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養也稱“內退”,顧名思義指“內部退休”,是國有企業根據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轉型發展需要,更新人員結構或降低人力成本,使企業富余職工退出工作崗位實行內部休養且保留勞動關系的一種過渡性勞動管理形式。
2018年11月我也步入退養人員隊伍。
2016年,國務院印發《鹽業體制改革方案》,在堅持食鹽專營制度的基礎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吹響了鹽改的號角。2017年1月1月鹽業體制改革拉開帷幕,鹽業按下了從長期的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大潮的快進鍵。隨著改革方案的正式實施,鹽業這個古老而傳統的行業揚起改革創新、競爭共贏的風帆,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主動適應市場競爭形勢。一方面創新營銷模式,充分參與市場競爭,鞏固市場占有率,激發市場活力。另一方面改革創新調結構,瘦身健體,降本挖潛,提質增效,強化基礎管理,激發企業活力。2018年湖北鹽業集團有限公司十堰分公司加快內部機制體制政革,重構企業管理模式,積極探索推進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我滿腔熱情地支持并參與改革,做好鹽政職能移交和鹽政執法人員劃轉后的工作手續交接,協助參與機構改革設置和人員競聘上崗,帶頭參與崗位競聘,抓好各項制度規定修改完善,理順崗位職責分工,做好轉型后對口部門工作街接,搞好傳、幫、帶。在改革轉型關鍵之時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在人員劃轉,部分老職工退休、退養,人員青黃不接之時勇挑重擔。在人少事多且兼有市場訪銷任務同時任勞任怨,履職盡責。這一年歲末我激流勇退,到齡申請退養,讓年青職工有展示才華的舞臺和愛崗敬業的平臺。

鹽業就是我的家,我不愛它誰愛它?這是我多年來遵循的理念。自1984年9月我從水利電力局調入鄖陽鹽業分公司,我已在鹽業系統工作近三十五個春秋,親身經歷過鹽業的成長發展歷程,也見證過鹽業的輝煌,同時也參與了鹽業的改革轉型,滿懷著對鹽業的熱愛和對企業的忠誠,與鹽業風雨同舟三十五年。初進鹽業時恰青春年少,如今已是人到中年,撫今追昔,既充滿著歡樂與收獲,也充滿著甜酸苦辣咸。作為一名鹽業人,我曾奔波于城市農村,保障供應,真誠服務,冒著酷署嚴寒,把合格碘鹽送到千家萬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參與地、市食鹽業務的交接和十堰鹽業批發部的組建;主筆撰寫十堰鹽志;參與市級和省級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參與十堰鹽業“五·五”和“六·五”普法宣傳教育暨法治創建工作;連年參與“3.15”“5.15”活動宣傳;組織參與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職工業余文體活動,先后參與組織職工文藝匯演、歌詠比賽、演講競賽、羽毛球和乒乓球賽及十堰鹽業成立二十年慶祝活動,充分發揮工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弘揚主旋律,及時宣傳報導十堰鹽業的閃光點,謳歌真善美。在歲月的褶皺里一路跋涉走來,不禁使我想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所說的一句話:“一個人的生命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回望自己在鹽業工作走過的足跡,我將自己的青春和年華都奉獻了鹽業,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因為我與鹽有緣,因為我是鹽業人。
靜讀詩書品茗香,行觀山水筆耕忙。離開了忙碌的工作崗位和緊張有序的生活狀態,有了清閑的時光,可以開始享受悠閑自得的日子,過從從容容的生活,但卻不能無所事事,產生懈怠情緒,仍需勤勉學習,善于動腦,才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與時代同頻共振。當代作家汪曾祺曾說:“找點事情消遣,通常說得有點業務愛好。”拋卻身外萬千事,但得人生趣與樂。尋找自己的情趣和愛好,讓自已退養生活充實起來。我愛一個人安安靜靜坐下來,看看報,讀讀書,聽音樂,寫文章,怡然自得,快樂舒暢,這也我閑暇娛樂時的消遣。歷史學家季羨林在《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中寫道:“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讀書明理,視野開闊。