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玖根
小學教育是人生正式學校教育的第一站,六年的教育可能影響兒童的一生。我從事小學教育幾十年——先是做教師,講數學;后來擔任區教研員,搞教研;再后來擔任小學校長,管學校。我教育生涯的一個深刻體會是,始終不能忘記小學教育之本。
首先,面對流行要能正確抉擇。小學教育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承擔承擔不了的東西。現時許多廣告做的各種軟飲,看起來、聽起來都很美,而涼白開純自然、無色,但家長都是讓孩子喝涼白開而不是飲料,因為涼白開養人。搞教育也是如此,有些學校教育宣傳看起來很花哨,形式上很新穎,總結起來一套一套的,固然很好。但每遇此類,人們要深究一下:其真正的教育功效在哪?小學是打基礎的,如同建房子,是高樓大廈的底部,幾十層上百米的高樓為什么能高高聳立?取決于牢固的基礎。令人擔憂的是,如今一些本應該打基礎的人不關注基礎,天天關注的是如何出風頭。比如,有的學校搞特色文化,做得很好看,卻不是學校自然生長出來的東西,像是硬給學校穿上的一件外套。教育貴在堅守,遵循規律,打基礎、利長遠,切忌急功近利。我們學校的足球、啦啦操等社團課程,一做就是十幾年,一兩年看不出什么,時間一長就給學校、孩子帶來看不見的良好變化。
其次,遭遇喧鬧要能澄心靜氣。我們不喜歡表面的熱熱鬧鬧,學校是需要安靜的,即所謂靜能生慧,“寧靜以致遠”。我們強調小學教育必須固本強基,從而提出“三本”“三精”。所謂“三本”,第一個“本”是本性,即我們要了解兒童的特征、尊重兒童生命成長的本性;第二個“本”是本真,即我們要牢記小學教育的初心、使命,做好小學教育的本分,不應舍本逐末,去追求偏離“發展每一個兒童”初衷的高境界、大項目、上水平;第三個“本”是本質,即我們始終要把握并遵從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等各門學科教育教學的本質要求,在知識教學中發展兒童的思維和學習力,塑造學生核心素養的生命成長底蘊。所謂“三精”,第一個是精心,這是小學教育人做事的態度問題,要精心做好每一件事情;第二個是精細,小學教育教學無小事,學校教育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要抓好;第三個是精致,辦學、教育追求最優化,努力達到精致。我們學校前身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鄉村教育實驗學校,繼承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提出“惟精惟一·至真至善”的校訓,引導全體師生講究“三精”,一心育人打基礎,共創至美、至善的求真樂園。
再次,工作千頭萬緒要注重固本培元。我們提倡“三本”,實質上是希望小學教育保有正氣、元氣、真氣。而培養正氣、元氣和真氣是要下扎實功夫的,而且常常潛隱無形,表面上似乎不怎么好看,但就如有的人看上去很古樸,沒有那么光鮮亮麗,可這樣的人往往真實、有內涵。固守“三本”,教育就不會走樣。回歸小學教育之本,最重要的是不能忽略其基礎性。就像一艘在江河航行的小船,應該給它裝什么東西?肯定是最本質、最根本、最需要的東西。有的人恨不得把小學教育變成大學教育,看起來很忙,很“高大上”,但本末倒置,越忙離基礎教育之“本”越遠。
我們提出要把基礎性牢牢抓住,同時要注意成長性,把孩子無限的學習力和生長性培育起來。這就必須做到:一是要打好學科思想、知識、能力等做人的基礎。要注意組織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活動經驗,著眼于立德樹人的人格涵養,培養好孩子的興趣愛好、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二是應該給孩子未來的發展提供各種可能。小學教育要有寬度、厚度和深度,但更應強調寬度。因為我們不清楚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到底是什么,要給兒童自我發現的空間和平臺,提高適應性,為他們未來各種發展可能性奠定基礎。三是要尊重和愛護兒童,促進其獨立人格發展。兒童是正在成長的大人,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小孩不小,有人如果說小孩小,那他比小孩還要小”。小學教育要給孩子創造自由、平等的環境,以影響他們將來對人對事的態度。四是小學教師要做教育兒童成長的“大先生”。所教不要拘泥于學科,也不要限制于孩子的學習階段。一言以蔽之,要給兒童未來成長以更為高遠的引領。
我們小學教師要有一種胸懷、情感——“立足小學校,要做大先生”。不僅教知識,關鍵要教思想、教方法、教態度,努力幫孩子把眼光放得遠一點、開闊一點,真正樹立理想,志存高遠。我們小學教育、小學教師就是要給每個生命點火和播種。
平平淡淡才是真。濃墨重彩是表演,不是生活。有的人對我說:沒看見你搞出什么動靜來嘛。確實,我們學校這么多年轟轟烈烈的事情很少,但仔細審視,該做的我們都做了,有的還做得不錯,師生都很舒心。這樣看來,辦學校沒搞出什么動靜就是“最大的動靜”。為什么我們能這樣?可能是我們抓住了一些根本性的東西。
抓好學校教育,必須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師隊伍建設。興校辦學,教師第一。一所學校教師隊伍的素養、專業水平的高低,決定了該校教育質量、學生發展水平的高低。怎么提升教師素養?
