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十年來瀘溪教育發展經驗,一個核心啟示是:鄉村教育振興,需要錢的支撐,但最為關鍵的因素在“人”。
瀘溪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不僅熟悉教育、關心教育,而且研究教育,透徹理解教育: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事業,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站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觀察,教育是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
他們認為,抓教育,就是講政治;抓教育,就是促發展;抓教育,就是惠民生;抓教育,就是保就業;抓教育,就是抓所有。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是瀘溪數任黨政班子的共識。而正是因為有著“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事業觀,最終促成了瀘溪“教育立縣”發展觀的形成。
觀念決定行動。
瀘溪選定教育為“一號工程”,優先保障,優先發展。2018年,全縣對教育的投入超過了全縣財政收入的總和。這是何等的氣魄!“再窮不能窮教育”背后的認識是,基礎教育是人才成長的起點,一個國家與社會的強盛和進步,是在中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瀘溪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位置。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校長、教師有情懷、有思路、有追求、懂業務、敢擔當,教育才能有境界、有質量、有活力、高效率。高效能的治理體系中,制度建設是瀘溪的一把“金鑰匙”。瀘溪用制度管人,讓每一個人都清楚自己的權責所在、績效所在,讓每一次權力運行都遵從法律法規,建設起一支“有為又有位”的基層教育干部隊伍。
為了留住優秀教師,在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的同時,瀘溪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師傾斜,不斷提高教師待遇。瀘溪率先發放鄉村教師崗位津貼;為所有鄉村教師在校內建一套公轉房;教師福利待遇與公務員一樣。瀘溪還用情感留人,努力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每年一度的教師節大表彰、大游行,讓教師成為全縣最受尊重的職業;黨政領導全力以赴關愛教師,走遍了每一所鄉村小學;“人人受尊重、個個有地位”,瀘溪教師留人更留心,他們在湘西的山水之中,安心從教、靜心從教,執著于教書育人,創造了瀘溪這個貧困縣教育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瀘溪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放在縣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們的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抬升底部,優者更優。制定“村小建設18條”,打造精品鄉村小規模學校;進行“捆綁管理”,既有教育局股室與完小以上學校的年度考核掛鉤,又有城市學校與“一對一”幫扶的鄉村校各項工作指標捆綁考核;強化常規督查,責任督學深入學校,引領學校日常工作的改進與教育質量的提升。他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全面研透政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給每個孩子提供優質而公平的教育,讓每個孩子的人生都出彩——宏大的教育理想,在一點一滴的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逐漸成為現實。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個個創新之舉,匯聚成瀘溪教育改革的大江大河,隨之改變了瀘溪的面貌。瀘溪的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35.69%降至2018年的4.75%,2018年還被評為湖南僅有的5個全國平安縣城之一。瀘溪的變化昭示:重視教育的地方,必然是充滿希望的地方。
教育立縣,誠不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