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紅英
基于筆者所在區內幼兒園的調查發現,現代的游戲場所通常是高安全性、低挑戰性。事實上,兒童天生就會去冒險,幼兒的成長與發育依賴于冒險。他們會在自己未知的領域中去冒險、發現和探索,并在過程中形成“敢于嘗試的勇氣、不斷嘗試的堅持”的價值判斷,這些都會有助于幼兒作出更明智的選擇和進行距離目標更近的獨立思考及實踐。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提出“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認為,明日之少年,必來自于今日之幼兒,因此我們提出“幼兒強,則少年強”。“幼兒強”,首先強調幼兒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同時擁有勇敢的心理品質。
“幼兒強”需要有健康的體魄。何為健康?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時在它的憲章中提到的健康概念為: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運動中成長》一書中提到,健康的標志應該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體上的健康;二是心理上的健康。我們認為,“健康”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一種積極、發展、流動的狀態,即個體在生命的經歷體驗中,其生理能與自身的條件、生活觀念及所處的外部環境等相符,能在運動經歷中掌握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法和技能,不斷建構健康的身體。
“幼兒強”需要有勇敢的心理品質。勇敢一詞中的“勇”本身在價值定位上是中立的,但就勇敢作為教育目標而言,它被賦予了善德的價值定位。我國傳統文化將勇敢概括為勝敵之勇、克難之勇與自治之勇。基于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等文件,我們將“勇敢”定位為克難之勇與自治之勇兩個方面,“克難”指幼兒勇于接受新的且帶有一定挑戰難度的事物,能主動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自治”指幼兒能夠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身體,能自如地適應外在環境條件的變化。
幼兒挑戰性運動課程是以“培養健康勇敢的中國兒童”作為育人目標的課程。無錫市濱湖實驗幼兒園以江蘇省首批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幼兒挑戰性運動課程》的建構為路徑,通過對幼兒挑戰性運動關鍵經驗的探究,開發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內容及其實施和評價策略,促進幼兒的身體和心理向潛在可能發展水平不斷靠近。
1.以挑戰性運動關鍵經驗為線索,架構課程目標
每個兒童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兒童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和規律。《幼兒挑戰性運動課程》遵循兒童在運動過程中身體動作、心理發展的潛在序列規律邏輯。在課程目標建構中,我們以《指南》為基礎,確立了挑戰性運動四條關鍵經驗:身體平衡協調靈敏、動作迅速強健有力、勇敢自信不怕困難、堅持自主不言放棄。
針對四大挑戰性運動關鍵經驗,我們進一步將其分解為16條具體發展指標。如在不同材質地面上行進平穩;能連續走跑交替一段距離;能保持運動的專注性;選擇有難度的運動并堅持完成等。
具體發展指標的落實則通過具體的運動項目,諸如定向游戲、騎行游戲、足球游戲、模仿游戲的實施得以實現。在每一個游戲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又形成若干個學習進階,既體現幼兒學習的小步遞進,又保證關鍵經驗的獲得與鞏固。如“定向游戲”有9個學習進階。1階:在較平坦的同片場地上,完成兩個點標問往返走跑300米左右,愿意參與活動。2階:認識實物地圖,在兩塊不同場地(平面)上,完成兩個點標問往返走跑500米左右,遇到困難會主動求助。3階:在同片場地上,完成3-5個點標的多輪游戲,能在游戲時間內保持專注性。4階:在多塊場地(平面)上,完成3-5個點標問的多輪游戲,走跑距離1000米左右,愿意挑戰有難度的任務。5階:認識標志物地圖,在多塊場地(平面)上,完成4-6個點標的多輪游戲,遇到困難能夠多次嘗試。6階:在多塊場地(平面)上,完成4-6個點標問的規定路線的游戲,走跑距離1500米左右,遇到困難能自主想辦法解決。7階:認識跨樓層地圖,能堅持完成多樓層6-10個點標間的游戲任務。8階:學習使用指北針,能有計劃地自主完成8-10個點標的游戲,走跑距離2000米左右。9階:能借助地圖和指北針,自主運用各種策略,在自然環境中進行超過10個點標的游戲,堅持完成走跑距離3000米以上的任務。
從關鍵經驗到具體發展指標,再到每一個項目的學習發展進階的架構,較為清晰地呈現了挑戰性運動課程的目標序列,可以幫助教師了解不同學習階段幼兒所處的水平,為幼兒當前和下一步成長搭建支架。
