一種市場經濟行為,其本身是個中立概念,并不具有好壞之分。但在交易過程中,別有用心之人常常利用關聯交易違背市場公平競爭原則,從而損害公司,股東以及債權人的利益。基于此,各國法律既尊重關聯交易的存在,又對其交易過程加以嚴格的監管。在我國,公司的經營活動中也存在著不正當關聯交易的現象,加強對關聯交易的監管,對保護股東的合法權益、維護債權人的正當利益、促進資本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具有重要意義[1]。
一、關聯交易的定義及主要類型
根據我國新會計準則的規定:“關聯方交易是指在關聯方之間轉移資源、勞務或義務的行為,而無論是否收取價款。”在資本市場運行過程中,關聯交易主要發生在母公司與子公司;同一母公司的子公司;管理者和他們的關系親屬間。
關聯交易的行為模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公允型關聯交易,即企業的關聯方與企業直接進行相關交易的模式;第二種是非公允型關聯交易,即通過其他交易行為,使得關聯方企業利益發生轉移的模式。
二、關聯交易的積極價值與潛在風險
根據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則,企業之間的交易都應該在是競爭條件下公平公開進行的。而在關聯交易中,由于交易雙方存在較為復雜的聯結,交易過程并不一定伴隨完全公平公開的競爭環境,關聯交易可能產生積極價值和潛在風險。
從積極價值上看,交易雙方因存在關聯關系,相互之間比較熟悉,信息也比較對稱,因而雙方在搜尋、談判、監督等環節可以有效的節約交易成本、縮短交易時間、保證履約效率。除此之外,關聯交易還有助于提高企業集團的規模效益,使關聯企業集團在本行業、甚至多個領域實現規模經濟,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實現企業集團戰略目標。
從潛在風險上看,關聯交易的風險主要存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損害公司利益
從公司性質上看,多個股東以出資等形式共同成立公司,全體股東對公司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但從公司實際運營角度來看,少數的公司高層在掌握操縱著公司的運行,這些掌握權力的高層可能為了個人利益而濫用公司權力,進行不正當關聯交易,從而導致公司利益受損。
(二)損害中小股東利益
中小股東作為股東中較為弱勢的群體,其信息接收度和參與公司決策度都遠不及于大股東。不正當的關聯交易可能誤導中小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股票價格動蕩,進而導致中小股東利益受損。
(三)損害債權人利益
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決定著公司債權人的利益能否得到實現,在不正當關聯交易中,公司實際控制人往往從個人利益角度出發,以犧牲公司利益為代價。在公司承擔有限責任的背景下,債權人的利益也無疑在被侵害。
(四)影響市場經濟秩序
通過關聯交易可以實現企業短期內的盈利,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轉嫁企業稅收,因而在資本市場中不乏利用不正當關聯交易進行企業偷稅、漏稅或騙取商業銀行貸款或投資的現象,這對于正常市場經濟秩序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一旦出現多起不正當關聯交易,就將打亂市場的正常價格機制與競爭機制,不利于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
三、我國法律對關聯交易的監管規定
關聯交易本身是中立并且不具有偏頗性的,但在資本市場中,對于極易演變為不正當關聯交易的行為,必須通過程序加以規范,進而確保公司、中小股東、債權人的利益。《公司法》規制關聯交易主要可分為事前控制和事后法律責任兩個階段,通過事前控制,確保關聯交易的公平合理性;通過事后法律責任,威懾不正當關聯交易當事人,從而很好的在全過程中防范關聯交易帶來的危害。
(一)事前控制
我國規制關聯交易的事前控制主要舉措有:信息披露制度;表決權回避制度和股東大會審批制度。
1.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國法律中主要體現在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五條:“上市公司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公開其財務狀況、經營狀況及重大訴訟,在每會計年度內半年公布一次財務會計報告。”通過信息披露制度,盡量減少內幕交易的發生,確保股東的合法權益。
2.表決權回避制度
表決權回避制度在我國法律中的體現是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三款:“前款規定的股東或者受前款規定的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前款規定事項的表決。”以及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定:“上市公司董事與董事會決議事項所涉及的企業有關聯關系的,不得對該項決議行使表決權,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決權。”這一制度從法律上排除了關聯方的表決權,盡量減少其利用職權進行不正當關聯交易的機會。
3.股東大會審批制度
股東大會審批制度是指:公司重大關聯交易要經過股東大會審批,否則該項決議無效。我國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四款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同意,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股東大會審批程序確保了公司其他股東對關聯交易行為的知情,其他股東可通過行使投票權來決定是否同意關聯交易的發生,并對其進行有效監管[2]。
(二)事后法律責任
我國規制關聯交易的事后法律責任承擔方式主要有: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和股東大會決議無效與撤銷制度。
1.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根據公司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違反前款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以及第二十條第三款:“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這一制度成為公司債權人對抗公司不正當關聯交易的有力手段,當公司的控制股東通過不正當關聯交易掠奪公司財產,導致公司無法清償債務時,公司債權人可以請求相關責任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2.股東大會決議無效和撤銷制度
根據公司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公司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無效。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這一規定在關聯交易領域中主要是指當股東大會通過了重大不正當關聯交易決議時,股東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申請宣告股東大會決議無效或者撤銷股東大會決議,從而對股東合法權益進行維護。這項權利是一項很好的救濟方式,也是股東權對經營權制約的最后防線。
參考文獻
[1] 樸紅蓮.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現狀及分析[J].今日科苑,2007(8):34.
[2] 程樺.上市公司關聯交易中公平原則的運用[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1(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