多讀書,愛讀書,讀好書,既可以忘記煩惱和喧器,追求心靈的愉悅與凈化,又可以汲取豐富的營養,構筑美好的人格。家中書柜收藏著我多年來所購圖書,有的書仔細看過,也有的書買回來僅大概地瀏覽過,退養之后正好有充裕的時間細細地閱讀慢慢的體味,靜讀聆聽智者的獨白,走進心靈的自由王國。“書卷多情似故人。”興味到時,捧卷而讀,倦極則眠。每天沏茶品茗,怡情悅性,憑窗閱讀,縱觀古今,吟詩誦詞,沉浸在書的世界中,獨享讀書時那份從容和快樂。在書海中遨游,重溫那些震古爍今的華美篇章,探尋歷史的滄桑與魂麗,賞析唐詩宋詞的飄逸博大,沉思翰藻,感受詩詞永恒的魅力。別無癖好愛讀書,獨有興趣唯筆耕。如果說閱讀是我的嗜好,那么對于寫作我便是情有獨鐘。自己從小一直喜愛文科,加之多年從事辦公室和工會工作,長期從事公文起草和材料的撰寫,閑暇時也常常將生活中的感悟和生命中的感動變成文字,在字里行間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將自己旅途行走所見所聞所感訴說于筆端紙上,作文抒情,賦詩言志,與心靈對話。經常有散文和詩歌在報紙、雜志上發表,每當捧著刊發有自己作品的刊物,聞著書墨的縷縷芳香,內心的喜悅簡直是難以言表。
“自此光陰歸己過,從前日月屬官家。”日月如梭,人生匆匆如白駒過隙。走著走著,歲月已在臉上留下皺紋。不知不覺,時光已讓黑發變白。經歷春日的年少天真和夏日的火熱激情,如今已走入秋日的成熟穩健。一切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生活猶如行云般自在,精神恰似流水般灑脫,日子追求恬靜閑適。汪國真在《人到中年》中寫道:“到了中年,生命已經流過了青春湍急的峽谷,來到了相對開闊之地,變得從容清澈起來。”中年的妙趣,退養的快樂,就是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追求有聲有色的極致生活,合理的安排日常生活,過好充實幸福的每一天。堅持做到腿勤,手勤,腦勤,耳凈,心簡。腿勤—多鍛煉,邁開腿。晨起獨自悠閑地散步,既呼吸新鮮的氣息,又可尋找欣賞觸手可及的風景,還能強身健體。“名山如高人,豈可久不見。”風景如畫的名山大川,美妙絕倫的名勝古跡常常使我心馳神往。節假日與家人、朋友一同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享受大自然的沐浴,春看桃花夏戲水,秋品紅葉冬賞雪,陶醉于不期而遇的風景之中,寄情于山水之間。手勤—每天買菜、拖地、養花、喂魚,學做家常菜。一切隨自己的喜好而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舒心健康,又使生活充滿樂趣。腦勤—遵循“用進廢退”的法則,每天看報讀書,關心新聞時事,用電腦,玩微信,勤于思考,善于學習,增大交際范圍,善于與人溝通交流,多參與集體活動,多做思維運動。耳凈—“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人到中年應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大智若愚,清心寡欲。對眼界狹窄、心胸狹隘之人敬而遠之。對道聽途說的是非閑話即聽即忘,不亂于心,不被外界繁雜所干擾,用順其自然的心態,過隨遇而安的生活,你若心靜,無人能擾。心簡—古人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簡。”退養之后應學會享受寂寞,和清靜握手言和。許多事情只能止于唇齒掩于歲月。大道至簡,內心豐盈,學會用簡單的心境,對待復雜的人生。心無旁騖、心靜如水、笑口常開、心胸開闊、樂觀豁達。無欲自然清閑,心寬可享安樂,心如蓮花,內心安靜祥和。
“人生最好是小滿,花未全開月未圓。”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人過五十才知道,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有些事情我們無能為力,不如坦然接納,欣然面對。人生總得向前看,凡事盡力而為就好。“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人到中年,再也難像兒時那般開心,再也沒有年輕時的執著和血氣方剛,再也難像往日那么任性和率真。好事壞事,皆成往事。所有過往,皆成經歷。隨著時光的流逝,學會順其自然,學會善待自己,學會超然與灑脫,學會寧靜與淡泊,學會思緒轉移。出則談笑風生,入則靜守內心,既善于“說”,也善于“不說”。往事清零,化繁為簡。不戀過往,不負當下。不自尋煩惱,不沉溺過去。看淡世間滄桑,懂得人心冷暖,盡量讓一切隨緣。透過生死,才會明白健康的重要,透過成敗,才會明白豁達的重要,透過得失,才明白淡泊的重要。人到中年,擁有健康的身體和精神的快樂才是最大的財富。
歲月靜好,享受閑適安逸的生活,夫復何求?