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教師是農村教育發展最寶貴的財富,鄉村教師的教育情懷和職業認同是影響農村教ggr量的關鍵因素。基于河南、江西、山東、安徽四省504位鄉村中小學教師的抽樣調查和職業認同測評,發現樣本區鄉村教師職業認同在不同方面呈現較大差異。職業價值方面的認同處于高水平,工作滿意度方面的認同水平中等略高,學校支持滿意度方面的認同中等偏低,職業回報和職業生存狀況這兩方面的認同水平較低,鄉村教師職業認同狀況有待提升。本文通過對鄉村教師職業認同樣態進行分析,提出進一步提升鄉村教師職業認同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鄉村教師;職業認同;教育情懷
【作者簡介】寧本濤,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上海200062)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巨大轉變,經濟落后地區鄉村教育依然存在教師隊伍不穩定、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和“教不好”等難題。在精準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解決鄉村教育發展瓶頸問題的根本是培養和發展高質量鄉村教師隊伍。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狀況直接影響鄉村教師的職業發展、職業選擇,進而影響鄉村教育以及中國教育現代化推進的全局。
本研究于2018年7-11月展開調研,選取河南、江西、山東、安徽四省的鄉村學校(包含小學和初中),按照學校所在地行政級別分為縣、鎮、鄉三類共9所學校,在每所學校隨機選取教師,共發放問卷550份,回收問卷520份,有效問卷504份,問卷有效率為96.9%。問卷經編號整理,統一用SPSS.v16.0軟件進行分析。
依據已有研究,結合實地調研,編制《鄉村教師職業認同問卷》,將鄉村教師職業認同界定為:職業價值認同,即個體對鄉村教師這份職業所體現價值的認可;工作滿意度與離職意愿,即個體對鄉村教師這份職業的滿意程度、興趣程度、與同事的相處情況、鄉村教師工作能否讓其感到實現人生價值及其離職意愿;職業生存狀況,即鄉村教師的職業負擔狀況、對工作的參與度以及社會地位;職業回報,即鄉村教師所獲得的經濟福利待遇和職業晉升等方面的回報;學校支持滿意度,即鄉村教師對鄉村學校在工作生活安排、培訓學習機會提供以及提升教師參與水平等方面的滿意程度。鄉村教師職業認同水平采用Likert五點計分法測量,從非常符合到極不符合,計為5-1允表示鄉村教師職業認同水平逐漸降低。其中,職業價值認同2項,工作滿意度與離職意愿包含6項,職業生存狀況3項,職業回報3項,學校支持滿意度3項。正向題11項,反向題6項。
另外,在每所調研學校隨機抽取10名左右的鄉村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訪談主要圍繞問卷的核心問題展開,并進行深挖。
1.鄉村教師職業認同總體水平
鄉村教師職業認同總平均分為2.94。各維度平均分分別為:職業價值認同4.61,工作滿意度與離職意愿3.23,職業生存狀況1.86,職業回報2.20,學校支持滿意度2.87。由此可見,鄉村教師職業認同在不同方面呈現較大差異。其中,職業價值認同方面處于高水平,工作滿意度方面的認同水平中等略高,學校支持滿意度方面的認同中等偏低,職業回報和職業生存狀況這兩方面的認同水平較低(見表1)。
2.鄉村教師職業認同在不同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將問卷統計的結果進行t檢驗和方差分析,重點探討鄉村教師職業認同在性別、年齡、工資等各方面的差異情況。
一是鄉村教師職業認同在性別方面存在差異。如表2所示,不同性別的鄉村教師職業認同在工作滿意度與離職意愿、職業回報和學校支持滿意度方面差異極其顯著。男性鄉村教師對工作的滿意程度、對職業回報的認同和對學校支持的滿意程度低于女性鄉村教師。
二是鄉村教師職業認同存在年齡差異。在職業生存狀況、職業回報和學校支持滿意度三個方面,不同年齡鄉村教師職業認同存在顯著差異。總體上,年齡越大的鄉村教師職業認同越低(見表3)。
三是不同工資水平鄉村教師職業認同存在差異。在工作滿意度、職業生存狀況和學校支持滿意度三個方面,不同工資水平鄉村教師職業認同存在顯著差異,在職業回報方面,不同工資水平鄉村教師職業認同存在顯著差異。工資收入水平居中的鄉村教師職業認同較低(見表4)。




2019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該文件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在戰略目標上,文件對標國家現代化建設戰略安排,在深入分析教育發展趨勢和國際比較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根據教育現代化的總目標,文件又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2035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第七條戰略任務就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為教育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反映出黨中央、國務院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高度重視。
