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傳寶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愛國主義教育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要教育主題之一。在民族國家存在的歷史時期之內,一方面愛國主義教育顯得十分重要、“天經地義”,另一方面愛國主義及愛國主義教育又都應該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之上,愛國主義教育如何在新時代取得教育實效、發揮積極作用,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嚴肅課題。
思考這一時代課題的一個重要方法論,就是要建立起正確認識愛國主義教育的時間、空間之維。所謂時間之維,指的是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看待愛國主義教育,處理好愛“祖國”與愛“國家”之間的關系;所謂空間之維,就是要在生活與教育中在一定的空間結構中看待“國家”,處理好愛“祖國”與愛“人類”的關系。而時間、空間之維的建立與落實,不僅意味著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合理安排,而且意味著愛國主義教育形式的時代探索。概而言之,今天的愛國主義教育要特別注意以下三大命題一
愛國之愛當然首先是祖國之愛。人們對自己的祖國之愛,的確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人們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情感”。這是一種樸素、無條件(或“絕對”)的道德義務。原因在于祖國是父母之邦(motherland),是國民賴以生存的土地。但是,與作為一個地理(country)、文化和歷史(nation)的“祖國”概念相對,“國家”(state)則是一個政治概念,具體講它可以指某一政權形式(國體、政體等)。故政治意義上的國家,可以與祖國及人民的根本福祉相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今日之中國,愛國主義在政治上的一個重要表現當然也就是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不斷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因此,與愛“祖國”略有不同的是,愛“國家”并不是一個絕對的、無條件的價值法則。而現代社會愛“國家”與愛“祖國”的統一,只能建立在落實人民當家做主、建設法治國家的政治實踐基礎之上。
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是人們在愛“祖國”與愛“國家”之間可能產生的認識上的矛盾:既有人以“國家”體制的某些不完善而否定應有的祖國之愛,從而形成、助長國家虛無主義的奇談怪論;也有人以愛“祖國”之名去讓人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開放,從而形成、助長對于國家的偏狹理解。無論國家虛無主義還是偏狹意義上的愛國主義,都是真正愛國主義教育的大敵。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十分重要的時代任務有二——

第一,堅持旗幟鮮明地反對國家虛無主義。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國家是一個歷史范疇,它因私有制而產生,也會在未來最終走向消亡。但是,在國家尤其是民族國家仍然有存在的歷史必然性的條件之下,簡單否定國家存在的價值,進而反對任何意義上的愛國主義教育,是虛妄而且危險的選擇。進入2l世紀,世界范圍內民粹主義抬頭的一個重要表征,就是一些發達國家對本國利益“優先”的片面強調。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因為國力羸弱而任人宰割、生民涂炭的事實,也不勝枚舉。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不強調國家認同、不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去凝聚民族力量,奢談許多抽象的超國家價值觀念,就顯得既不現實也不公平。曾有人在網上發帖,稱“國家再強大,都與人民無關”。這種觀點公然將國家與人民完全對立起來,代表的就是一種典型的國家虛無主義的錯誤思維。故當時就有網民毫不客氣地反擊說,作者大可到敘利亞等戰火紛飛的國家去生活,用自己的生命去檢驗自己觀點的真理性!
第二,堅持愛國主義與改革開放的辯證統一。愛國當然不等于愛國家傳統、現實中的糟粕。近代世界各國和中國歷史都表明,拒絕接受先進的科學技術、治理經驗、精神文明,任何國家和民族想要真正發展進步都是不可能的。當代中國發展、崛起的一個公開秘密就是改革開放。愛國主義與虛心學習外國先進經驗是完全一致的關系。故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也就必須同通過改革開放而求得國家的不斷進步的政治選擇結合起來。一方面,我們應當教育學生在建立民族、國家尊嚴與自信的同時,摒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產生的一切丑惡腐朽沒落的東西;另—方面,我們還必須繼續下決心,不斷努力將當代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具有可借鑒性的經濟、政治的管理經驗和其他先進文化學到手,“洋為中用”,并在實踐中實現超越。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國力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增長,中國巨大進步的最大動力之一正在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因此,今天的愛國主義教育一定要告訴青年一代:國家本身具有歷史發展的性質。夜郎自大、閉關自守只能讓祖國停滯落后,封閉、愚昧絕不是真正愛國者的品質。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祖國一種深厚真摯的歸屬性情感,但在空間維度,愛國主義既不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概念,也不是一個將國家認同與其他身份認同完全對立起來的歸屬感。
哲學家羅素曾經指出:“把愛國主義作為一種宗教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因為它缺乏普遍性。它所注重的利益不過是本民族的利益。”日本著名歷史學家池田大作也曾經嚴厲批評奉行本民族利益至上的國家主義說:“在國家主義的影響下,不知有多少青年的純真的愛國心被歪曲、被利用、被蹂躪——因此,本來對自己生存社會的純真的愛,卻變成了對其他國家國民的深惡痛絕。”這一點只要看一看兩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和軍國主義以愛國之名給全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證。所以,愛國主義一定要與愛“人類”的情感結合起來,即愛國主義應當同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愛護世界和平與維護全人類的整體福祉相結合。在21世紀,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看到:整個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中國的發展進步已經是世界發展進步的一部分,而當今世界的許多問題也只有從全球大局出發才有可能得以解決,加強各民族之間的理解與合作是世界進步和各國發展的重要條件。所以,今天的愛國主義教育應當與愛“人類”的情感培育緊密結合起來。
