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霞
20世紀80年代,為了解決師資匱乏問題,同時把優秀學生選拔到教師崗位,擔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中等師范學校開始從初中畢業生中選擇優秀學生入校學習,為小學輸送高品質師資。在這樣的機緣下,我成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一做就是33年。33年里,我做了15年班主任,經歷了教師和管理等不同的崗位,從普通教師成長為一名特級教師,陪伴著一批批孩子從懵懂兒童成長為翩翩少年。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我懂得了如何做教師,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努力把自己的教育生活過成一道可供研究的風景。
剛踏上工作崗位時,我才18歲。那時沒有什么特別的教育理念,只是一心要培養學生為祖國讀書的情懷。我把周恩來總理的名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拿到了課堂上。師生問好后,全體學生響亮地念一遍。還真別說,每次念完后,我總能感覺到教室里剎那問的肅穆和莊嚴。
工作時間稍長,我意識到為祖國讀書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愛祖國就應該了解她,為她做點事情。于是我嘗試通過少先隊活動來達到目的:組織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發現家鄉發展的成就以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們通過各種渠道帶來了許多讓我意想不到的資料和思考:學生小朱說,一年級的時候跟爸爸騎車走在振興路上,太陽曬得眼睛睜不開,今年振興路上的鳳凰樹搭起了成片的綠蔭,一朵朵絨花開得很紅火,非常漂亮。學生小許說的是問題——他的老家在縣城,那里有很多油井,他拍下了油井周圍光禿禿的土地,問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油井四周依然能長出綠油油的莊稼。學生小范去的是醫院,調查的是一年里腫瘤科病人的數量,他為當下的醫療不能根除病癥而傷心。四年級的學生,充其量十歲的孩子,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帶給我無比的震撼和驚喜,讓我深深感到,一個班主任、一個語文老師,如果僅僅是帶著學生在一篇篇課文中尋找英雄人物的品行,僅僅用文字中美麗的風景讓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是遠遠不夠的,走向社會的綜合實踐活動才更能觸及到學生心靈。

事實也是如此。孩子們大學畢業后,聚集到學校看望我,對那次調研中某些同學憨憨的趣事依然記憶猶新。他們告訴我,當年去醫院調查的小范已經是京城一家大醫院的醫生啦,那一屆我教的學生中有三名成為了醫生。這樣的發展路徑與那次活動有關系嗎?我實在不敢妄言,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我們在學生的心里種下一顆向善向美的種子時,我們同時也就種下了希望,而且這希望也許并不遙遠。
一個學生—定要首先成為有德行的人,然后才可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我執念于心的教育思考。所以,當我還不能把一篇篇課文教得精彩紛呈的時候,我對學生人格育養的方法及成效就得到了同事和家長的認可。工作第三年,學校采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推選河南省濮陽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我以第一名的票數當選。這是我在工作中獲得的第一個榮譽,一直被我珍愛于心,即使后來國家、省級榮譽也獲得了不少,但是依然埋沒不了第一次的光輝。
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前兩年,我總希望有孩子突然生病,或者因為貪玩忘記上廁所等特殊事情發生。因為我希望通過這些事向大家證明我的優秀(當時很多報告和文章都是這樣宣傳的)。但是盼了三年也沒遇見一次。反而,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教育現象——教師越是事必躬親,班級管理越容易出問題。這是為什么呢?我的思維在不知不覺問離開了“系鞋帶”“洗衣服”這些偶發小事,開始思考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勤”還是應該“懶”?我開始嘗試讓學生自我管理。還記得我的第一次放手——“今天放學請同學們自己站好路隊,體育委員負責,站隊要做到快靜齊,精神抖擻走出校門,和老師再見聲音要響亮。我站在樓道里目送你們回家。”說完,我走出教室,注視著體育委員站的地方,我看到每一個孩子都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站好,個別調皮的孩子還時不時向我瞟一眼,看到我遠遠地注目,馬上端端正正,比平時還要精神,走得比平時還要整齊。我明白了,教師管理班級時,做一個引領者比做一個事必躬親者來得更有成效。
于是,我開始把班級管理的各項工作一件件放手,給予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約束自己的機會——學生中出現了矛盾,我在班級公開招募教師代理人:“愿意代替老師來處理這件事的同學請報名!”很多時候,會有好幾個乃至十幾個學生報名,沒關系,選一個組長,大家都是智囊團的一員,事隋簡單立即處理,事情復雜放學后處理,感覺那就是一個小小的法庭,有審判官,有陪審團,還有旁聽者,大家隨時可以辯護,可以舉證,直到都滿意為止。雖然孩子們常常會為雞毛蒜皮的小事鬧矛盾,有時也會為朋友的錯誤打掩護,但是當處理權交給他們的時候,又是十分公正,哪怕犯錯的是好朋友,也不會有絲毫的偏袒。
我常常想,當我們感嘆年輕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上進意識、紀律觀念等一代不如一代的時候,是不是需要反思作為教師的我們曾經給予了他們怎樣的學習生活。12年基礎教育,整整走過了_一個孩子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在他們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們的教育面向的是哪里?
