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安通

正安縣和溪鎮馬鞍村新任第一書記伏效平(右一)走訪貧困戶。(趙永章 / 攝)
天樓山下,芙蓉江河谷,山高坡陡,十畝見方的小壩子都難覓蹤跡,這就是正安縣和溪鎮馬鞍村。過去的馬鞍村是出了名的貧困村,全村3892人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有1095人。
2016年初,馬鞍村依托和溪鎮引進的杭白菊加工企業,在靠近芙蓉江邊的400畝土地上,種下了成片杭白菊。然而,半年下來,由于土質、氣候、管理、市場等因素,杭白菊的種植并沒有給當地帶來收益,馬鞍村第一次產業發展宣告失敗。
轉機出現在省委宣傳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進駐。2016年4月,貴州省委宣傳部攜手遵義醫學院、省公路局、省農信社等6家單位,深入正安縣25個村開展駐村工作。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支撐,黨員干部們必須帶頭在這陡坡里‘刨’出生機。”時任省委宣傳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馬鞍村第一書記李剛語氣堅定。
如何破解馬鞍村產業發展難題?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里,李剛帶領駐村工作隊及村支“兩委”干部走遍了村里的貧困戶,反復研究想辦法,總結經驗,最終成功探索出了馬鞍村“兩投入三聯結”脫貧產業發展模式。
“兩投入三聯結”脫貧產業發展模式,就是通過將國家或集體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進行分離,實現“集體投資、能人投力”的“生產要素兩投入”,并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集體、村民(貧困戶)、能人共同分紅的“利益共享三聯結”。從而形成發展脫貧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實現精準脫貧“三位一體”脫貧攻堅新格局。
頂著炎炎烈日,正安縣養雞能人李家鎮每天都要去自己的種植養殖基地里“巡視”一番。
李家鎮是土生土長的正安人,上世紀90年代初外出務工,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掌握了核桃種植和養雞技術,2017年,在政府“雁歸興貴”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引導下,他返回家鄉成立了正安縣程豐達農民專業合作社,搞起了核桃林下養土雞的種植養殖產業。
在駐村工作隊以及鎮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李家鎮開始和村里攜手合作,抱團發展林下雞養殖產業,采取集體出資、能人出力、聯結貧困戶的模式,將產業做大做強。
“我們養殖基地捆綁了75戶貧困戶328人。每戶貧困戶每年分紅1800元,村集體每年還可以分紅7.5萬元。”李家鎮說,養殖基地的資產屬于集體經濟的性質,村里將脫貧產業的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把經營權承包給能人,集體擁有資產的所有權,能人和鎮里、村里簽合同,貧困戶、集體和能人按約定的比例進行分紅。
通過“兩投入三聯結”的模式,既能防止“壘大戶”“套散戶”的情況發生,解決扶貧資金流向何處的問題,也有利于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讓貧困戶獲得穩定收入。
“這種模式是可持續性的,村民每年都能得到收益。對于我們合作社來講,在快速壯大合作社的同時,還有市場占有率。”對于這一模式,李家鎮很是認同。
如今,在駐村工作隊以及村支“兩委”的帶動下,馬鞍村還發展起了核桃、辣椒、白茶等多個產業,正一步一個腳印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馬鞍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從2014年的6521元增加到2018年的1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