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傳寶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陶行知語)是任何一個健康社會都應該遵守的基本價值原則。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勞動教育更是社會主義教育性質的重要體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哲學、經濟學、教育學三個維度對勞動價值觀均有十分重要的論述。具體表現在:
在哲學上,馬克思主義者強調勞動創造歷史、勞動創造人本身的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
在經濟學上,馬克思主義者強調:勞動創造價值;符合社會正義的分配原則應當是按勞分配,最終應當是按需分配。
在教育學上,馬克思最重要的貢獻在于提出了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體力+腦力”)、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重要主張。
總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極為重視勞動對人類及其個體發展的重要價值。建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開展健康的勞動教育,應當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教育觀。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命題表述本身已經表明,勞動與教育在邏輯上是相互結合的關系。
對應于身體與精神(知、情、意)諸元素,體、智、美、德四種素養是人的基本素養。勞動素養十分重要,但它是德、智、體、美素養的綜合,勞動教育里既有價值觀教育,也有創造力、美感、身體素質的鍛煉。勞動教育是人的基本素養到真實社會實踐的“中介環節”,邏輯上并非德智體美一個維度。為了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方針上可以將德、智、體、美、勞并列,但是在概念理解、政策實施上要注意做更為準確、專業的把握。因為只有準確把握了概念,才會有更為穩妥、切實的實踐方略。
簡言之,在學校教育中,勞動教育更多的是要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日常教育生活去實現。有必要明確的是,勞動教育雖然涉及勞動知識、技能、美感、體能等全面的培育,但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只能是德育——勞動價值觀(情感、態度、價值)的培育。
下面圖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GDP占比(%)變化情況。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占比不斷提高這一發展趨勢表明:我們在開展勞動教育時,一要特別注意“勞動新形態”;二要關注“勞動教育新形態”。前者要求我們注意避免將勞動僅僅理解為“生產勞動”,或者經驗性地理解為工業、農業勞動等“體力勞動”的有限形態,而要與時俱進,特別關注消費性勞動、創造性勞動、復合性勞動等新勞動形態。后者則要求我們注意:勞動教育不能僅僅被理解為簡單的認知性學習(“進課堂”),而應當特別關注各學科的間接教育、隱性課程等教育形式,特別注意綜合課程、實踐性學習、社會服務、終身學習、智慧學習等教育理念的落實。
現代教育已經越來越不等同于學校教育。勞動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首先是一個成人教育、社會治理課題。如果我們的成年公民好逸惡勞、追求不勞而獲,如果社會分配制度過分畸形、誠實勞作得不到應有的報償,學校勞動教育就很難取得真正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注意處理好教育改革與社會治理的關系,也一定要實現學校勞動教育與社區、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