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唐嘉陽
人心即天心,天心即人心,心生萬事萬物。方今心學大盛,心學成了熱門的話題和流行的學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先便矚目于心學資源。為此,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專訪了深圳大學國學院院長、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景海峰,探討心學這一課題。

景海峰:需要打開心學現代敘述與哲學詮釋的視野,以期對“心”的觀念在中國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宏闊性、包容性和深刻性有一個更為全面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揭示出“心”在中國哲學思想中所具有的意義。(受訪者供圖)
景海峰:“心”是什么意思?王筠在《文字蒙求》中說,“心,中象心形,外兼象心包絡也。”許慎的《說文解字》如是解釋,“人心也,在身之中。”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中謂“心,形如蓮蕊”,這強調了心的生發意義。
歷史上對于“心”的認知和詮解,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學說,這些關于“心”的理論,如果概而言之,便都是心學。但這只是泛解,跟我們所要說的心學不是一回事。從歷史的實境而言,狹義的心學是指儒家思想中的一種特定形態,是和儒學發展史聯系在一起的。
從儒學的歷史來看,“心學”這個概念的出現是比較晚的,現在常說的“陸王心學”或“陽明心學”,或者以心學與理學對舉,實際上都是一個比較晚的說法。
景海峰:的確,這就需要打開心學現代敘述與哲學詮釋的視野,從宏觀上將心學放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流中來理解,也放在中西文化比較與互釋的當代視野下來說明,以期對“心”的觀念在中國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宏闊性、包容性和深刻性有一個更為全面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揭示出“心”在中國哲學思想中所具有的意義。
景海峰:追溯歷史淵源,心學得從孟子講起。孟子講“四善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個思想,主要是從一種道德視域來規定人、解釋人,給人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開了中國古代心學最為重要的一種理路。可以說,孟子是中國心學文化、心學思想的鼻祖。
第二個思路,就是從《管子》到荀子?!豆茏印贰八钠钡摹靶摹笔菑纳眢w的機理和官能入手,提出智慮辨識之功是心所特有的能力。荀子講“心之官則思”“心有征知”,解釋“心”是從“知”或“智”的意義入手的,即心能夠主動地去感知、了解、掌握和解釋外部的世界。
以上兩條路向,可分別簡稱為“道德心”和“認知心”。它們都是儒家關于“心”的學說里非常重要的內容。
宋明時代,心的學說融合了佛教的思想,義理更為精細化,哲思也更為深刻,具有了本體論的高度,“心即理”即是“本體心”。陸九淵、王陽明心學興起之后,最主要繼承的是孟子的路向,從道德講心本體。后續的心學發展經歷了復雜的變化,逐漸的狹義化了,變成了專指孟子一系,甚至成了陸王之學的代稱。

景海峰教授在孔學堂做講座。(龍光斌 / 攝)
景海峰:在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中,有一個body,有一個mind,body是身體,相當于我們精神活動的一個機體或者基礎,mind是理智或心靈,是人類所獨有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
西方還有soul,就是靈魂。通過對“心”這個概念深層意義的理解,我們又能隱隱約約地體味到它所包含的soul的一些意思。因為它是超越物相實存狀態的,是精神的一種張揚與想象力,可以觸及到另外的世界。
西方還有一個spirit,現在一般翻譯成“精神”。在“心”里面也含具了spirit的意思,它強調的是人的一種超脫物欲和脫開物的羈絆的存在意義。
景海峰:我們都知道,唐以后有所謂“三教”融合的問題,就是儒、釋、道的相互激蕩與交融,宋明理學正是在佛教的刺激下,吸納了很多釋、道的義理,才成功地復興了儒家的思想和學術,而心學更是在融合各種文化因素方面達到了一個極致。因為在所謂“三教”中,佛教也講心,道教也講心,都接近于廣義的心學。
景海峰:王陽明從17歲開始專注于理學所講的“格物致知”,后來他又走了一段讀書窮理的路,但讀來讀去也沒讀出個名堂來;后又癡迷于佛教、道教,但這些東西最后都沒有跟他的生命追求、跟他要體驗得到的東西達成一致,所以他又回到了儒家,千回百折,歷經磨難,才得到了他人生的大徹大悟,創造出一種心學之境。
從王陽明看,這個“心”,既非格物窮理之心,也非佛道仙學之心,更不是死讀書的知識之心,而是生命體驗之心。這個“心”跟我們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連在一起,融貫在我們活動的具體性當中。這個“心”是活潑潑的,是生機無限的,所以“心學”是體驗之學,是生命的學問,它實際上是我們生命的各種閱歷、各種體驗的不斷積累與聚合,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只有在漫長的多種多樣的情景狀態之中,我們才能去體會這個“心”、去尋找這個“心”,這個“心”也才能夠找得到。
王陽明之所以偉大,除了“致良知”的哲學之外,他的事功也非常突出,所謂立德、立功、立言集于一身,肩負了巨大的社會責任。包括像譚嗣同、梁漱溟等,他們的那種“大丈夫”氣概和“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之所以為世人所景仰,就是因為他們把這些東西轉化成了一種現實的、活生生的生命的力量,所以才顯得那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