在社會主義道德思想體系中,愛“祖國”與愛“人類”的結合還有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國際主義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不分民族和國家,在為共產主義理想而斗爭時所表現出來的團結一致、互相支持的精神。各國無產階級在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時,都應該遵守國際主義的行為準則。其中包括:在整個國際事務中,各國工人階級要加強團結、協作,為全人類的解放和社會進步而共同奮斗;在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時,各國工人階級都要讓民族利益服從全人類解放的利益,反對民族利己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在國與國之間,要堅持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霸權主義行為;在各共產主義兄弟黨派之間,要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反對干涉別黨的內部事務,等等。錯誤理解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關系,曾經多次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這一教訓仍然值得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們認真記取。
從身份認同的角度看,愛“祖國”與愛“人類”的結合,本質上是要實現國家公民身份認同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身份認同關系的辯證統一。而在國家內部,愛國主義教育一個重要課題則是要解決國家認同與地方或族群認同的關系。在世界范圍之內,在“全球命運共同體身份認同一國家公民身份認同一地方或族群身份認同”關系處理上,既有將國家公民身份認同與全球命運共同體身份相互分割、對立導致的愛國主義的兩極、偏頗,也有將國家公民身份與地方(或族群)身份對立、撕裂的問題。當代中國,妨礙國家公民身份認同的,既有國家虛無主義,也有盲目排外的思潮,加上“港獨”“臺獨”問題等,都構成了對國家公民身份認同的巨大挑戰。中國當代愛國主義教育只能在對這些現實矛盾的了解、理解、解決之中才可能求得真正的實效。
前述愛“祖國”與愛“國家”、愛“祖國”與愛“人類”問題的處理,只是涉及愛國主義教育在教育內容上的認識、處理。愛國主義教育的時間、空間之維的完整落實,還必須有教育形式上的時代探索。時間、空間之維告訴我們一個明明白白的道理,那就是我們要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存在于21世紀改革開放的中國,當下我們的教育對象是(20)00后、10后。教育者時代意識、對象意識的水平高低,決定了當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效的高低。
1.時代意識、對象意識意味著愛國主義教育的批判思維。在一個改革開放、人口全球流動、互聯網越來越發達的當代中國,只講“偉光正”的愛國主義教育顯然只能是一種掩耳盜鈴、鴕鳥思維,不會有教育實效。曾有個別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幾年就作出“不愛國”的發言深深刺疼過許多國人的愛國神經。但是,中國教育工作者需要專業反思的問題在于:我們從幼兒園到高中15年的愛國主義教育之功,為什么抵擋不過區區4年的國外大學本科教育的影響?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該一開始就教會孩子批判性思維——即教育孩子基于全部事實、尊重理性邏輯、歷史辯證地看問題,讓孩子一開始就認識一個有進步也有問題的真實中國,這樣形成的愛國主義才會是堅固恒久的。
2.時代意識、對象意識意味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個性原則。關于今天愛國主義教育對象有兩個基本事實:一個是孩子不是獨生子女也是少子化時代的兒童;另一個是今天所有兒童都生活在一個教育資源相對豐裕的時代——比如在大街上隨便拉住一個青年人,他都一定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第一個事實意味著孩子都非常自我、富有個性,后者意味著成年人靠簡單說教、強制灌輸已經很難“唬得住”青年一代了。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尊重教育對象的個性和主體性。了解兒童、理解兒童、尊重兒童,一個近代以來呼吁了幾個世紀的教育理念,在今天必須成為日常教育生活的實踐原則。具體而言,只有在教育形式、途徑、方式、方法、制度、文化等方面建立起與每一個兒童切身經驗、認知和情感的真實聯系,愛國主義教育才可能事半而功倍。
3.時代意識、對象意識意味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建構立場。“灌輸既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授方法。說它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為真正的道德應當包含對可能出現的價值沖突作出審慎的抉擇;說它不是一種道德的教授方法,是因為合乎道德的教學必然意味著尊重兒童正在發展的對所學內容進行推理與評價的能力。”著名道德發展心理學家、德育哲學家科爾伯格這一段20世紀的諄諄教導,至今仍然令人振聾發聵。愛國主義教育和全部德育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走兩個極端——要么強制灌輸,要么放任自流。建構主義教育哲學剛好為走出這一泥淖提供了重要的出路——讓兒童通過自主探索、與特定環境互動,在自主建構中完成價值觀念的學習。也是因為這一點,20年前我才全力主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德育對象品德成長的價值環境,促進他們在道德認知、情感和實踐能力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簡言之,德育是促進個體道德自主建構的價值引導活動”。換言之,創造適合特定兒童的價值環境,讓兒童通過自主建構去接受愛國主義價值觀,當然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取得實效的關鍵。
總而言之,愛國主義是千百年鞏固起來的人們對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歸屬性情感,是對祖國在歷史和現實中所起的進步作用的正確理解,更是力圖使祖國更富強、更強大,為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一種堅定的志向與行動。
回顧歷史,愛國主義教育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改革開放初期都曾獲得過全社會的高度認同,也取得過卓有成效的成績。但是很長一段時間,由于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發展水平上存在的客觀差距,隨著國際交往的頻繁,國內曾經出現過崇洋媚外、喪失民族自信的不良傾向。而進入21世紀隨著國力的逐步增強,我國國內又滋生了一些盲目自信、盲目排外的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情緒。如何旗幟鮮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又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改革開放思想教育相結合,如何在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告別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等錯誤思維,讓青年一代做堂堂正正的大國公民,已經成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最為重要的使命。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 施久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