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龍文芳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石含開
“終于能正常走路了,等我出院就可以回去上課了。”在凱里市中醫院,家住三棵樹鎮浪寨村的17歲少年李第橋興奮不已,自小患有先天性脊柱畸形的他,憧憬著重返校園的美好時光。
李第橋如愿實現上學夢,得感謝來自杭州市的幫扶團。今年7月,杭州市蕭山中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全仁夫團隊為其手術,李第橋脊梁正常挺直、自如行走,成為蕭山區中醫院“杏林天使基金”脊柱畸形慈善救助項目惠及凱里的第一位幸運兒,同時得到一次性3萬元資助款。
事實上,自從全仁夫院長在凱里市中醫院做了貴州首例側椎間融合手術(OLIF)之后,前來就診的病人找到了希望。“全院長來了,我就放心了。”60多歲陳奶奶患了20余年的腰椎間盤突出,通過全仁夫手術后基本恢復正常。
截至目前,蕭山區中醫院累計派出181名專家到凱里市開展門診診療3000余人次,同時引入側椎間融合手術(OLIF)、經椎間孔神經根阻滯術、電子生物反饋療法等7項新技術,助推凱里市醫衛事業邁上新臺階。
“來……看我的手指,像我這樣做。”8月4日一大早,凱里市中醫醫院康復科執行主任池細綠就開始忙碌了起來,一邊示范教學,一邊現場指導。在她旁邊,病人們圍成一圈,跟著鍛煉。
池細綠是一個月前才來到凱里市幫扶的醫生。不僅如此,池細綠一家人還通過“銀齡計劃”組團幫扶。“我愛人是骨科醫生,過來以后比我還忙。”池細綠笑著對記者說,“一家人來,心在一起就是最好”。
把他鄉當故鄉,視使命如生命。在凱里市中醫院中醫康復科把脈問診的中醫師翟海龍日均門診量30余人次;掛職凱里市中醫院副院長的楊凱24小時駐守在康養中心,無數次深夜進行應急搶救、會診與指導……
“他們用情、用心、用智在工作,值得我們學習。”凱里市中醫院黨委書記王政說,自今年7月以來,杭州幫扶團用真才實學、真情實意、真抓實干,進一步詮釋著千里扶診、無問西東的奉獻仁心。
與此同時,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與凱里市第一人民醫院幫扶工作也持續發力。2019年上半年,杭州市一醫共選派11名專家到凱里市一醫共開展雙髖關節置換術、肝切除術等新技術26項,開展遠程會診65例。
今年6月,蕭山中醫院凱里分院掛牌并順利通過二級甲等中醫院初評。“這又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再添新動力,特別是在‘夏秋決戰’之際,有力有效促進了兩地醫療衛生對口幫扶向縱深推進。”凱里市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杭州幫扶團還主動融入凱里市康養產業,數次開展凱里市職工療休養工作,在凱里市中醫院成立康養培訓學校;與黔東南州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展訂單實習,增設康養專業,向全國輸送專業人才。
“杭州的幫扶深情在凱里無處不在,下一步凱里市將用足用好幫扶資源,以產業、教育、人才、醫療衛生、旅游、農業、文化等領域為抓手,進一步加大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力度,共創東西扶貧協作新輝煌。”凱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倪偉俊說。

杭州幫扶團醫生全仁夫(右二)在凱里市中醫院進行手術。(凱里市融媒體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