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麗嫦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唯睿
黔東南州以黨建為引領,在各搬遷安置點建立黨組織,借助支部引力這股強勁動力,逐步完善搬遷安置點的公共服務、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服務,推進“五個體系”建設,大力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融入感和安全感。
“我沒有想到搬過來后會住上那么好的房子,孫子在小區里入學,社區還免費為兒子兒媳提供就業技能培訓,真是過上城里人的生活了。”家住凱里市上馬石移民安置點的搬遷戶余士新感慨地說道。
余士新只是黔東南州27.58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其中一員。搬出來后,如何讓群眾穩得住、能脫貧?這是該州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部署,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脫貧”轉變,對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的有力實踐。
為做好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近年來,黔東南州以黨建為引領,在各搬遷安置點建立黨組織,借助支部引力這股強勁動力,逐步完善搬遷安置點的公共服務、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服務,推進“五個體系”建設,大力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融入感和安全感。
確保“搬得出”是易地扶貧搬遷的第一步,黔東南州堅持黨建引領,采取單獨建、聯合建、未搬先建、邊搬邊建、搬后必建等方式建立黨組織,逐步實現搬遷安置點黨的工作全覆蓋,已搬遷入住的71個社區均設立了黨組織,配備了83名黨組織書記,從縣(市)直部門和鄉鎮選派36名科級干部到各社區擔任第一書記,實現搬遷一個小區就新建一個黨支部,統籌各項搬遷工作有序開展。
在搬遷安置點,每一戶搬遷戶“喬遷”,支部黨員都會主動上門,引導新住戶轉變觀念做市民,積極了解家庭成員信息,為每一個有就業愿望的搬遷戶提供就業幫助。
“搬來前,社區都已經把我家的情況摸得清清楚楚了,還牽線讓我與旁邊鼎盛服飾廠簽了就業合同,現在每個月有兩三千塊錢的收入,也能照顧到家人。”三穗縣彩虹社區搬遷群眾金元秀如愿以償就近就業,十分高興。三穗縣還自主研發“易地扶貧搬遷網格化管理大數據平臺”,社區將轄區所有搬遷群眾都納入平臺進行管理,搬遷群眾的家庭情況、勞動力水平、培訓意愿等信息全部實現“一網清”,做到了每家每戶情況清、底數明、信息準。
如何把黨員作用發揮好?在黨支部的組織框架下,采取“黨建網格+十戶一體”方式,分別將一棟棟移民安置樓劃分為一棟棟黨建網格,每個網格員就是該樓的樓長。
姚茂松是天柱縣惠民社區的搬遷戶,也是社區6棟的樓長,每天他都要抽時間去各家串串門,搬遷戶家里遇到困難,他都會第一時間幫助解決。
社區通過實行樓長制,對搬遷戶家庭人員健康狀況、就業就學情況進行摸底排查,作相關政策宣傳,確保遇事有人辦、就業就學有人幫、低保醫保有承接、矛盾糾紛有人解,形成了“安全防護一起守、公益事業一起建、社會責任一起擔、文明創建一起創、脫貧致富一起幫”的抱團發展模式。
夢醒后依然是“行路難,多岐路”的現實,尾句雖寄予信心,卻終是虛幻。十來年后安史之亂起,李白從軍討賊,有了“長風破浪”的機會,但他最終不僅未能功成身退,卻因帝室的內哄受牽連而鋃鐺入獄,西流夜郎。返觀“長風破浪會有時,只掛云帆濟滄海”抒發的豪情壯志,啟人深思詩人命運的無常。
“社區黨建,全部按照有支部、有陣地、有經費、有制度、有活動‘五有’標準打造,實現社區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黔東南州委組織部組織二科負責人龍金說。
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穩得住”?黔東南州實施“黨建+”服務模式,將移民安置點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基礎,通過安置點社區黨組織發力,推動公共服務進社區,逐步完善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確保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社區開通了‘一站式服務’,現在我們到社區辦事不用多頭跑路,非常方便,有時候黨員干部還主動上門服務。”家住麻江縣璧山小區的張開華在社區便民服務大廳滿臉幸福地說。
如何讓群眾從“穩得住”到“能脫貧”?黔東南州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大力實施“一戶一技能”“一戶一就業”工程,積極發展勞務經濟,就地安排一批公益性崗位,全面推動搬遷群眾技能培訓和就業全覆蓋。
“感謝安置點夜校,讓我學得一技之長,有了穩定收入。”凱里市搬遷群眾李花美激動地描述她搬遷后上安置點夜校培訓的感受。
李花美只是眾多參加安置點夜校的受益者之一,為讓搬遷群眾熟練掌握上崗技能,按照“企業需要什么、搬遷群眾缺什么就培訓什么”原則,設置了電工、家政、育嬰師、廚師等技能培訓課程,通過搬遷群眾“點單”、社區“接單”、就業局“下單”、講師“領單”的菜單模式,開展以工代訓、以廠代訓、以廠幫訓、邊工邊訓、校企共訓等技能培訓,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掌握勞動技能。全州共培訓勞動力10.01萬人,實現就業7.85萬人,1戶至少1人以上就業覆蓋率達100%。

黔東南州推進“五個體系”建設,大力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融入感和安全感。圖為凱里市上馬石移民安置點廣場上的繡娘。(黔東南州委組織部供圖)
“社區支部建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內容很豐富,里面有小區動態、黨建知識等,黨員有什么活動通知、學習內容或文件精神,刷一下公眾號就知道了。”天柱縣聯山新區搬遷群眾蒲祖文是一名黨員,搬遷到新區后,黨組織關系也轉到了社區。
為加強安置點管理,在搬遷社區設置居民議事會、公共法律服務站,組建綜合執法隊、設立警務室、引進物業管理公司等,讓移民群眾在社區生活舒心、安居樂業。
“小區一到晚上就有治安巡邏隊巡邏,我們覺得很安全,也比較放心。”榕江縣富民社區搬遷戶林澤富說。
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最關心的是增收問題。凱里市上馬石社區黨工委打造“出門七有”易地扶貧搬遷扶貧模式,讓搬遷群眾出門有黨組織、出門有就業、出門有學上、出門有醫院、出門有公交、出門有公園、出門有商場。丹寨、麻江、從江、錦屏等縣把搬遷安置點建在旅游景區和產業園區周邊,帶動了一大批搬遷群眾通過旅游服務和企業務工,實現創業就業增收。
安置地的生活質量和遷出地的資源收益,直接關系移民群眾能否“穩得住、能脫貧”,黔東南州堅持改革導向,積極創新思路方法,出臺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移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探索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獲得穩定收益的有效途徑。凱里市通過特惠貸使搬遷戶獲得5萬元入股市城投公司,建設停車場、加油站等,保底分紅在8%以上,每戶每年可以得到固定收益4000元,讓搬遷群眾盡享政策紅利,增強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我們堅持黨建引領,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深入推進四項服務,使社區黨組織更好地服務搬遷群眾,進一步拉近黨群干群關系,促進安置點移民社區和諧穩定。”黔東南州委組織部副部長潘秀宇說。
圍繞搬遷群眾從農民向市民轉變的過程,近年來,黔東南州堅持易地扶貧搬遷和城鄉黨建統籌融合發展,探索并運用“跨行政區域搬遷”“出門七有”“三變改革”“四到社區”“五化五心”等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黔東南樣板,凝聚決戰脫貧攻堅磅礴力量,讓群眾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全州27萬搬遷群眾正邁向幸福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