是的!我這里說的就是常常被忽略的教育方向!是誰幫我打通了教育的“任督二脈”,讓我從時刻盼望實現“能為學生洗衣服”“能背著學生上醫院”的“小愿望”,轉變為“把行為習慣養成放在首位”“讓學生學會自治自理”的大追求呢?是蔡元培先生。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話:“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也讓我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反思怎樣的教育才是面向未來的教育。于是,我把更多的學校生活教給學生去管理:早自習,我告訴他們,自己學習的時間要自己負責;課問操,鍛煉身體,更是學生自己的事情。甚至一些比賽,比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等,我也會把選拔和推薦的機會交給學生來完成。如果我帶的是高年級,還會把一些主題明確的班隊會交給學生自己去安排和組織,他們從不讓我失望。20世紀90年代初《河南教育》連續刊登了我寫的兩篇班隊會實錄《勞動最有滋味》《做真正的男子漢》,都是學生自己選擇主題,自己組織完成的。我越“懶惰”,他們越“勤奮”,我越是做一個觀察者,他們越會竭盡全力表現自己內心及行為的美好。
我是一個很喜歡課堂的人,無論心中有多少不如意,無論身體有怎樣的不舒適,只要站在講臺上,我立即容光煥發。一位老師在十年前聽過我一節課后評價說,一個優秀的教師是講臺上比課下更漂亮的人。我對學生的學習抓得很緊,因為我知道:沒有深厚的學養,學生未來發展的空間就很受限制。愛學生就讓他愛學習,愛學生就幫助他擁有更多的知識和更強的學科能力。我是語文老師,我深深知道語文在以后學習生活中的價值,語文能力的強弱不僅影響到其他學科的發展,影響到學生的交往和表達,同時也會影響到對祖國文化的傳承。所以,讓學生愛上語文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此,我苦練自己的備課功力。年輕時做老師,教案常常幾易其稿,直到發現最簡捷、最有效的學習路徑。記得四年級《撈鐵牛》一課我整整寫了八遍教案,用完了一個教案本。因為我知道,教師對教材理解得透徹,學生才能學得清楚;教師的教學設計合理獨到,學生才能學得扎實有效;教師對教學胸有成竹,指導學生才能運籌帷幄。這種深入備課的習慣—直跟隨我到今天。即使作為一名特級教師走上講臺,我的內心依然會對教學產生一種敬畏之感——我敬畏我的學生,也敬畏屬于我的這段時間,唯恐因為自己的疏忽或潦草浪費了時光,懈怠了學生的發展。
剛畢業的那幾年,我喜歡帶著學生朗誦,所以總有幾個學生的朗誦能力全校聞名。后來,我逐漸把教學的目光轉移到對文章深層次的理解上,努力通過教學帶給學生觸及心靈的真實成長。當下,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又提升到關注思維發展的層面,喜歡用大問題統領教學,給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在語言文字中涵泳,在故事情節里發現,在深入思考后表達。
語文學習中,我十分關注來自學生的問題,哪怕是無意識的提問。一個偶然的機會,同事的孩子問我:校長,你說為什么有的課是兩首古詩,有的是三首呢?為什么把這幾首放在一課中呢?小男孩問完就蹦蹦跳跳走了,卻留給我深深的沉思:是啊,為什么是這幾首編在一起呢?我們怎樣設計學習活動才能把幾首詩當作一個整體來教呢?于是,我帶著學校一位頗有思考力的教師嘗試著把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九課《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當作一個整體來教學。切入點就是“三首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于是學生在三首詩中來往穿梭,輾轉騰挪,不停地比較、鑒別、發現、表達,編者隱藏的密碼就這樣一點點被破解了。有一次在山東上課,一個小男孩下課后不愿意離開,對我說:“武老師,我們再學三首詩吧。”
我很感動孩子的話,因為幾十年歷練自己的教學功力,就是為了能夠努力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僅有意義,而且有意思,有成長,為了學生能夠愛上語文學習。
33年光陰似箭,33年為祖國育英才初心不改。為祖國培養有道德、有學養、有能力、有擔當的人,—直是我孜孜以求的事情。為了給我的學生“未來完滿的生活做準備”,我—直都在竭盡全力。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東林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 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