2.以運動項目游戲的開發為載體,建設課程內容
幼兒挑戰性運動課程應能夠吸引孩子專注地投入活動,激發和提升他們的運動興趣,滿足他們的需要,從而使他們獲得更多新的經驗。
在“培養健康勇敢中國兒童”理念指引下,依據挑戰性運動關鍵經驗的導向性、項目本身的適宜性以及幼兒園研究的基礎,我們選擇了定向游戲、騎行游戲、足球游戲、模仿游戲四個項目重點開發:定向游戲是以走跑為主要運動形式,利用戶內外的空間資源、地圖等工具,引導幼兒在游戲情境中完成行走任務,提升力量耐力等運動關鍵經驗水平的游戲。幼兒定向游戲的運動場所主要包括園內和園外、室內和室外、平層和跨層等不同空間的運動。騎行游戲是以滑步車及二輪自行車為主要器械,引導幼兒在操控車輛與環境互動中提升平衡協調靈敏等運動關鍵經驗水平的游戲。幼兒在騎行過程中要經歷不同路面、上下坡、寬窄道、鉆隧道等,不同的騎行路線蘊含著幼兒運動發展的不同指標。足球游戲是以足球為主要載體,幼兒在與足球的趣味性互動中提升平衡協調靈敏等運動關鍵經驗水平的游戲。模仿游戲是以模仿動物動作為主要形式,在不同的游戲情境中提升力量耐力等運動關鍵經驗水平的游戲。
3.以質性、量化相結合的評價為依托,提升課程實施質量
我們采用情境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通過記錄幼兒“時光跡”、拍攝幼兒“成長記”、開展幼兒體質監測等質性和量化相結合的方式,對幼兒運動能力發展進行綜合評價,支持和促進幼兒運動素養的提高。
其中,“成長記”是我園借助微信平臺呈現的一種新的幼兒觀察評價方式,記錄孩子身體生成的關鍵經驗,記錄教師日漸轉變的兒童視角,記錄幼兒園課程建構的行動軌跡,記錄“互聯網+”家園共育新途徑。如第一期的“模仿游戲:小烏龜”中被觀察的主角“阿品”,拍攝團隊捕捉到了他模仿動作中三個難度層級的挑戰。第一層級是模仿小烏龜,臉朝下,雙手支撐在地墊上,雙臂伸直,雙膝離開地板,微微彎曲。第二層級是模仿小烏龜爬行,保持手臂和雙腿分開,略大于肩寬,右臂和右腿一起移動,然后是左臂和左腿,能較好地控制身體平衡。第三層級是模仿小烏龜“運糧”,動作在第二層級基礎上在幼兒后背上放一個“糧袋”,向前爬行時身體保持平穩,不讓“糧袋”掉落。拍攝結束后,觀察員根據現場觀察和拍攝到的素材,初步形成圖文并茂的觀察記錄。然后根據素材,由微信制作者先完成初稿,并通過發布“臨時鏈接、預覽”的方式,由項目負責人召集團隊成員對電子版的觀察記錄進行審議,重點對項目關鍵經驗指向、具體發展指標落實以及項目學習進階的水平等展開論證。審議通過之后,再正式在公眾號上發布。據了解,被觀察的幼兒家長很感動,還轉發微信至朋友圈等。
1.兒童身體的生成需要挑戰性運動
身體運動對于促進幼兒的生長發育、增強幼兒體質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一個兒童運動得越多,大腦得到的刺激就越多。大腦得到的刺激越多,就需要更多的運動以獲得更多的刺激。同時在幼兒參加身體運動的過程中,往往會伴隨強烈的情緒和情感體驗。研究發現:凡運動能力發展良好的兒童,能在內心產生肯定自我的概念,這會促使他們愿意大膽且勇敢地去嘗試新的活動,經常表現出較強的探索精神、堅持性、自主性;反之,運動能力發展較遲的兒童,他們常會表現出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行為消極、被動甚至退縮,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容易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心情也容易壓抑或緊張。挑戰性運動強調幼兒在運動中獲取新經驗的過程,利用經驗集成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里所提的‘挑戰性”是一種激勵狀態,它不僅停留在快樂的感受上,本身還有一種催人向前的力量,挑戰性運動強調對幼兒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挑戰。我們要讓幼兒積極、愉悅地參與到挑戰性運動中來,為個體身體的生成構建一個當下乃至今后的生活中會持之以恒的動機基礎。
2.“培養健康勇敢中國兒童”可以有若干表達
高質量的幼兒運動課程不僅僅只側重于幼兒基本運動概念、技能的獲得,還需要在過程中幫助幼兒形成參與運動的愉悅感,幫助他們獲得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態度。
《幼兒挑戰性運動課程》作為當下濱湖實驗幼兒園對培養“健康勇敢中國兒童”的一種表達范式,指向培養一個“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并帶有國家認同感”的兒童。無論是完整的挑戰性運動課程研究,還是單個運動游戲項目的學習發展進階研究,都能作為課程菜單進行使用,具有較強的推廣性。另外,幼兒挑戰性運動關鍵經驗的學習發展進階研究,還可以為幼兒園其他領域關鍵經驗的研究提供范式,發現各領域關鍵經驗的內在發展序列和領域問關鍵經驗的相互滲透,解決課程的形式之爭,實現課程的深層整合建構。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實驗幼兒園)
責任編輯 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