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解決鄉村教育發展瓶頸問題的根本是培養和發展高質量鄉村教師。充分關注、重視和利用各種有效的制度機制,加快提升鄉村教師的整體人力資本結構質量、專業化素質和創新水平是未來教師隊伍建設的難點和聚焦點,需要攻堅克難,久久為功。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要攜手共進,真抓實干,下大力氣扭轉當前鄉村教師職業認同較低的狀況。
第一,關心和提高鄉村中小學教師的工資收入水平,用“待遇留人”突破鄉村教育供給數量難題,讓那些熱愛教育的各類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下得去”。
改變城鄉有別的教師政策,依法逐年提高鄉村教師工資水平以及對老少邊窮地區鄉村教師的特殊津貼保障。
當前,我國一些地方實施的編制標準呈現出城鄉倒掛的不合理特征,這—方面造成鄉村學校教師編制緊張、數量不足,另—方面變相加重了鄉村教師的工作強度和負擔,從而降低了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導致鄉村教師的流動及流失。因此,需要重新考慮鄉村尤其是貧困、偏遠山區學校辦學規模小的實際情況,放寬這些地區的編制標準,將城鄉倒掛轉變為向鄉村傾斜,深入研究探討鄉村教師靈活退休制度和退出機制。
在現實條件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在福利待遇如醫療保險、職后培訓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切實改變這種狀況,是緩解鄉村教師流入城市的一個關鍵性政策,也是提升鄉村教師社會地位、進而提升職業認同最直接的方式。
第二,建立“非農村生源”教師真正融入鄉村生活的各種制度保障機制,用“感情留人”突破鄉村教育供給結構難題,讓那些熱愛教育的各類大學畢業生在農村“留得住”。
當前,許多鄉村教師“教在鄉村”“住在城市”,與鄉村生活嚴重隔離,成為鄉村的“邊緣人”,阻礙了鄉村教師職業尊重的輻射范圍,造成其職業認同較低。因此,構建公費的鄉村生源師范生培養機制,提升鄉村教師對自身的認同,同時也重新提升鄉民對鄉村教師的認同,這不僅能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也能打開鄉村教師的社會關系網,在提升社會地位的同時,提高其職業認同。
筆者調研的河南省輝縣市侯兆川地區,就將鄉村學校與鄉民生活進行了很好的融合,提高了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認同。同時,將鄉村教師職業認同的建設放在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改變離不開社會,鄉村教育的改變同樣離不開鄉村社會,鄉村教師職業認同的提升,是鄉村教育變化發展的一環,是鄉村教育與現代化接軌的重要方面。因此,對鄉村教師的觀照不能脫離鄉村整體的改革發展,以免遇到阻力重重的窘境,更加挫傷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影響整個鄉村教育的發展。
第三,將鄉村教育立足在特色鄉村文化之上,用“事業和成長留人”突破鄉村教育供給質量難題,讓那些熱愛教育的各類大學畢業生在農村“干得好”。
將鄉村教育立足充滿發展契機和希望的美麗鄉村文化之上。筆者調研所到之地都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文化積淀。比如,江西省贛州市有著蘇區紅色根據地文化、歷史儒道文化和客家創業自立文化,山東省濟寧市有著微山湖文化和鐵道游擊隊精神等文化積淀及其演化。其實,這些深厚的特色文化積淀正是鄉村教育者的自信、擔當和智慧的很好來源,是其實現文化人生價值的不竭源泉。然而,這樣的資源往往被我們所忽視。
因此,鄉村教師的成長和發展一定要與鄉村文化建設緊密結合。鄉村教師不僅是鄉村兒童的知識傳授者和陪伴者,更是鄉村學生精神生命的喚醒者,要形成美好融洽的師生關系。
美麗鄉村建設,一方面要在物質上強化配套,為鄉村教師文化資本增值提供物質條件;另一方面要加強文化氛圍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既讓教師已有的文化資本充分發揮效力,同時也要讓教師的文化資本得以積累和豐富。
同時,鄉村教師要學習探究如何將當地已有文化積淀充分挖掘和利用,貫穿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整個過程當中,從鄉村本身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能量,豐富鄉村教師的文化資本和自信心,促進其文化人生價值的實現,在提升鄉村教師職業認同的同時,提升其對鄉村文化的認同,進而形成“以文化人”的教育倫理自覺和“以鄉村教師為榮”的內在自豪感和自我成就感。
責任編輯 錢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