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平
今年4月,法國著名地標巴黎圣母院遭遇嚴重火災,塔尖坍塌,屋頂燒毀。一時間,朋友圈被這一消息刷屏,也成為那幾天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的孩子熱議的話題。
在《復興午問看社會》欄目里,很多學生表達了對這一世界文化遺產慘遭損壞的痛惜,有熱愛文學的孩子懷念起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和他心愛的姑娘艾絲美拉達;有喜歡旅行的學生在講解曾經身處巴黎圣母院這一文化現場時的驚嘆;有熟悉歷史的學生在給其他同學普及大教堂的“身世”;有酷愛建筑的學生在探討交流大教堂的建筑風格……也有學生提到了圓明園的大火,甚至有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起《巴黎圣母院》作者雨果的文句“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劫,一個放火……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這一下子引發了好幾位學生對于“因果報應”的共鳴。面對“心痛派”與“報應派”的交鋒,也有部分學生屬于“旁觀派”。他們嘲笑那些表達心痛和關切的同學“蹭熱點、裝文化”,也有學生說“巴黎圣母院著火與我個人成長和我們國家發展沒有任何關聯,我們就當吃瓜群眾,這有什么好爭論的”。
他們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多種多樣,甚至呈現出截然對立的價值立場。這些都被我們的思政課老師看在了眼里。于是,他醞釀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
第二天的思政課上,我們高一某班的教師是這樣設計課堂教學的:
第一環節的關鍵詞是“共情”:無聲的代入。剛上課,這位思政課教師就播放了一段無聲的視頻,巴黎圣母院過去的勝景和被大火焚燒后的慘狀,還有諸多聚在巴黎街頭市民的啜泣、絕望、悲痛、無助的表情。這些無聲的畫面形成了情感的代入,激發起學生對文明瑰寶消失和法國人民的同理心、共情心,這奠定了這堂課的情感基調。
第二環節的關鍵詞是“立場”:鮮明的引導。在這一環節,教師播放了前一天晚上《新聞聯播》頭條播發的習近平總書記給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慰問電以及世界各國、一些國際組織領導人對法國人民的慰問。播放完這些新聞報道后,教師又下發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系列重要論述的觀點材料,讓學生課堂自學,并在黑板上板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安排又進一步旗幟鮮明地奠定了這節思政課的價值基調。
第三環節的關鍵詞是“話語”:坦誠的交流。接下來,教師把昨天在課問聽到的觀點都列到了一張PPT上,請不同立場的學生充分陳述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考、困惑全部講出來。這一安排實際上奠定了這節思政課的民主基調,充分尊重了“00后”孩子要話語權的年代特征。

第四環節的關鍵詞是“表達”:理性的建構。耐心聽完學生們充分闡述各自的觀點后,教師提出了“四個作為、四個應該”,理性有序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又進一步引發了學生的討論,從而奠定了這節思政課的思想基調。
1.作為世界人,我們應該為人類文化瑰寶的逝去而嘆息
這位教師說,巴黎圣母院不是一個國家的所屬物,而是人類文明的符號。為此,我們深感唏噓惋惜,有什么錯?世界各地文化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對他國文明的優秀成果要心懷賞悅,從巴比揚大佛被毀壞到巴西“藏寶閣”被焚燒,再到眼下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當這些人類的文明瑰寶遭遇劫難之時,我們應該站在全人類文明的高度感到痛惜,這是一個21世紀的人所需要有的眼界與胸襟,也是一個大國國民應有的理性心態。
2.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牢記那段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
這位教師提醒學生,中國人不可能忘記1860年那場大火,但也正是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侵略和蹂躪,讓我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文明需要人們銘記,歷史也需要人們銘記,不能用某些幌子來遮蓋歷史,但也不應該以歷史的名義發泄自己的情緒。牢記歷史并不等于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3.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關注身邊那些偉大的文化遺存
這位教師提醒學生,巴黎圣母院已經燒壞了,再院惜也回不來了。一場文化之殤在提醒人們文明是脆弱而又堅韌的,我們現代人要思考的是如何關心身邊那些偉大的文化遺存。特別是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大地上,有多少個比巴黎圣母院還要歷史悠久的文化遺存要么已經被摧毀,或者正在被摧毀。這位教師與學生再一次反思,2014年因客棧管理者用火不慎引起火災,使有著1300年歷史的云南香格里拉古城最繁華最核心區變成廢墟。他還告訴學生一個數據,僅2009年至2014年的5年問,全國文物古建筑就發生了1343起火災。這立刻就引發了學生對我國古建筑保護的關注,他們在課堂上就討論起故宮的消防系統問題。
4.作為復興人,我們應該積極探索保護人類文明的技術
