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杰 劉大欣
摘 要:師資團隊是學校實現高質量教育效果的基礎與核心,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對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當前基于社會的發展以及對各方面技術的需求,教育教學也開始掀起了“工匠精神”的學習與弘揚。學校教育中弘揚“工匠精神”,不但能夠使教師隊伍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與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而且能夠從根本上提升整體的教育質量。當前我國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在工匠精神的培養模式下也做出了改善與轉變,但其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就根據工匠精神培養模式下的師資隊伍建設內容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其提高的途徑進行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工匠精神;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途徑
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各行各業人才的培養與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確保教育教學具有高品質、高質量的基本保證。所以教師團隊都需要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知識素養以及專業教學能力,同時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總結來說,就是需要教師隊伍具有高尚的“工匠精神”。當前要想在工匠精神培養模式下做到有效的師資隊伍建設和專業水平的提升,就需要針對師資隊伍建設內容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的解決,并積極創新與研究新的發展思路,以提高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水平,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一、當前學校師資隊伍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一直都十分重視,對教師隊伍的建設也逐漸的加大力度,使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得到較為穩定的提升,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無法有效提升教師的積極性,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
當前的教育體制正在不斷發生轉變,教師的待遇水平并不完善。很多學校對教師的管理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很多教師的薪資水平與福利待遇存在著嚴重的不對等情況,多數職業教師薪資待遇較高,而對一些新入職的年輕教師則由于工作經驗不足而存在著薪資待遇不足的情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年輕教師的積極性,對教育質量和教學成績并不重視,嚴重影響了其推進教育質量的主動性[1]。
(二)部分學校缺乏雙師復合型師資力量
很多學校教師的專業較為單一,普通的基礎教育還能夠滿足,但面對一些較高專業要求的課程教學則會顯現出明顯的不足。例如:很多高等職業院校就嚴重缺乏雙師型教師人才,出現專業課與文化課的教師比例嚴重失調的現象。部分教師只擅長理論知識的教學,而對實踐課程和實際的操作課程則缺乏專業的技能經驗,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全方面綜合素質的教育,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綜合素質發展[2]。
二、如何有效實現工匠精神培養模式下師資隊伍建設的提高途徑
(一)結合“工匠精神”,提高教師對職業教育發展的積極性
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內容是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結合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的提升需求,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能力的培養就極為重要。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工匠精神”屬于職業教育精神的范疇,將“工匠精神”融合入到教育教學當中,有利于對教育教學理念上的更新與培養,并且能夠積極樹立起服務性職業教育理念,結合教育目標與教學任務,融合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實現教育與市場相關聯,使教育教學更具目標性和專業性。將市場需求、產業發展需求、人才需求進行戰略關聯,并以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為主要途徑,結合根本的學校教育理念,進行教育發展的積極性提升。
學校要積極提高對激勵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對教師隊伍的培養首先要為教師建立自信心、積極主動性,使教師具備充足的提升動力。這樣才能夠有效地融入“工匠精神”,并建立科學合理的提升目標,為教師的職業發展與教育水平提升提供充足的動力[3]。
(二)樹立“工匠精神”教育理念,加強教師專業水平與專業能力
要實現對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與專業能力是基礎,因此,結合“工匠精神”的教育理念,加強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與能力提升是關鍵。學校要定期進行教師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培訓與學習,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與職業道德素質培養,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結束語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實現國家強盛、社會發展、經濟進步、科技提升的重要基礎,其在國家的建設中具有著及其重要的位置。以“工匠精神”培養模式下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完美結合,并展現出民族精神與價值觀的追求。師資隊伍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過程,其無法實現速成,只有通過不斷的研究與實踐并持續的進行自身能力、專業水平、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提升才能夠實現,需要教師對工匠精神進行潛心的研究,并結合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按照學校的發展定位形成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夠實現教育事業的健康、高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曉峰,時光.工匠精神引領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1-2.
[2] 王建.高職院校教師工匠精神培養路徑研究[J].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4):55-58.
[3] 閆朝輝.用“工匠精神”打造職教師資隊伍[J].職業,2017(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