首先,學科專業發展是基礎。除了常規做法,我們下大力氣聘請各方面專家來校,進行梳理專業問題定期指導、分學科和課題專項指導、課堂解剖和案例分析業務研修指導,手把手、面對面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同時,盡量創造機會讓教師走出去研修學習、經受鍛煉,并牽手友好學校,博采眾長。
其次,推動特長提升是重點。我們學校發展了眾多學生社團,每個社團都派遣一位教師跟進,比如足球社團,可能教師達不到專業水平,除了發揮輔助作用,更重要的是給教師一個現場學習的機會,促使其鉆研特長,最終培養教師某項專業技能和業務修養,這對教師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再次,倡導全員師德修養是關鍵。我們是百年老校,三個校區250多名教師,平均年齡33歲。無論年輕教師還是中老年教師,關鍵是對教育工作的態度如何。如果教師對教育有感情,自覺認識到教育的作用并愛上教育,才會全身心地付出。一切外部東西都由內因起作用,不喜歡教育的人怎么能指望其全情投入?我校的教師培訓尤其是新教師校本培訓,重點就培養教師對教育的態度、情感。
最后,強化學校文化熏陶是催化劑。一所學校的環境、文化傳統對教師的成長很重要,發揮著場效應的功能。我們學校的教師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勤奮,能自覺,有進取。為什么?因為學校管理非常尊重教師,講民主。每年教職工代表大會必開,對學校工作有什么意見、要求,教師隨時可以提,不管誰提意見,學校都很重視。學校工作每個月定期向教師通報。此外,學校不僅在專業發展上幫助教師,在生活上也非常關心教師,幫助教師解除后顧之憂。我認為,校長要做到“三幫”:幫學生成才,幫教師成長,幫學校成功。教師事業上成功了,就會有成就感;他們舒心了,學校各項工作才可能美好起來。
二是抓好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如前所說,小學教育要有寬度。寬度從哪里來?當然來自課程。我們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堅持了十余年,“為每一位學生設計課程”是我們追求的理想。我們利用好社區資源,積極與區文化館、體育館、全民健身中心對接,開發了網絡講故事、“DIY”動手益智數學、游泳、擊劍、繪畫、攝影、面點、芭蕾舞、足球、圍棋、航模、3D打印創客、機器人等近200個特色社團課程,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快樂、有個性的發展。
三是營造好學校教育發展的生態環境。在外部環境方面,我們重視學生家庭及家長的力量,盤活社區資源,推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整合和協同,努力營造學校發展的和諧生態。我們學校所處區域外來人口占大多數,家長對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過去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滿意度不夠高,我們就主動與家長溝通,設立家長到校日,定期召開家長會,安排家長進課堂聽課評課。學校重大決策和活動組織主動征求家長意見;挖掘家長中的力量參與學校管理,讓家長志愿者參與學校課程建設和開發,評議和監督學校工作等。我們還搜集和放大優秀家長教子有方的經驗,從2017年開始收集家長教育案例,每周推送一名優秀家長案例,并編印成冊送給每個家庭,讓大家共享。家校關系由此大大改善。
好的管理是學校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我們敬畏教育節律、尊崇教育規律,改善管理,提高教育教學效能,營造良好的校內教育生態。
要有“預見力”。學校的教育教學是有規律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管理者最重要的品質,是善于統籌協調、前瞻思考。所謂前瞻思考,就是常常要“往前看,再往前看”。要看到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更要看到明天、后天乃至更長遠的將來要做的事情,這樣才能從容自如地往前走,避免總是急急忙忙地做、加班加點地趕。
日常工作要形成規律、節奏,不要輕易打擾教師。比如開什么會、什么時間開、解決什么問題等,我們都作出明確的規定,沒有特殊的情況不召開其他的會議。這樣校園就安靜下來,教師就安心教書了。我們不反對搞活動,但要有規律地搞,不能整天都是活動,突擊太多,干擾教師既定的日常教育教學,讓教師疲于奔命,招致怨聲載道。
“上下同欲”,用心歸一。學校制度規定和管理希望達到的目標,每個教職工都要知曉,而且要一以貫之。這樣大家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事,時間一長就形成了學校工作的機制和慣例。每個人的內心都能有計劃、有步驟、有準備地朝著學校共同的努力方向奮力向前。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工作和生活要科學調節并平衡好,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休息的時候休息,不要視科學反映學校活動節律的校歷、周歷和作息表為無物。我們反對輕易加班,破壞學校的活動節律。如果一個教師的日常規律性生活隨便、無理由地受到影響,教師就不能安心工作,也就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們提出全校教師要快樂工作、幸福生活,兩者要合理地統一起來。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實驗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 賴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