當學生熱議文物保護的話題時,這位教師又播放了一條新聞,內容是上海電視臺前一天晚上剛剛播出的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已經研發出耐火耐高溫宣紙。當學生們了解到這一新型“耐火宣紙”的使用壽命可達3000年時,課堂不由自主地爆發出喝彩聲和熱烈的掌聲。教師隨機引導學生,理應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用所學為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的歷史文物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后,這位教師還布置了兩個課后作業,進一步強化了這節思政課的創新基調:(1)一篇拓展閱讀:陳嘉映的《救黑熊重要嗎》,讓學生思考文章提出的這一命題。(2)一個長實踐作業:提出巴黎圣母院重建的方案或者故宮防火系統建設綜合方案。讓學生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展開文物保護或遺址重建的研究性學習。
事后,我校的教師對這位思政課老師的課例進行了討論,高度認同這是一堂有“思政味道”的課,這堂課充分發揮了思想政治學科貼近社會現象的優勢,通過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和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鍛煉,能夠提升高中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我想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提出的“八個相統一”要求。我們的這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讓學生充分發表真實想法,又旗幟鮮明地進行價值引領,既讓學生學習了相關理論、知識,也讓學生動手設計重建和保護方案,比較明顯地體現出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我更想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要求。教師除了要有扎實功底和靈活技巧外,更要有真情懷和大格局。有真情懷的教師“可信、可敬、可靠”,有大格局的教師“樂為、敢為、有為”。
1.深且廣的真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說思政課教師“情懷要深”。我覺得,一個有情懷的教師,一定有精神內涵、有寬廣胸襟、有人間大愛。這樣的情懷包括:
首先,有家國情懷。我們這位教師在課堂上體現出深厚的家國情懷,無論是勿忘國恥的提醒,還是對學生保護中華文明的啟發,都體現著我們思政課教師心系國家和民族,對家國深情的愛。
其次,有仁愛情懷。這個“仁愛”是一種底蘊深厚的大愛,可以適用于不同的人際關系中,甚至也適用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思政課教師要對宇宙萬物有關切,對天下蒼生有同情,對自己的學生有仁愛。巴黎圣母院大火引發的討論,課后對拯救黑熊問題的拓展討論,是思政課教師的仁愛情懷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發展等問題上的反映。這位教師直面學生精神世界的深層困惑,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幫助學生樹立了崇高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又體現了他對未成年學生健康成長、和諧發展的仁愛之心。
再次,有傳道情懷。傳道情懷是建立在立德樹人的使命感之上的高度自覺的意識,我們的這位思政課教師也展示了這種素養:他自己掌握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堅信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并善于把科學的道理傳授給學生。
2.寬且高的大格局
一位思政課教師的大格局,就是能夠站在宏大的時空背景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開展立德樹人工作。
首先,要“思前想后”。我們的思政課教師要善于運用唯物史觀來開展教育,把各種現象、問題、矛盾放置到歷史發展的框架中來分析。不僅要回望歷史、記住歷史、珍視歷史、反思歷史,也要著眼未來、著眼長遠。我們這位教師既沒有忘記國恥,也在引領學生走向更好的未來。
其次,要“左顧右盼”。我們的思政課教師要學會把自己放置到更宏大的空間場域中來定位、分析。具體來說,在今天的中國,我們更需要把發展放置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視野之下,我們的思政課教師要帶著學生看清楚:在世界多民族的大舞臺上,我們要從別人那里學習什么、汲取什么、借鑒什么、警醒什么,我們中華民族要為這個世界貢獻怎樣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再次,要“承上啟下”。我們的思政課教師要站在為國育才的大格局上,主動學習、吸納、消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結合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和接受意趣,巧妙地轉化、深化、內化,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總之,我們復興高中的全體教師將努力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要求,當好深入學習、深入思考、深入領會、深入踐行的“小學生”,更當好幫助學生啟迪心智、明辨是非、構建理想、追求真理的“大先生”。
(作者系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 冀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